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教化的开局

乾隆制造  作者:李正

阿桂生于康熙五十六年(1717),满洲正白旗人,章佳氏。

尽管阿桂后来是以军事闻名天下的,但他的童年是在四书五经中度过的。而且,阿桂这一辈子的行事做派都有着非常浓厚的儒士色彩。究其原因,是因为他有着一位特殊的父亲——满洲学霸阿克敦,这是康、雍、乾三朝文化水平最高的满洲人之一。阿克敦出生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从小热衷儒家经典。用他自己的话来说:

历四时而无间寒暄,破万卷而常存心目,晨夕不懈其精勤,晦明每感夫幽独。[阿克敦、那彦成:《德荫堂集》卷一,《赋》,嘉庆二十一年刻本,第7页a。]

阿克敦写下的这几句话,不管是阅读的节奏感,还是思想境界,都相当不俗。

而且阿克敦写八股文的水平也很高。康熙四十八年(1709),阿克敦年仅25岁,就以二甲第八名,全国第11名的成绩考中了进士,并在之后一路升官,曾任翰林院掌院学士、国子监祭酒和刑部尚书。

有这样一位学霸父亲,阿桂的童年生活可就非常精彩、严酷了。阿桂读书的那段日子,刚好就是阿克敦在翰林院和国子监当长官的时候。在那段时间里,阿克敦的生活状态就是每天上班先看一遍全国顶尖的读书天才都是什么样的,然后下班回家看看阿桂在家读书的样子。于是,阿桂只要犯一点错,就会被阿克敦训斥一番。

有一次,阿克敦回家问了阿桂一个问题,阿桂的回答让阿克敦不满意。接下来怎么了?史书的记载是:

阿克敦怒,索杖,阿桂惶恐求教。[赵尔巽等:《清史稿》卷三百三,《列传九十·阿克敦》,中华书局,1977,第10480页。]

阿克敦寻棍子就要打,吓得阿桂赶紧求救。

棍棒教育当然是不太可取的,阿克敦能把阿桂教育成才,不是因为他管得严,而是因为他是翰林院掌院学士兼国子监祭酒,他的学问、才华、社会地位是一等一的,所以即便他偶尔动用暴力去教育阿桂,阿桂也会产生一定的认同感。毕竟阿克敦是一位学富五车、如山一般伟岸的父亲。

更关键的在于,阿桂本来就是个好孩子。史书记载:

(阿桂)幼而沉静端重,性警敏,好读书。[张维屏编撰《国朝诗人征略(初编)》卷二十九,《阿桂》,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第427页。]

阿桂从小就既安静庄重,又机敏好学。而且,他也是真的喜欢读书。

在清朝,像阿桂这种满洲高级官员的孩子有两种当官方式:一、通过考试,也就是考科举来当官;二、直接荫袭一个官位。

阿桂在乾隆元年(1736)考中秀才,当年就凭借着阿克敦的官位荫袭了正六品的大理寺寺正的官职。但阿桂也挺有志气——自己读了那么多年的书,挨了那么多年的打,若最后只考个秀才,然后靠家里的关系当的官,这就太丢人了。

于是,20岁的阿桂一边在大理寺上班,一边自己默默地复习。两年后,乾隆三年(1738),22岁的阿桂考了个举人回来。天才如纪晓岚也是24岁才考中的举人。对比一下,阿桂,满洲人,22岁中举,阿桂的读书天赋真是令人羡慕。在中举后的第二年,阿桂升官了,升为兵部主事。这一年是乾隆四年(1739),阿桂23岁。

之后,阿桂也就没再参加过科举考试了。一是因为他已经当官了,学历没那么重要;二是因为他的举人身份在满洲官员中已经算是很夺目的存在了。接下来,阿桂就把自己的精力全都放在工作上了。阿桂在工作中非常认真,史书记载:

阿文成公桂承家教,进止温恭,起居有常处。每朝,先五鼓起,入禁廷,坐直房待旦,不假寐,……有奏稿,必亲阅,……其画诺至恭慎,每署日稿尾,虽遇仓猝,运末笔如有力千钧。[徐珂编撰《清稗类钞》(第七册),《阿文成勤慎》,中华书局,2010,第3148页。]

阿桂的家教很好,他上班不但从不迟到、早退,还从不“摸鱼”。在单位不管办什么事,阿桂都非常认真。

阿桂如此努力工作,那接下来的故事走向,应该是阿桂勤勉工作,未来升职加薪?恰恰相反。工作异常努力的阿桂在乾隆八年(1743)升为郎中后,之后几年便一级官也没有升,一直都是一个五品的六部郎官。唯一的变化就是,阿桂例行调动到了户部。

