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偏爱的滤镜

乾隆制造  作者:李正

今天,我们回望于敏中的科举生涯时会发现,于敏中的确是实力与运气并存的。

于敏中在雍正八年参加会试落榜之后,按照会试三年举行一次的惯例,于敏中接下来两次的冲击机会,应该是雍正十一年(1733),他20岁那年,以及乾隆元年(1736),他23岁那年。然而,这两次会试结束后,于敏中也没能成为进士。

其中,雍正十一年那次会试,史书中没有任何关于于敏中的记载,疑似是于敏中为了沉淀知识,主动放弃了这次考试;乾隆元年那次会试,23岁的于敏中的确参加了,却再次落榜。

理论上,于敏中下次再考应该要再等三年,等到自己26岁时去参加乾隆四年(1739)的会试。然而,机会有时候来得很突然。乾隆皇帝为了庆祝自己即位,主动在乾隆二年(1737)加了一轮登基恩科考试,也就是临时又加了一轮会试和殿试。这一次,24岁的于敏中没有再让机会从自己手中溜走,最终以全国第33名的良好成绩稳稳通过会试,直达殿试。

说于敏中实力与运气并存,一是因为会试考了全国第33名,他肯定是有实力的;二是因为这场会试的主考官是康雍乾时期的三朝老臣——军机大臣、大学士张廷玉。按清朝的规矩,在会试中,所有考中的考生都可以认本届主考官为自己的座师,这也在无形中构成了一种独特的政治纽带。于敏中和张廷玉的师生关系就此形成,并且,之后的日子里,每每到于敏中要被升迁的关键时刻,张廷玉都会出面支持于敏中。

不过,会试考了全国第33名与座师是张廷玉,只是于敏中其实力与运气的小表现,要论大表现,还得看之后的殿试。

我们先来看实力。于敏中殿试的答卷被阅卷的大学士评为了全场第四。从会试的全国第三十三,到殿试的全国第四,24岁的于敏中,其实力有目共睹。

但这还没完,很快于敏中就感受到了什么叫真正的运气爆棚。在古代,科举殿试的最终排名得由皇帝钦定。当乾隆御览了大学士呈上来的试卷与拟好的排名后,就说了这样一番话:

卿等所拟第四卷,策语字画俱佳,可置第一。[见《清高宗实录》卷四十二,乾隆二年五月初四日。]

简言之,乾隆直接把原本排在第四名的于敏中钦点为殿试头名。

因此,从乾隆二年起,24岁的于敏中同时拥有了两大身份:一是大学士张廷玉的爱徒,二是皇帝乾隆钦点的天子门生、头名状元。

于敏中的官场生涯就此开启。

说实话,于敏中这个人真的很聪明,他甫入官场,就迅速意识到了自己的发展方向是什么。比如,身为状元,于敏中最初获得的官衔是翰林院修撰,主要负责编修国史。这种工作本来只是熬资历的,可于敏中非常敏锐,他在日常工作之余,花了大量的时间去学习说满语和写满文。

这一下,于敏中就学到乾隆的心坎里去了。因为,康雍乾时期,大臣的满语学习情况令皇帝十分头疼。彼时,有朝鲜使臣在日记中记载:

闾巷则满汉皆用汉语,以此清人后生少儿多不能通清语,皇帝患之,选年幼聪慧者送宁古塔学清语。[见金昌业:《老稼斋燕行日记》,转引自刘广铭:《朝鲜朝语境中的满洲族形象研究》,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第157页。]

大街小巷里不管是满人还是汉人,几乎都用汉语交流,满洲人生的小孩,也基本无法通晓满语。皇帝忧虑得不行,只得定期选拔满洲各家的聪明小孩,把他们送到宁古塔,到东北老家去学满语。

于是,在满洲大臣都不爱学满语的大环境下,于敏中作为汉人状元,反而费大功夫去学习满语,这在乾隆眼里是非常加分的。乾隆大概心里会想:真不愧是朕亲自选的状元,是个懂事的。或许正因此,乾隆看于敏中逐渐有了一层厚厚的滤镜,怎么看都很顺眼。

何况,于敏中学满文确实学得非常不错,他入翰林院仅两年,就被乾隆安排去给满文著作当编辑了。据记载:

