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盛极而衰的背影乾隆制造 作者:李正 |
||||
于敏中在军机处的工作,整体上可以分成三部分:一是揣摩上意,专心致志地哄乾隆开心;二是努力确保日常工作不掉链子;三是维系自身的利益。 没错,从于敏中六七岁不到时他对姑奶奶说的那番话我们就能感受到,于敏中从小读书时心里想的就不是圣人为国为民的那套理想信仰,比起谋国,于敏中考虑得更多的是谋身。 先来讲讲于敏中是怎么哄乾隆的吧。 乾隆爱写诗,一生所写诗作超过4万首。很多时候,乾隆并不会直接写在纸上,而是随口吟出,旁边的大臣就要立刻记下来。有时候,大臣手上没有纸笔,乾隆只吟了一遍,也得立即背下来,待有纸笔后记录。在给乾隆记诗这方面,于敏中可以说功底极其深厚。史书记载: 其才颇敏捷,非人之所能及。其初御制诗文,皆无烦定稿本,上朗诵后,公为之起草,而无一字之误。[昭梿:《啸亭杂录》卷七,《于文襄之敏》,中华书局,1980,第207页。] 乾隆只吟一遍,于敏中一个字都不会错。 如果说记诗、默诗还只是平常功夫,那么关键时刻的政治站队,于敏中就显得更加果断。 举一个典型例子。乾隆三十七年(1772)十一月,安徽学政朱筠上奏乾隆,表示为了避免珍稀古书遗失,建议由朝廷出面收集天下书籍,尤其是明朝《永乐大典》涉及的古书,加以珍藏,以确保文化传承。当时,军机处的首席大军机还是乾隆的老师刘统勋,而于敏中在军机处只排在第三位。面对朱筠的请求,刘统勋是严词拒绝的,他的理由是:国家事务繁多,别突然在文化领域瞎折腾。也有学者说,这可能是因为刘统勋担心突然在全国收书,会引发大规模的文字狱。总之,刘统勋对收书一事是强烈拒绝的。然而,刘统勋的拒绝,乾隆并不喜欢。 因为乾隆三十七年时,乾隆皇帝已经62岁了,“十全武功”已经打了一大半,乾隆早就盼着能在思想文化领域塑造权威了。因此,有些话乾隆不方便直说,总得有个大臣出来垫话,先赞成朱筠的请求,乾隆才好顺水推舟同意收书。皇帝嘛,总是好面子的。后面的故事大家应该猜到了——当时,不畏惧刘统勋首席大军机的身份,站出来硬跟刘统勋叫板的,正是在军机处排老三的于敏中。史书记载: 安徽学政朱筠请开局搜辑永乐大典中古书。大学士刘统勋谓非政要,欲寝其议。敏中善筠奏,与统勋力争,于是特开四库全书馆,命敏中为正总裁,主其事。[赵尔巽等:《清史稿》卷三百十九,《列传一百六·于敏中》,中华书局,1977,第10750页。] 结果,于敏中在这次关于收书的辩论中不仅大获全胜,还成功获得了四库全书馆正总裁的头衔,成了乾隆心腹中的心腹。 转年,随着军机处排在前二的两位军机大臣——刘统勋和刘纶相继因病去世,原本排在第三的于敏中顺位继承,成了乾隆朝继鄂尔泰、讷亲、傅恒、尹继善、刘统勋之后的第六位首席大军机。这一年,于敏中整整60岁。 当初那个5岁便读书启蒙的孩子,用了55年的时间,终于站在了清朝官员的巅峰。 没想到,在乾隆三十八年(1773)刚刚登到顶点的于敏中,转年的乾隆三十九年(1774)就遭遇了一次重大坎坷——乾隆朝中后期著名的“高云从事件”。 简单来说,乾隆三十九年七月,乾隆皇帝正在避暑山庄休息。忽然,兵部侍郎高朴求见乾隆,表示有宫中太监泄露了乾隆的朱批记载。顺着高朴提供的信息,乾隆很快便锁定了4名嫌疑人:一个是宫中写字处的太监高云从;另外三个则是朝中的左都御史观保、户部右侍郎蒋赐棨以及刑部右侍郎吴坛。整个案件本来和于敏中没什么关系,但很快出现了一个疑点——户部右侍郎蒋赐棨当时还兼顾顺天府府尹的工作,常常不在京城,高云从并没有机会接触蒋赐棨。 于是,刑部就开始审问高云从,问他是如何认识蒋赐棨的,高云从的供词称是通过于敏中认识的。