能干的阿桂怎么就升不了官呢?可能有两点原因:一是因为阿桂太能干了,他升官了,谁来干活呢?二是因为阿桂的政治背景出了一些问题。大家可能不了解,在乾隆朝初期,阿桂一度被人们当成张廷玉集团的人。史书记载:

张文和公廷玉与阿文勤公克敦最相得,文勤子文成公桂初在朝列,文和视之如子弟。[徐珂编撰《清稗类钞》第六册,《张文和赠阿文成言》,第2677页。]

张廷玉和阿克敦当年在翰林院就是老搭档,关系一直很好。所以,阿桂刚当官的时候,张廷玉对阿桂就像对亲儿子一样好。因此,鉴于乾隆朝初期“章总”对张廷玉的打压,中间派官员们看待阿桂时很可能戴上了有色眼镜。

而立之年的阿桂,他会怎么突破这段瓶颈期呢?答案是,凭借着一次意外的错误。

事情发生在乾隆十三年(1748)初,当时正处于一平金川战争期间。一平金川这场战争一共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张广泗久战无功,改由讷亲领兵,但因为后者和张广泗在前线闹了矛盾,产生内讧,清军打输了;第二阶段,由傅恒领兵,最终打赢了。

阿桂恰好在第一阶段被派去前线当文书了。就在讷亲和张广泗两人明争暗斗的时候,阿桂旗帜鲜明地支持了张广泗。阿桂的站队理由很好理解:讷亲地位高,但不懂军事;张广泗虽然地位低,但常年带兵,显然比讷亲更懂打仗。

阿桂支持张广泗也无可厚非,可问题是,主将打架,轮得着你一个前线的文书插嘴吗?结果就是,仗打输了,讷亲和张广泗一起被问罪,而32岁的阿桂也因破坏领导团结被扔进了大牢。

然而阿桂在大牢只待了不到半年就被放出来了。原因在于,当时的刑部尚书正是阿克敦,而且阿克敦已64岁了,只有阿桂这么一个儿子。于是,乾隆决定法外开恩,释放阿桂,毕竟不能让阿克敦这种满人高官绝后,不然将来谁还会给你卖命呢?

可乾隆也不能随便放人,怎么也得找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于是他就派人了解了一下阿桂过去的日常工作。之后,“章总”得出了一个结论:

(阿桂)向在司员中,办事犹知黾勉。[见《清高宗实录》卷三百六十三,乾隆十五年四月二十日。]

纵观阿桂过去的工作,他还是非常勤勉能干的,放了他吧。

阿桂遭此大难,被重新起用之后的心态却非常好,工作依然是不迟到、不早退、不“摸鱼”,非常勤勉。过去他是什么样,现在还是什么样。此时,工作虽然还是同样的工作,但有些东西不一样了。区别就在于,阿桂过去努力工作,只有自己的上司能看到;而现在,阿桂努力工作,乾隆也在关注着,毕竟“章总”是很好面子的,他也怕自己法外开恩却释放了一个不靠谱的人。

人在职场里偶尔犯一次错误太正常了,这根本算不了什么,天塌不下来,关键还是看犯了错之后,你能不能向领导证明自己依然是个靠谱的人。

阿桂在一平金川战场犯了小错误之后,得到了乾隆的关注,然后凭借着过硬的日常表现,开始平步青云。乾隆十五年(1750)被重新起用后,短短几年时间,阿桂先后出任了吏部郎中、江西按察使、内阁侍读学士兼户部银库郎中,在乾隆二十年(1755)升为从二品的内阁学士。这一年,阿桂39岁。

此时年近四十的阿桂不但地位日渐稳固,官声也很好。在阿桂出任江西按察使,主管一省司法的期间,史书记载:

用法贵乎明慎,决狱专忌淹留。[钱仪吉:《碑传集》卷二十八,《乾隆朝宰辅下·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学士一等诚谋英勇公谥文成公阿桂行状》,中华书局,1993,第921页。]

阿桂判案子严谨审慎,从不拖延。能臣干吏的形象跃然纸上。

乾隆二十年时,阿桂已经都39岁了,他仍是个文官。之后阿桂到底又经历了什么,才在人生的下半场突然成了一位征战四方的将军呢?

上一章:章佳·阿... 下一章:半路出...
网站所有作品均由网友搜集共同更新,仅供读者预览,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立即予以处理。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