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二章 杨国忠的预言(天宝十二载至天宝十四载)弃长安 作者:张明扬 |
||||
天宝十一载(752)的一个秋日,杜甫与岑参、高适、储光羲、薛据等五人在长安同登慈恩寺塔,也就是今天的大雁塔,五人相继赋诗。这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件盛事,其光彩夺目可能仅次于李杜相遇。杜甫的《同诸公登慈恩寺塔》一开始就说,“高标跨苍穹,烈风无时休。自非旷士怀,登兹翻百忧”,这被后世解读为“乱源已兆,忧患填胸”。杜甫除了高塔远景以外,还看到了“尘昏满目”,痛感时局飘摇、天下将乱,盛世转瞬即逝。[参见莫砺锋《杜甫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10月第一版,81—85页。] 盛世将逝未逝之时,风暴将起未起之刻,是局中人最为焦虑的时刻,这不是唱衰,这是恐惧。当然,这并不妨碍帝国的大多数精英还在纵情声色,或麻木漠然,或及时行乐。 杜甫登高塔远望时,杨国忠也正登向唐帝国的权力之巅。天宝十一载十一月,杨国忠接任去世的李林甫为右相和中书令,大唐政治进入杨国忠时代。 杨国忠上台后,有人劝陕郡进士张彖去找门路投靠新相,说什么见了杨国忠,富贵立可图。张彖不屑地回答说:“君辈倚杨右相如泰山,吾以为冰山耳。”太阳一出,冰山立化,到那时候投靠的人就失掉靠山了。 杨国忠这座冰山只伫立了三年半时间,就崩裂于马嵬驿之变。 就盛世的终结,杨国忠和李林甫谁的责任更大,《资治通鉴》各打五十大板:李林甫“养成天下之乱”,杨国忠“终成其乱”。 这一评价固然一如既往地夸大了李林甫的罪责——即使是号称安史之乱“激发者”的杨国忠,偌大一个盛世,又岂是他以一人之力便可以毁掉的? 用美国历史学家芭芭拉·塔奇曼在《八月炮火》中的话说就是:旧世界的太阳正在西坠,虽日华灿灿,但已奄奄一息,行将一去不复返了。 |
||||
上一章:五 | 下一章:一 |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