史书记载: 云从言敏中尝向询问记载,及云从买地涉讼,尝乞敏中嘱托府尹蒋赐棨。[赵尔巽等:《清史稿》卷三百十九,《列传一百六·于敏中》,中华书局,1977,第10750页。] 于敏中也曾经向高云从打听过乾隆批写的相关内容。当时,高云从家里因为买地问题正在顺天府打官司,高云从就拜托于敏中去联系顺天府府尹蒋赐棨,让后者多加关照;作为交换,将乾隆的朱批内容告诉了于敏中。这是典型的内监与外臣勾结,信息与权力交易。 然而,出了这样大的案子,乾隆居然主动袒护于敏中。乾隆说: 于敏中日蒙召对,朕何所不言?何至转向内监探询消息?[赵尔巽等:《清史稿》卷三百十九,《列传一百六·于敏中》,中华书局,1977,第10750页。] 朕没有什么事隐瞒于敏中,他也没必要向内廷打探消息。最后,于敏中的处理结果是“部议革职,诏从宽留任”[赵尔巽等:《清史稿》卷三百十九,《列传一百六·于敏中》,中华书局,1977,第10750页。]。原本刑部的商讨结果是,于敏中即便不杀,也至少得革职才行,结果,乾隆判了个革职留任,相当于没有处罚。 那么,问题来了:出了这么大的事,乾隆为什么要放于敏中一马呢?这一方面是因为多年的君臣情谊——于敏中毕竟是乾隆在登基恩科中钦点的状元;一方面是因为改良浙江学场风气、编纂四库全书等,于敏中都身先士卒地支持乾隆的决定;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在于,当时的军机处真离不开于敏中。 “高云从事件”发生在乾隆三十九年,当时正处于二平金川的战争期间,于敏中作为军机处的核心人物,几乎日日夜夜都忙于前线战事的军报总结和物资调配,其中,例如兵马如何运输,每个前线兵丁要分配多少安家银、行装银等,都要花甲之年的于敏中亲自核算,而且,桩桩件件,于敏中都办得极其漂亮,毫无遗漏。 因此,看功、看过、看情面,乾隆最终选择放于敏中一马,并且在二平金川胜利后亲自褒奖了于敏中。乾隆说: 大学士于敏中,自办理军务以来,承旨书谕,夙夜殚心,且能巨细无遗,较众尤为劳勚。其前此过失,尚可原恕。着赏给一等轻车都尉,以示格外恩眷。[见《清高宗实录》卷一千,乾隆四十一年正月初七日。] 乾隆不但原谅了于敏中此前在“高云从事件”中的过失,还专门赐给了于敏中一等轻车都尉的世袭爵位。要知道,于敏中是满洲自入关以来,继张廷玉、岳钟琪后,第三个拿到一等轻车都尉称号的汉臣。 从这里我们也能看出,乾隆真的非常宠爱于敏中。此外,乾隆对于敏中的家人也多有照顾。 于敏中的儿子于齐贤,其学习能力比较差,完全没有继承到老爹的智力和勤奋。老爹于敏中16岁中举人,可儿子于齐贤到30岁了还只是个秀才。乾隆看不下去了,主动赏了于齐贤荫生身份。意思是:你不用再接着考科举了,直接入朝为官吧。 于敏中他老婆俞光蕙去世得早,此后于敏中没再娶正妻,只有一个小妾张氏。按惯例,清代官员之妾室不给封号,但乾隆依然赐予于敏中这位侧室“三品淑人”的封号。 因此,我们不得不说,看似冷酷无情且崇满抑汉的乾隆,对自己这位头号天子门生、汉臣于敏中,真的可说非常好。从官位到爵位,从朝堂到家里,都关照得无可挑剔。 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底,66岁的于敏中病逝,乾隆特别安排于敏中进贤良祠,定谥号为文襄。毕竟,在乾隆心目中,于敏中即便犯过小错误,但不论是支持编纂《四库全书》还是在二平金川期间办理军务,于敏中都数有功的。而且,于敏中生前似乎还挺受人爱戴的,史书记载: 阁老于敏中素以廉直闻,皇帝信任之。入阁数十年,事业虽无可言,民誉亦颇不衰。