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欢而散的告别

乾隆制造  作者:李正

马戛尔尼来到中国后首先产生的迷惑与矛盾,就是礼仪的问题——马戛尔尼在向乾隆行礼时,要不要三跪九叩首?清朝告知马戛尔尼必须行此礼,马戛尔尼则坚持拒绝。

这里的礼仪矛盾涉及制度方面的背景。中国长期以来奉行的是朝贡体系,通过册封与朝贡制度建立起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等级明确的政治秩序体系。不仅周边各国的使臣来天朝后要三跪九叩首,周边各国的君主来了,也要三跪九叩首。史书记载:

以各处藩封,到天朝进贡觐光者。不特陪臣俱行三跪九叩首之礼,即国王亲自来朝,亦同此礼。[见《清高宗实录》卷一千四百三十二,乾隆五十八年七月初八日。]

在乾隆眼里,朝贡等级分明,是不能有任何例外的,否则其他藩属国效仿,朝贡体系就会有崩溃的风险。因此,乾隆和清廷都坚持马戛尔尼必须下跪,且要三跪九叩首。

然而,当清朝在用朝贡体系构筑以天朝为中心的国际秩序时,英国奉行的却是欧洲的威斯特发里亚体系。简单来说,在满洲入关之后,欧洲刚刚结束三十年战争,在战后建立起了一套以主权国家平等、协商解决争端为原则的欧洲国际关系体系。因该体系源自《威斯特发里亚和约》,而该和约在德意志的威斯特发里亚地区签订,故称和约奠定的国际关系体系为威斯特发里亚体系。

所以,马戛尔尼到访中国时,英国奉行这套强调主权国家平等的威斯特发里亚体系已经快150年了,马戛尔尼自然很难接受清廷的朝贡体系。

双方动机合理、理由充分,这场关于是否三跪九叩首的礼仪之争便展开了。在此期间,清朝方面为了逼迫马戛尔尼妥协,做出了一件我们今天看起来比较幼稚的事情——减少饮食供应,饿一饿马戛尔尼他们。据《乾隆英使觐见记》的记载,

谓中国人已决定一种办法,倘钦使不肯用中国礼节,即减缩钦使及其部下员役之食物,令人人饿至无可奈何,然后向华官自请改用华礼。[濮兰德、白克好司:《乾隆英使觐见记》,李广生整理,珠海出版社,1995,第59页。]

当然,用断炊逼迫英使妥协这事不靠谱,清朝这边断了不到两顿饭就恢复了,这纯粹是瞎胡闹。眼看僵持不下,马戛尔尼也进行了一次沟通,说如果清政府方面愿意派一位和自己地位身份相同的官员穿着朝服对英王画像进行三跪九叩首,那马戛尔尼就愿意对乾隆三跪九叩首。

马戛尔尼的想法很简单,双方的君主都享受了大礼,那么既可以保证两国的平等外交关系,自己也尊重了清朝的国家礼仪风俗。然而,马戛尔尼的提议被乾隆断然拒绝。因为三跪九叩首之礼本就是为了彰显等级的,对等礼拜毫无意义。

为此,乾隆表态说:

(英吉利国)使臣等前来热河,于礼节多未谙悉,朕心深为不惬。[见《清高宗实录》卷一千四百三十四,乾隆五十八年八月初五日。]

马戛尔尼他们不懂规矩,朕不开心。

那这次三跪九叩首的礼仪之争其最终结局是什么呢?实话说,这已经是一个历史谜团了。因为中、英两边的记载是不一样的。

以马戛尔尼为代表的英国使团在记录中都说马戛尔尼没有三跪九叩首,只是按照欧洲使臣觐见国王的礼仪标准进行单膝下跪;然而,清朝的官方记录则是马戛尔尼依据清朝的礼仪要求进行了朝觐。根据《清高宗实录》的记载,乾隆说:

本日正副使前来,先行谒见军机大臣,礼节极为恭顺。伊等航海远来,因初到天朝,未谙体制,不得不稍加裁抑。今既诚心效顺,一遵天朝法度,自应仍加恩视,以遂其远道瞻觐之诚。[见《清高宗实录》卷一千四百三十四,乾隆五十八年八月初七日。]

按乾隆的说法,马戛尔尼等人“礼节极为恭顺”“一遵天朝法度”,这话显然是说马戛尔尼方面进行了三跪九叩首的行礼。

面对中、英两边不同记载,我们如今已然很难探知当年究竟发生了什么。然而,无论这场礼仪之争的真相到底如何,但有一点是确定的——当乾隆发现英国的态度并非臣服时,他对英使是保持高度警惕的,中、英双方本次会见的友善时刻也到此结束。接下来,双方的交往越来越尴尬。

马戛尔尼原本想用礼物作为敲门砖,好提出外交诉求,但事实上起了反作用。马戛尔尼使团到华之前,英国方面致信说使团带来的英国礼物“极大极好”,带有一些炫耀口吻,可当乾隆看到这些礼物时,一方面,他感受到了英国的确具有一定的科技水平;另一方面,那批礼物中的科技产品,如天文仪器等,乾隆之前便从其他欧洲传教士那里获得了,自然不觉新奇。因此,收到礼物的乾隆,比起惊喜与开心,更多的是沉默与警惕。当英国使团呈交礼物完成祝寿后,马戛尔尼也暴露了自己的真实目的,开始与清政府谈判,表达自己的外交诉求。