(乾隆四年)清书修撰于敏中,已经授职。[见《清高宗实录》卷九十一,乾隆四年四月二十二日。]

修了几年书之后,乾隆对于敏中的喜爱也持续升级。毕竟于敏中既是汉人状元,又擅长满文,让这样的人来搞宣传、教化方面的工作,对乾隆而言再合适不过了。因此,乾隆对于敏中委以重用,先是让他担任乡试和会试的考官,积累名望;再让他出任各省学政,主抓一省的人才选拔工作与对读书人的思想教育工作。

具体而言,于敏中在翰林院的前几年先后担任了顺天乡试和京城会试的同考官,接着又在山西乡试担任了正考官,之后,乾隆九年(1744)年底,31岁的于敏中走马上任,去山东当学政。因为在山东干得不错,三年后,34岁的于敏中调任去当时的教育大省浙江担任学政。史书记载:

山东学政于敏中,以调任浙江奏谢,并恳进京聆训。得旨:不必来京,汝在东省,颇属安静,此则律己之道得矣。至于浙省文气浮华,汝当挽其流而示之的,此外更何训汝之有?[见《清高宗实录》卷三百三,乾隆十二年十一月三十日。]

于敏中当时原本想进京听听乾隆的安排,结果,乾隆的指示就一句话:你在山东干得不错,就不用来京请示了,浙江当地士人写文章用词很漂亮,但实际内容却有些空洞,你去浙江的任务就是引导他们回归正途。当然,“章总”的潜台词就是:浙江当地的读书人不是很老实,你去管管,朕希望他们都能像你一样懂事才好。

那么,于敏中在浙江学政的任上干得怎么样呢?还是非常出色。

我们绝不能把于敏中简单地想象成一个善于逢迎满洲统治者的汉人学霸,他毕竟是一个13岁就能负责全县赈济工作、熟悉各类官场潜规则的人。到了浙江后,于敏中实行了大量深入而细致的改革,而且,在于敏中改革的过程中,我们能看到乾隆对于敏中的有力支持。

当时的清朝有一条规定,获得秀才身份的读书人如果连续三届不回籍参加乡试,就要革除秀才身份,重新考。于敏中向中央申请,能不能再给这些人一次机会,先别革除秀才身份。史书记载:

浙江学政于敏中奏,浙省生员三次欠考者,请暂缓褫革,咨行游幕地方,催令回籍补考。[见《清高宗实录》卷三百五十二,乾隆十二年十一月十三日。]

实话讲,于敏中的申请本就是不符合规定的。因此,诸位大学士和礼部商议之后,一致决定驳回于敏中的请求,不能开这个口子。但关键时刻,乾隆却选择违背规定,支持于敏中,他说:

大学士会同该部议驳,甚是。但朕念该省士子,其逾限尚系初次,且有七十余人之多。伊等向来读书入泮,亦非容易。若尽行除名,情有可悯。此七十余人,着加恩免其黜革,以示朕格外矜全之意。着勒限催回,补考一次。若仍借端规避,不赴考者,即行黜革。[见《清高宗实录》卷三百五十二,乾隆十二年十一月十三日。]

各位大学士和礼部你们说的都对,但朕毕竟内心宽仁,这些读书人也不容易,朕决定答应于敏中,再给这些人一次补考机会,若这次他们仍不参加补考,我们再革除他们的秀才身份。

这里,乾隆的违规支持,很明显是对于敏中的一份偏爱。有了乾隆的支持,于敏中也很快获得了浙江当地学子的拥戴。

最终,于敏中通过一系列章程的制定和推行,成功推动了浙江科举制的公平化发展。史书记载:

(乾隆)十二年,(于敏中)视学浙江。衅涤士林,疏剔荒秽,并有成功。天子伟公才器,有意向用。[章学诚:《章学诚遗书》,文物出版社,1985,第149页。]

向用,就是指乾隆有意重用于敏中。

到乾隆十五年(1750),37岁的于敏中迎来了两件大事。一是他的结发妻子俞光蕙在这一年因病去世了;二是于敏中在这一年正式结束了浙江学政生涯,回到京城后直接被乾隆安排进了南书房,由此开启了4年之内连升7级的火速跃升之路。

