弃长安  作者:张明扬

至德二载(757)二月,李亨将行在迁到位于关中平原的凤翔,这里距离长安仅有三百多里,收复长安的战略意图昭然若揭。凤翔也就是之前的扶风,李亨即位后才易名。

开局一度是如此梦幻。李亨刚到凤翔十天,陇右、河西、安西和西域等地兵马也先后抵达,这可是大唐西军的主力;与此同时,来自江淮的赋税钱粮也经江、汉二水陆续运抵汉中;长安和各地士民听说皇帝驻跸凤翔,感到长安光复有望,纷纷前来投奔。这其中就有杜甫,处于半拘禁状态的他冒险从长安逃出,于这一年四月来到了凤翔,一见到李亨就被授为左拾遗,这就是“杜拾遗”这个著名称呼的由来;岑参也来了,幕主封常清被杀后,身在北庭的他不远万里来投奔李亨,在凤翔写下了带有边塞风的《行军诗二首》,诗中道“我皇在行军,兵马日浩浩。胡雏尚未灭,诸将恳征讨”。在杜甫等五人的推荐下,岑参被李亨任命为谏官。

岑参很可能是和万里赴戎机的安西、北庭两军一起到达长安的。统帅李嗣业率领他们到凤翔之时,李亨大喜:“现在有卿统兵,胜过几万雄兵。讨贼能否成功,全仗你等了。”这支百战精锐一路秋毫无犯,现在终于要出场了。

杜甫曾盛赞过这支百战边军的风采:

四镇富精锐,摧锋皆绝伦。

还闻献士卒,足以静风尘。

老马夜知道,苍鹰饥著人。

临危经久战,用急始如神。

奇兵不在众,万马救中原。

谈笑无河北,心肝奉至尊。

孤云随杀气,飞鸟避辕门。

竟日留欢乐,城池未觉喧。

——《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

踌躇满志的李亨感到万事俱备,只缺一个攻略长安的前敌主帅。李亨想到了老成持重的郭子仪,他此时正在河东主持战事,刚刚先后击败了燕军名将崔乾祐和安守忠,还在策划着从河东出兵,克复两京的计划。但李亨的想法是,唐军主力从凤翔一路东进,先克长安,再复洛阳。四月,李亨令郭子仪率朔方军从河东移师凤翔,任命他为司空和天下兵马副元帅,具体负责收复两京的战事。

上一章曾提到过,李泌并不认同先行收复两京的平叛方略,提出了直捣范阳,覆其巢穴的替代性方略。长安反击战打响之前,李泌又旧事重提,但此前一向对李泌言从计行的李亨这次却一反常态,坚持说:“如今各路大军云集,钱粮赋税也都到了,应该趁兵锋正盛之际克复两京,岂能长途跋涉数千里去取范阳,这不是舍近求远吗?”

李泌回应称:“以现在的兵力,克复两京不在话下。但叛军势力迟早会转弱为强,我军也会再次陷入困境。总之,先行收复两京并非长治久安之策。”

看见李亨很不以为然,李泌又耐心地补充说:“克复两京后,天气也已转热,我军主力西北系将士耐寒畏热,必定难以适应天气,届时归心一动,恐怕难以挽留。而叛军逃回范阳之后,必然会秣马厉兵,等到西北军撤离,他们必将卷土重来,如此,这场战争便不知要打到何年何月了。因此我军主力首先应指向河北寒冷之地,扫荡叛军巢穴,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扫平叛乱。”

李泌是立足于军事逻辑来阐述他的平叛方略,其中或许也低估了唐军进军范阳的后勤挑战。但是,李亨无意就军事谈军事,他站在宫廷政治的制高点说:“朕急于迎回太上皇,所以等不及你所谓的长远方略。”

李泌一听,就知道这场争论已没有继续下去的必要了,李亨谈的是政治而不是军事,宫廷政治压倒一切。站在李亨的皇权角度,只有迅速收复两京,他才能确立自己的合法性,以中兴之主拨乱反正的身份,坐稳被太上皇和其他皇子威胁的皇位。一个值得反复提及的细节是,李隆基曾和李亨有过正式约定,收复长安之时,他将放弃一切权力,彻底结束太上皇与皇帝分享皇权的“二元政治”。

在李亨看来,先行收复长安可以一揽子解决平叛与宫廷斗争的双重挑战,李泌口中所谓的“长治久安”过于奢侈了。

还有一种解释是,在李泌原先制定的方略中,建宁王李倓承担了从塞北向南攻击范阳的重任。但至德二载春,在李亨宠妃张良娣和李辅国的联手“构陷”下,建宁王在宫廷政争中被赐自尽,而幕后支持者很可能是李亨。李亨对李倓控制着禁军兵权深感不安,父子矛盾“随着两条平叛路线的分歧而激化,最终使肃宗借助李辅国诛除建宁势力”。对于李亨而言,“正是建宁事件使他彻底放弃了北线平叛的方针”。[参见张国刚、王炳文《肃代之际宫廷内争与藩镇割据局面形成的关系》,收于《唐研究》第20卷。]