今天有许多人会片面地指责乾隆当年故步自封,拒绝了马戛尔尼的外交诉求,继续闭关锁国,导致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但很少有人真的去了解马戛尔尼的外交诉求到底是什么。

依据史料,马戛尔尼代表英国政府主要向清政府提出了7点要求:

1.英国商人在舟山或宁波港,以及在天津,象(像)在广州一样经商;他们必须服从中国的法律和习俗,并安分守规矩;

2.英国商人有权按俄国人从前在中国通商之例,在北京设立一所货栈,以便出售商品;

3.英国商人可以在舟山附近拥有一个小岛或一小块空地,以保存他们未能卖掉的商品。在那里他们将尽可能与中国分开以避免任何争端或纠纷。英国人不要求设立任何象(像)澳门那样的防御工事,也不要求派驻军队,而只是一块对他们自身及其财产安全可靠的地方。

4.同样,他们希望在广州附近获准拥有一块同样性质、用于同一目的的地方;或至少被允许在需要时可长年住在广州……

5.对航行在广州和澳门之间或在珠江上航行的英国商人不必征收任何关税或捐税……

6.对英国商品或船只不征收任何关税或捐税,除非皇帝签署的文件有所规定,这时应给英国商人副本,让他们明确知道他们必须支付什么税项,以避免向他们征收得过多。

此外,英使还提出允许英国人在华自由传教的要求。[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英使马戛尔尼访华档案史料汇编》,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第78-79页。]

马戛尔尼的7点要求,只有前两点勉强与商业有关,后面的几点都试图干涉中国的主权。第三、四两点要求就是变相地要求中国在舟山和广州两地割让部分土地给英国,这显然是破坏我国的领土主权;第五、六两点要求申请免税、减税,无疑会破坏中国的关税主权;还有第七点,这是在挑战中国对境内宗教事务的管理权。可以说,马戛尔尼代表英国政府提出的7点要求是典型的破坏他国主权的殖民统治诉求。

那么,本来对英国的意图便十分警惕的乾隆,听到马戛尔尼提出的条件后,没有留下任何讨论余地,断然拒绝了。尽管乾隆年纪大了,但他拒绝的理由依然十分得体,乾隆说:

今尔国使臣于定例之外,多有陈乞,大乖仰体天朝加惠远人抚育四夷之道。且天朝统驭万国,一视同仁,即在广东贸易者,亦不仅尔英吉利一国,若俱纷纷效尤,以难行之事,妄行干渎,岂能曲徇所请。[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英使马戛尔尼访华档案史料汇编》,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第79页。]

中国在广东和各国做生意向来一视同仁,你们英国现在想搞特殊、要优待,假如朕答应了,到时候其他国家纷纷效法,事情就没办法处理了,因此,朕只能拒绝。

最终,马戛尔尼使团的访华之旅没能达成任何一项外交目的便失败而归。正如当年在俄罗斯的外交活动一样,尽管原本的外交目的没能实现,但马戛尔尼却记录了大量的中国风土人情与政治生态,将笔记带回了欧洲,使西方对中国的认识进一步深化。

访华失败的两年后,60岁的马戛尔尼被任命为好望角总督。又过了两年,马戛尔尼因健康原因辞去总督一职,告老退休,在1806年寿终正寝,享年70岁。

马戛尔尼去世了34年后,中英鸦片战争爆发,英国使团当年访华时提出的7点诉求,在《南京条约》中得以实现,中国自此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因此,回望这段历史,常常有人感慨,假如当年乾隆能答应马戛尔尼的外交诉求,可能一切都会不一样。但事实是,马戛尔尼当年的要求是带有强烈殖民色彩的,乾隆的拒绝其实故步自封的意味很少,他考虑得更多的是维护国家利益。

诚然,乾隆彼时若接受马戛尔尼的要求的确能让那时的中国更早地接触到西方的先进工业产品,从而有了更快发展的可能。但纵观乾隆的执政生涯,他掌权63年,青年时代,再造朝堂,革故鼎新;人到中年,力排众议,征准平回,结束清准百年战争,收复新疆;耄耋晚年,依然能反击廓尔喀、保卫西藏。乾隆一生以十全武功开疆拓土,创造了清朝版图的极盛时代,秋海棠叶归于一统。他从来都是一位极有魄力、意志力强大的皇帝。

要求这样一位君主在83岁的高龄面对一位外国使臣的拜访,放弃贸易主权、领土主权、关税主权以及对宗教的管理权,只为了换得一个未知的同外界联系的机会,这实在有些苛求古人了。乾隆若真是这样的韬光养晦的隐忍性格,可能也很难取得他在位期间的诸多成就。

只能说,乾隆这一生造就清朝版图巅峰的同时,也注定会留有一些遗憾。

上一章:精心准... 下一章:乾隆寳譜
网站所有作品均由网友搜集共同更新,仅供读者预览,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立即予以处理。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