[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卷十,《正宗一》,中华书局,1980,第4701页。] 如果说,于敏中人生的仅止于此,他和乾隆这一生的君臣关系尽管算不上佳话,但至少是体面的。但很快,问题便浮现了。 涉及的第一个问题就是遗产。于敏中一生只有一个儿子,就是他和结发妻子俞光蕙生的于齐贤。于敏中和小妾张氏是没孩子的,而且于齐贤还死在了于敏中前面。所以,于敏中去世后,家里能继承遗产的人其实是于敏中的孙子于德裕。但于敏中的小妾张氏却勾结于敏中的从子于时和,侵占了于家的遗产。于德裕不答应,就告到了朝廷。乾隆一听很担心,怕老臣的孙子受委屈,就专门派了时任九门提督兼军机大臣的和珅亲自去查。 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一生以清正廉洁自居的于敏中,家里的遗产折算后居然高达200万两。乾隆当时就急了,史书记载: 皇帝大怒曰:“朕任敏中数十年,知其为廉直,安得有许多资?”[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卷十,《正宗一》,中华书局,1980,第4701页。] 于敏中他不是素称清廉吗?他哪儿来的这么多钱?最后,这价值200万两遗产,乾隆只给了于德裕3万两,剩下的197万两一律充公。 如果事情到此为止也还好,大家装糊涂就是了。没想到,很快又有一件事被曝光了——苏松粮道章攀桂被举报曾经给于敏中修过一座私人花园。要知道,苏松粮道主管苏州府和松州府两个重点经济区的粮食供应和征税,是个绝对的肥差;同时,苏州和松州也是腐败重灾区,这里的官员来示好,于敏中竟也敢接受!可见其理想信念中,谋身远大于谋国。 即便如此,乾隆依旧念着人死为大,没有追究于敏中的罪行,只是表态说: 于敏中,受朕深恩,乃听本省地方官逢迎,为之雇匠盖屋。若在生前,必当重治其罪。今已完名而没,姑不深究,以示朕始终保全之意。[见《清高宗实录》卷一千一百十三,乾隆四十五年八月十六日。] 只可惜,于敏中生前掩盖的脏事太多,在他死后陆续浮出水面,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乾隆四十六年(1781),浙江巡抚王亶望冒赈贪污案曝光,涉案人员存在于甘肃、浙江等多个省,于敏中再次牵涉其中。此刻,乾隆猛然想起,早在乾隆三十九年时,王亶望便在甘肃布政使任上申请开放“捐监”,也就是让有钱人花钱买监生身份,多一条做官通道。那时,军机大臣舒赫德是力阻此事的,但同为军机大臣的于敏中却力保此事。最终,乾隆出于信任,同意了于敏中的建议。 追溯过往,乾隆断定,于敏中家里的巨额遗产少不了王亶望的贿赂。最终,在巨额遗产案、苏松粮道兴修花园案和王亶望冒赈贪污案相继曝光后,乾隆对于敏中的滤镜被现实击碎,随后宣布将于敏中撤出京师贤良祠,并取消家中的世袭爵位。 于敏中一生的是非,到此也终于结束。 回顾于敏中的一生,用一句话总结就是:聪明有能力,唯独不讲大是非。于敏中学满文、修四库、收贿赂,内通宦官、外接朝臣,傅恒、刘统勋竭力打造的相对清明官场生态,于敏中秉权后毁于一旦。因此,史书留给于敏中的那句评价,真的不冤—— 傅文忠、刘文正诸公相继谢事,秉钧轴者惟公一人,故风气为之一变。其后和相继之,政府之事益坏,皆由公一人作俑。[昭梿:《啸亭杂录》卷七,《于文襄之敏》,中华书局,1980,第207页。] 和珅的确毁了乾隆朝的官场生态,但追溯源头,于敏中就是腐蚀乾隆朝政治的始作俑者,无可洗白。 |
||||
上一章:乾隆偏... | 下一章:章佳·阿... |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