少年中举的天才

乾隆制造  作者:李正

于敏中,字叔子,出生于康熙五十三年(1714),老家在江苏金坛。

于敏中的家族称得上书香门第,是世代为官的大家族。祖上,自满洲入关以来,连续三代人都考中了进士。

我们大概介绍一下。于敏中的曾祖父于嗣昌,是顺治朝的进士;祖父于汉翔,是康熙朝的进士;叔父于枋,是雍正朝的进士。此外,于敏中的父亲于树范虽不是科举进士,但却在康熙朝的召试中位列一等。多说一句,清朝选官方式既有常规考试,也有特殊考试。科举就是常规考试,而召试是朝廷对有特殊情况的人或对特殊人才进行的补充考试,在皇帝外出巡幸时就地举行。

因此,于敏中所在的金坛于家可说是江苏当地的一个学霸家族,各式各样的考试,于家人都得心应手。所以,出生在这样的家族的于敏中,从小在学业上就拥有远超同龄人的优势。

他有两方面的优势,一是于敏中家里对教育的管理极其严格——这是家族发展的根本;二是于敏中接触到的教育资源都是顶级的,毕竟他的曾祖父、祖父、叔父都是科举考试的胜利者,是能传授切身实践经验的。

有着双重优势的于敏中,他童年过得怎么样呢?答案是非常辛苦,也非常充实。

要知道,在清朝,一个正常的学龄儿童,应该在8岁左右开始上学,而于敏中的启蒙年龄是5岁。据记载:

于敏中幼承家学,天资聪慧,五岁启蒙,力学《四书》。[转引自杨雪《于敏中年谱》,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2014,第5页。]

其他小孩尚在玩耍嬉戏的年纪,于敏中已经开始苦读儒家四书了。

其次,于敏中不仅读书时间早,他所面临的监督也很严格。据记载:

其母亲课读甚严,经常立在窗下屏息静听其读书。[转引自杨雪《于敏中年谱》,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2014,第5页。]

意思是:于敏中幼时,他妈妈就会躲在窗边静静地听他读书。想必稍有不对,便会严厉矫正。

最后,于敏中接触的教育资源很好,他的老师对他的要求也很高。比如给于敏中开蒙、讲授四书的人其实就是他的爷爷于汉翔,一个康熙朝的老牌科举进士,家学传承,爷爷对孙子的要求自然不低。

所以,在这样严格的童年教育下,于敏中的学业知识一定掌握得不错。想必会有人担心:这样过早、过严、过于高要求的童年教育,会不会让孩童时期的于敏中活得很痛苦呢?答案是完全不会,于敏中甚至极有可能是乐在其中的。

举个例子。于敏中有位姑奶奶,也就是爷爷于汉翔的姊妹,这位姑奶奶早年外嫁后没过多久,丈夫就去世了。之后,这位姑奶奶为了恪守妇道,为了古时候书香门第的尊严和面子,她没选择再嫁。可结果是,面子是保住了,但她家里的经济条件一直不好。因为丈夫走得早,留下的子嗣不多,人丁不旺,难以养家。而且,这位姑奶奶如此恪守妇道,政府也没什么表示,更没表彰,似乎没人认可这位姑奶奶的牺牲与付出。所以,这位姑奶奶常常以泪洗面。因缘巧合,年纪仅六七岁的于敏中遇到了自己这位姑奶奶,就对她说了这样一句话:

姑勿悲,儿他日成名,必显扬姑。[章学诚:《章学诚遗书》,文物出版社,1985,第149页。]

姑奶奶您别难受,等我将来有出息了、成名了,我一定让政府给您一个交代,宣扬您的事迹,给您认可,不让您白白守了这么多年寡。后来,于敏中功成名就之后,也真的让当地政府表扬了自己这位姑奶奶。

我们通过这件事能发现,于敏中六七岁时就已经非常清楚自己读书的目标是什么了,是为了成名、显扬家族。那么,当一个人明确了自己的目标与使命之后,所受的教育和训练越严格,便会成长得越快。于敏中便是如此,他年纪虽小,但头脑很灵活,做事情也非常有章法。

那么,童年时期的于敏中,他的头脑到底有多灵活、他办事到底有多靠谱呢?