乾隆十五年时,于敏中还只是从五品的翰林院侍读;乾隆十六年(1751),于敏中升任从四品的翰林院侍讲学士;乾隆十七年(1752),升为正四品的詹事府少詹事;乾隆十八年(1753)三月,升为正三品的詹事府詹事,同年七月再次升官,出任从二品的内阁学士;最后,乾隆十九年(1754),于敏中升任正二品的兵部右侍郎,由此完成了4年之内连升7级的壮举。这一年,于敏中41岁,正值壮年。

考虑到此时于敏中的座师张廷玉已然退出朝堂。所以,于敏中这样非常规的火速升官,只可能源于乾隆本人的偏爱。此外,乾隆对于敏中的偏爱,还不止飞速提拔这么简单,当于敏中受到一些弹劾时,乾隆对他也是袒护有加的。

这里我们举一个典型的例子。乾隆二十一年(1756)正月,于敏中的生父于树范去世了,按规定,于敏中要暂停职务,回家守孝27个月;同年六月,于敏中的母亲张氏也去世了,理论上也要守孝27个月。正常情况下,于敏中要到乾隆二十三年(1758)的四月,才能完成对父亲的守孝;到乾隆二十三年九月,才能完成对母亲的守孝。可于敏中的丁忧是什么时候结束的呢?答案是乾隆二十二年(1757)的六月。史书记载:

于敏中现将服阕,着来京署理刑部侍郎事务。[见《清高宗实录》卷五百四十,乾隆二十二年六月十日。]

于敏中结束丁忧的日期实际上提前了一年多。

接着就有御史举报于敏中,说他违反了规定——尽管这次于敏中提前结束丁忧是为了遵循朝廷的旨意,但于敏中开始丁忧是因为生父于树范的去世,此后他受命去就任刑部侍郎时,并及时未汇报为母丁忧的相关情况。史书记载:

御史朱嵇,参奏侍郎于敏中:两次亲丧,蒙混为一。……前于敏中守制回籍,陈请归宗,……至于回籍后,复丁母忧。伊闻命暂署刑部侍郎时,未经具折奏明。[见《清高宗实录》卷五百五十五,乾隆二十三年正月二十七日。]

御史朱嵇的这次弹劾,既可以说有道理,也可以说没道理。有道理在于,于敏中接到朝廷诏令时,父亲的丁忧日期已不足一年,而母亲的丁忧日期还有一年多,理论上,于敏中应该再报备一下为母丁忧的相关情况;但也可说朱嵇的举报没道理,因为于敏中在母亲去世时已经向朝廷汇报过了,没必要在接到刑部的任命通知时进行二次汇报。

总之,这次弹劾的讨论空间很大,说于敏中对也行,说他不对也行。

这样一来,到了乾隆那里,他自然对自己的得意门生袒护有加。用乾隆自己的话来说:

若于敏中,才力尚可造就。……刑部侍郎缺出,一时未得其人,是以降旨起用。凡遇宴会,不令与列。[见《清高宗实录》卷五百五十五,乾隆二十三年正月二十七日。]

朕用于敏中,一是因为于敏中能力强,二是因为刑部侍郎官职空缺,一时没有合适的人选。而且,朕也考虑了于敏中的丁忧情况,没让他参与各类宴会。因此,于敏中并未做错什么。

最终,在乾隆的保护下,朱嵇对于敏中的弹劾就此驳回,没了后续。

不过说实话,提前结束丁忧而回归,未能禀报完全,这种事情只能算小问题。于敏中本人的能力还是过硬的,不管是在山东、浙江两省任学政,还是在兵部、刑部当侍郎,于敏中的行政能力都是有目共睹的。再加上他对满洲高层的有意逢迎,乾隆始终觉得于敏中是一个能贯彻自己意志的忠臣。

于是,在朱嵇弹劾案后仅一年,乾隆就调于敏中去担任户部右侍郎。又过了一年,于敏中正式入值军机处,成了清朝当时顶尖的最核心的8位大臣之一。另外7个人分别是:傅恒、来保、刘统勋、刘纶、富德、兆惠和阿里衮。

那么,当47岁的于敏中爬上了军机大臣的位置后,他又会迎来怎样的人生呢?

上一章:少年中... 下一章:盛极而...
网站所有作品均由网友搜集共同更新,仅供读者预览,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立即予以处理。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