弃长安  作者:张明扬

天宝十五载(756)正月,在颜杲卿就义后,唐军河北敌后战场遭受重创,史思明和蔡希德兵锋所至,很多刚刚反正的河北诸郡,如邺、广平、巨鹿、赵、上谷、博陵、文安、魏和信都又落入了叛军手中。

从兄死了,但颜真卿没有停止战斗。在极端困苦的处境下,颜真卿纵横捭阖,联合清河与博平两郡的军队,大败两万叛军,再次收复了魏郡。

此时正逢平卢将领刘正臣起兵叛燕,颜真卿为了坚定他的想法,派人渡海给他送去十多万军费,并将自己的儿子颜颇送到平卢作为人质。颜颇此时刚满十岁,但颜真卿为了平叛大局还是把他送了过去。

尽管颜真卿在河北的敌后抵抗已做得足够优异,但他毕竟是文官出身,擅长的不是亲临战阵,他在河北的成就主要是由坚忍、威望和胸襟所取得的,和指挥作战关系并不大。更何况,颜真卿只有平原一郡之地,军队除了战斗力不高的郡兵之外,都是些近乎乌合之众的新兵,面对的又是叛军名将史思明和蔡希德以及数万叛军精锐。颜真卿几乎没有可能以一隅之地扭转整个河北的战局,自保才是河北唐军最有可行性的出路。

此时,日后平定安史之乱的真正主角终于出场了:郭子仪和李光弼,世称“李郭”。郭子仪虽然名气更大,号称中兴第一名将,但相对李光弼而言,他其实更擅长知人善任和调兵遣将等战略层面的事;而李光弼则是真正的战场天才,用兵常常以少胜多,《新唐书》说他“战功推为中兴第一”。李光弼代郭子仪担任朔方节度使时,号称“营垒、士卒、麾帜无所更,而光弼一号令之,气色乃益精明云”。

天宝十五载元月,郭子仪向李隆基推举李光弼为河东节度副使,还大度地分给他一万朔方精兵。次月,李光弼率领“蕃、汉步骑万余人,太原弩手三千人”从太行八陉之一的井陉口突然进入河北,几天后便杀到常山郡。常山毕竟是颜杲卿就义之地,常山三千团练兵发动兵变杀掉了留守胡兵,擒获守将安思义后举城归降李光弼。

安思义被劝降后,向李光弼献计说:“我军长途奔袭已经人困马乏,如果与史思明的骑兵猝然遭遇,恐怕胜算不大,不如移军入城以逸待劳,早做守城准备,史思明的先锋恐怕明天早晨就会杀到常山了。”

果如安思义所料,史思明闻讯常山失守后,断然放弃了已围城二十九天的饶阳郡(今河北省衡水市附近),次日清晨其前锋已至常山,史思明率主力在后,总兵力两万多人。

李光弼先用弩手击退史思明的骑兵,再趁叛军在野外吃饭时,派步骑各两千发动突袭。叛军弃甲曳兵,史思明只得率军退守九门县(今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县),与李光弼军相持。

常山大捷后,常山郡所属九县中有七县反正,归附李光弼。

但对李光弼而言,此时仍是敌强我弱。他据守常山城,与史思明军相持了四十余天。眼见无法打破战场僵局,粮道还有被切断的风险,李光弼便派信使向郭子仪紧急求援。天宝十五载四月初九,郭子仪率朔方军主力也走井陉口到达常山,与李光弼会师。合兵之后,郭李二军总兵力号称十余万。

两天后(四月十一日),郭子仪、李光弼率军与史思明战于九门城南,史思明大败。九门之战后,史思明率残部逃往赵郡,唐军跟踪追击至赵郡,史思明只得又逃往博陵郡,才稳住了阵脚。

安禄山得知河北兵败,即命从河北逃回洛阳的大将蔡希德率步骑两万回援史思明,又命范阳守将牛廷玠调集范阳等郡郡兵万余人南下,增援史思明。史思明重整残军,与两路援军合兵五万余人,其中同罗、曳落河精骑占全军的五分之一,可见安禄山下了血本,河北不容有失。

即使总兵力已不逊于叛军,但郭子仪和李光弼还是很畏忌对方的骑兵冲击优势,尤其是号称叛军中最精锐的曳落河骑兵。因此郭子仪下令不与叛军进行野战,而是深沟高垒,同时采取疲敌战术,敌来则守,去则追击,白天耀兵扬威,夜晚骚扰敌营,叛军日夜疲于应付。

五月二十九日,郭李二人感觉敌军精疲力竭,出战时机已成熟,便下令全军出击,与史思明军大战于嘉山,大获全胜,号称斩首四万级,俘获千余人,缴获战马数千匹。史思明在溃败中坠马,披头散发光着脚,拖着断枪,晚上才狼狈逃回军营,随即退往博陵。李光弼乘胜追击,进围博陵。

嘉山大捷后,郭李二人威震河北,河北十几个郡杀掉叛军守将而归顺唐军。开战七个月以来,河北打成了拉锯战,河北已往复“反正”了几个回合,唐军势大则从唐军,叛军势大则从叛军,因此要谨慎看待正史中所谓的唐军民心所向,什么“如大旱之望云霓”之类话语,切莫较真。当然,这里并无意否认颜杲卿、颜真卿兄弟的威望和忠义。

嘉山大捷让唐军处于自开战以来的最佳战略态势:潼关拒敌于坚城下,潼关守军人数远多于与之在陕郡相持的叛军,挫败了对方的多次进攻;河北战场新败的史思明麾下只剩一支残军,且范阳至洛阳的交通线被唐军切断,家在范阳的叛军士卒人心浮动,唐军则斗志正旺;江淮战场上,在吴王李祗、张巡和鲁炅等人的狙击下,叛军裹足不前,短期内难以危及唐朝的江淮经济命脉。

安禄山则陷入了迅速输掉战争、身败名裂的深层恐惧之中,他已经开始考虑放弃都城洛阳,回撤范阳了。这并非反应过激,毕竟,郭子仪此时正在“北图范阳”。

安禄山大骂怂恿他起兵的两大谋主——高尚和严庄:“你们几年前就让我起兵,还说什么万无一失。现在潼关已经数月攻不下来,到范阳的路也被切断了,我能控制的只有汴、郑数州而已,你们说的‘万全’去哪里了!我以后都不会见你们两个了。”

高尚、严庄二人被吓得很多天不敢来见安禄山,叛军上下人心惶惶。此时恰逢安禄山爱将田乾真从潼关前线回来,得知此事后规劝安禄山:“自古帝王经营大业,皆有胜败,岂能一举而成!现在看起来我们是四面受敌,但其实唐军都是新招募的乌合之众,没有临阵经验,岂能敌我蓟北劲锐之兵,何足深忧!高尚、严庄都是追随陛下多年的开国元勋,一旦突然弃用,诸将知晓后岂不是人人自危?如果上下离心,臣真的要为陛下感到前途未卜了。”

安禄山数日以来的心结刹那间被化解,快慰地喊着田乾真的小名说:“阿浩,没有人比你更能体察我的心事。”于是他立即召唤高尚和严庄参加酒宴,据说席间还亲自唱《倾杯乐》助兴,君臣和好如初。

田乾真将安禄山濒临崩溃的心态导回了正轨,但大燕朝的战略态势的确是危机四伏。如何破局?

安禄山将目光投向了潼关。

上一章:二 下一章:四
网站所有作品均由网友搜集共同更新,仅供读者预览,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立即予以处理。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