说一件小事。雍正四年(1726),于敏中13岁,于敏中的老爹于树范当时在浙江宣平县当知县,赶上灾荒,要放粮救灾。每逢这种县太爷忙不过来的时候,底下的小吏就会趁机捞一笔。于树范也的确忙不过来,他就吩咐13岁的于敏中帮忙。没想到,少年于敏中干得相当不错。据史书记载:

(于敏中)年十三,从宣平公官舍。会赈饥,公已能经画部署,老吏巨猾,悚息不敢为奸。[章学诚:《章学诚遗书》,文物出版社,1985,第149页。]

于敏中13岁的时候,就能部署一个县的救济工作了,而且其部署思路全面而严谨,使得工作多年的小吏和狡猾之徒都因为畏惧不敢作奸犯科。

从这里,一方面能看出于敏中从小就心细、沉稳,另一方面也能看出官宦家庭出身的于敏中非常了解官府里的各种潜规则。

那我们要问:幼时的于敏中读书刻苦、办事灵活,后来于敏中去参加科举考试,成绩怎么样呢?答案依然是非常出色。

尽管我们今天已经查不到少年于敏中是什么时候考中秀才的,但史书明确记载:

雍正七年,(于敏中)举于乡。[章学诚:《章学诚遗书》,文物出版社,1985,第149页。]

雍正七年(1729),于敏中16岁时便考上举人了。要知道,许多秀才皓首穷经一辈子求中举而不得,天才如纪晓岚,也是直到24岁才中举的。而于敏中16岁就能中举,我们不仅要佩服金坛于家的教育水平,也必须承认于敏中的确是个读书天才。

当然,于敏中的科考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的,中间也存在小波折。雍正八年(1730),17岁的于敏中去京城参加会试,想来因为他太过年轻,笔力不足,最终遗憾落榜,未能高中进士。

不过有意思的是,于敏中这次进京赶考的失败意外地给他带来了好媳妇。

当时,于敏中他爹于树范正在外地当知县,于敏中的五叔于枋在京城当翰林院编修,为了方便于敏中继续备考,五叔于枋就让侄子借住在家中。

结果,有意思的事情发生了。于枋这当叔叔的,跟侄子于敏中整天待在一起,越看这侄子越喜欢。恰好,于枋那时没儿子,而于敏中是他老爹于树范的第三子。于是,于枋主动找他哥哥于树范问能不能把于敏中过继给自己,让自己能有个儿子绵延香火。史书记载:

府君公车北上舍午晴公邸第时,午晴公未有子,爱府君英特,因请于舫斋公嗣府君为子,教督甚至。[见《耐圃府君行述》,转引自刘贝嘉:《于敏中年谱》,复旦大学出版社,2022,第12页。]

“府君”指的是于敏中,“午晴公”指的就是老五于枋。在五弟于枋的哀求下,于树范答应了,把于敏中过继给了于枋。

于敏中也从此有了两位父亲,一个是生父于树范,一个是嗣父于枋。那我们前面提到的于敏中多了个好媳妇又是怎么回事呢?答案是,于敏中被过继后,经常能接触到于枋的同僚,其中,有位跟于枋关系非常不错的翰林官员——诗文大家钱陈群——非常喜欢于敏中。钱陈群想起来自己的媳妇有位侄女叫俞光蕙,小俞的年纪、样貌、品德都很好,她父亲俞兆晟还是当朝的户部侍郎。于是,钱陈群就问于枋和于敏中愿不愿意结下这门亲事。最终,在钱陈群的保媒拉纤之下,雍正十年(1732),19岁的于敏中正式迎娶俞光蕙,迈入了婚姻的殿堂。

所以,于敏中当初那一次小小的会试失利,成功让自己多了个嗣父,多了个如花似玉的老婆,还多了个官拜户部侍郎的老丈人。人生嘛,的确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那么,在成婚结亲、感情安定之后,于敏中的生活轨迹又会如何呢?他何时才能在科举中卷土重来,突破举人这一层级,迈向进士的殿堂呢?

上一章:于敏中... 下一章:乾隆偏...
网站所有作品均由网友搜集共同更新,仅供读者预览,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立即予以处理。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