无论如何,李亨选择先行收复两京的平叛方略,都是政治考量压倒了军事逻辑,要么是父与子,要么是子与父。

但给了李亨当头棒喝的是,郭子仪到凤翔后,亲自指挥的首战就遭到了惨败,败状直追上一年宰相房琯指挥的陈涛斜之战。在这场被称作清渠之战的大战中,唐军和燕军在长安西郊的清渠对峙了七天七夜。五月初六,燕军大将安守忠佯装后撤,郭子仪下令全军出击,燕军将九千精锐骑兵组成长蛇阵,以首尾为两翼夹击唐军,唐军大溃,抛弃了所有军资器械,退守武功县,行在凤翔紧急戒严。

清渠之战的惨败,除了郭子仪的轻敌之外,最本质的原因恐怕还是唐军实力欠缺,不足以在关中平原击败实力犹存的燕军主力,特别是自开战以来赖以横扫中原的胡族精锐骑兵。

这支聚集于凤翔的唐军主力,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郭子仪亲率的朔方精兵,作为唐军新进第一主力的朔方军,精锐是精锐,但最显著的弱项还是兵力不足,以一镇之力岂能倾覆安史叛军?还有一部分是陇右、河西、安西、北庭四镇兵马,这是李隆基时代赖以支撑西北开边大业的精锐边军,尤其是万里回援的安西军和北庭军此时刚刚到位,其战斗力也不必怀疑。但这部分军队的弱项在于,所谓的“西方二师”,也就是陇右军和河西军,曾被李隆基寄予厚望,却在开战以来屡次败于安禄山的“东北三师”手下,特别是哥舒翰的灵宝西原丧师一战,不仅元气大伤,而且以其弱势的战场表现证明了,陇右和河西军并不是安史叛军的对手。

郭子仪战败后如梦方醒,开始正视凤翔唐军,特别是朔方军实力不足的问题,他的解决方案是向回纥借兵。这一想法很可能受到了上年十一月河曲收复之战的启发。当时在朔方一带割据的阿史那从礼占据了河曲九府,郭子仪在与回纥英武可汗并肩剿灭阿史那从礼的战斗中,亲眼见识了回纥骑兵的强大战力,尤其是对叛军骑兵的克制作用,也就是所谓的“以骑制骑”。

李亨听从了郭子仪的建议,向回纥紧急求援,借到了四千余人,兵虽不多,但都是精锐骑兵,领军者更是英武可汗之子叶护。叶护太子一来,就和唐军高层打成了一片,与郭子仪成为酒友,两人常常共赴酒宴;他还和广平王李俶结成兄弟,李俶为兄,叶护为弟,这层关系的重要性日后将反复显现。

除了回纥骑兵,凤翔唐军中还有不少来自西域、中亚各国的“盟军”,比如中亚古国拔汗那(汉代的大宛国,今吉尔吉斯斯坦费尔干纳地区)出兵助唐,比如于阗王尉迟胜听说安禄山起兵后,竟让王弟摄政,他亲自带兵五千入援中原。据两唐书和《资治通鉴》等汉文史料记载,连几年前在怛罗斯之战中击败唐军的大食也派兵入援大唐,可惜这并未被任何阿拉伯文和波斯文史料证实。[参见王小甫《唐、吐蕃、大食政治关系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12月第一版,176—177页。]

回纥精骑一到位,李亨和郭子仪都感觉收复长安的时机成熟了。李亨还郑重地对郭子仪说:“事之济否,在此行也!”郭子仪当即表态不成功便成仁:“此行不捷,臣必死之!”

至德二载九月十二日,李亨发布了总攻长安的敕令,由天下兵马元帅广平王李俶总领十五万大军,号称二十万,即刻挥师东进。据说回纥骑兵士气正盛、求战心切,一到凤翔就迫不及待地要求上阵,连酒宴都不肯多吃——但不久后唐朝人就会知道,他们的斗志别有缘由。

九月二十七日,唐军进抵位于长安西郊的香积寺,以李嗣业领前军,郭子仪领中军,王思礼领后军。大致可以推测出,李嗣业统领的是安西北庭军,郭子仪的中军是唐军主力朔方军,曾为哥舒翰副手的王思礼统领的应是河西与陇右的“西方二师”余部。

同日,十万叛军也在香积寺以北摆开了阵势,他们的统领是安守忠和李归仁,也就是在清渠之战中击败郭子仪的燕军黄金组合。

两军都没有观望拖延的意思,香积寺之战即刻爆发。这也是安史之乱爆发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战役,大唐兴废,在此一战。

李归仁率先出战,唐军将其击退后,遭到了燕军主力的反击,唐军阵脚大乱。这时候,前军主将李嗣业挺身而出说:“今天如果我们不以命相搏,决战于阵前,大军就全完了。”他随即脱掉铠甲,赤裸上身,手执陌刀立于阵前,大声激励全军反击。此刻李嗣业就如军神附体一般,“当其刀者,人马俱碎”,一连杀了数十人,终于顶住了燕军的攻势,唐军这才稳住阵脚。

此时李嗣业摆出中国古代战争史上赫赫有名的陌刀军阵:李嗣业身先士卒,全体重装步兵各执陌刀,如墙而进,长刀如林,绞杀一切挡在他们前面的叛军,挡者“人马俱碎”。陌刀是一种长柄刀,发明者很可能是李靖;陌刀阵本是唐军用于对付西北游牧骑兵的战法,这还是第一次大规模应用于中原战场。陌刀阵的最大优势是,可以弥补唐军骑兵数量不足的软肋,为重装步兵结阵对抗骑兵,也就是所谓的“以步制骑”,提供了古代世界的最佳解决方案,而这种阵法最需要的就是勇气和纪律。李嗣业之后,岳飞也在郾城大战中,用陌刀的变种“斩马刀”,大败完颜宗弼的重骑兵精锐铁浮屠。

唐军大将王难得为了救一个被叛军包围的副将,混战中被一箭射中眉骨,额头上的一块皮垂下来遮住了眼睛。王难得不仅自己拔掉了箭,还干脆把皮也撕了,“血流被面,前战不已”。

燕军本来还留有后手,即在战场东面埋伏了一支精锐骑兵,准备趁作战焦灼时,再出其不意地绕到唐军背后突袭。这可以说是安史叛军屡试不爽的战法。唐军自开战以来的历次溃败,几乎都出现了叛军骑兵突袭的魅影。哥舒翰的灵宝西原之败,也是由于叛军骑兵在最后阶段迂回背后的突袭,才导致全军溃败,这与叛军在香积寺之战中的作战计划如出一辙。

那么,这次叛军骑兵是否会复刻击败哥舒翰大军的辉煌呢?

答案是不会,因为唐军的序列中有了回纥骑兵,一支比叛军的东北游牧骑兵更强大的骑兵。

唐军斥候侦察到了燕军伏兵,立刻禀报中军主将郭子仪。郭子仪即命大将仆固怀恩带上一支回纥骑兵,直扑燕军埋伏之处,转瞬便将这支伏兵歼灭。得知伏兵尽没的消息后,燕军士气顿时大挫。李嗣业乘势与回纥兵团一起迂回到敌军阵后,阻断了燕军的退路,与唐军主力一起对燕军形成了前后夹击。至此,燕军终于全线崩溃。

香积寺一战,从午时战斗到酉时,在三个时辰左右的时间里,叛军共被斩首六万余级,跌入沟堑摔死、压死的也不计其数,残军匆忙逃回长安。

香积寺之战后,燕军在关中的主力基本被歼灭,唐军收复长安已无任何悬念。仆固怀恩判断叛军必将弃城逃跑,多次请缨,连夜率二百骑兵追击,生擒安守忠和李归仁,以免纵虎归山,“使复得众,还为我患,悔之无及!”但广平王李俶以激战终日,部队甚疲为由,拒绝了仆固怀恩连续四五次的追击吁请,坚持等第二天再发兵。

天一亮,唐军斥候就带来消息,叛军果然连夜东撤,长安不设防。

当天(九月二十八日),唐军光复长安。自去年六月十三日李隆基逃离长安,数日后叛军大将孙孝哲占领长安至今,光复长安共用了一年三个月。

但此时一个极其棘手的问题摆在了李俶面前。为了争取回纥尽快出兵,李亨此前曾与回纥可汗达成了一个未经深思熟虑的约定:“克城之日,土地、士庶归唐,金帛、奴婢皆归回纥。”

现在长安光复了,履行承诺的时候到了。但是,如果真的要履约,就必然意味着一场不下于当年叛军入城的大浩劫,不仅是生灵涂炭、妻离子散、十室九空,而且李亨朝廷势必民心尽丧,将光复长安的荣耀变成一场开门揖盗式的国家耻辱。届时,李亨这个中兴之主的光环将在物议沸腾中荡然无存。

叶护太子果真也找上门来,李俶立即下马拜于叶护马前,诚恳地说:“现在刚刚收复长安,如果立即劫掠金帛、奴婢,恐怕洛阳人会出于恐惧群起帮助叛军守城,大大增加我军攻克洛阳的难度,所以,我们这个约定可不可以等到收复洛阳后再兑现?”叶护见广平王施以大礼,慌忙下马回拜义兄,忙不迭地表态:“一切听义兄的,让我们先打下洛阳再说。”

听闻广平王为长安化解一大劫,全军蕃汉将士和长安民众,都哭着感谢李俶说:“广平王真华夷之主也!”后来李亨感慨地说:“朕不如这个儿子啊。”

当广平王带着大军浩浩荡荡进入长安时,长安百姓夹道欢呼,很多人的眼眶中都饱含泪水。叛军在长安倒行逆施,长安父老苦燕久矣。

一天后(九月二十九日),收复长安的消息传到了凤翔,当着朝贺的百官,李亨热泪盈眶。为了这一天,他已经倾尽全力,承受了太多的压力和身不由己。

当天,李亨便遣使入蜀,在送去捷报的同时,奉迎太上皇回銮长安。

上一章:二 下一章:四
网站所有作品均由网友搜集共同更新,仅供读者预览,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立即予以处理。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