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九

秦岭记  作者:贾平凹

二道梁有一湫池,面积数百亩,不知道有多深,颜色一直发黑。当地人把湫池叫作海,二道梁的湫池大,大了就是爷,因此这湫池叫爷海。从爷海往南是白鹤山,山上终年有雪。翻过白鹤山就是青龙河,河湾里有个古驿,现在是镇,镇前的崖壁上刻着四个大字:山海经过。

这里应该就是青龙谷最大的盆地,南边是弓状的案板梁,北边是椅子形的黄石坡,西边枫叶堤,从南伸来一个崖头,东边的堆秀岭又从北蹬出一个山脚。站在镇子上看,几乎看不到青龙河是怎么来的又怎么去的。

镇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属于河阳公社的一个大队,刘争先二十出头当的队长,后来,大队变为村,他再当村长,到五十八岁去世。刘争先是个优秀的村干部,更是个狠人,三十年间一直在带领着村民改河修田,英武了一辈子。

刘争先早年的功绩是把河北的那片芦苇滩改造出三百亩水地,三年后水地里的稻子丰收。尝到了甜头后,他自信了,开始有了更大的雄心,就是决策把河道改到案板梁下,腾出老河道,可以增加一千五百亩水地。这工程浩大,他力排众议,干了十二年。河是顺着案板梁转了一个大弯,河道比以前缩窄了三分之二,河堤全用石块筑了。然后在老河道上掏石、挑沙、淤泥、填土,又花费了八年。待到新修地的稻子由亩产四百斤、六百斤,提高到八百斤,村子成了全县先进村,刘争先也被评为劳模。而刘争先又决定在河面上建一座石拱桥,一方面能方便去河南的案板梁,那里仍是有村里许多坡地,种着谷子、黄豆和红薯,一方面,既然是全县先进村了,村子也应该有个好建筑啊。

在整个改河修田以及建石拱桥的过程中,政府没有投入资金,施工没有任何机械,靠的就完全是镢头、扁担。那些年里,全村的男劳力再也看不到一个胖子,都劳累得黑瘦如鬼,手脚变形。挖断的镢头估计有一万把,穿烂的草鞋扔在坑里沤粪,三个月就积一个粪堆。刘争先更是手上一层老茧,膝盖上有死肉疙瘩。在工地上,他检查这样,督促那样,吆喝、训斥、发脾气,甚至破口大骂,嘴角总是带着白沫。桥修到一半,他已经患上了严重的肝病,常常疼得直不起腰,让人用箩筐抬着去指挥。为了能配最好的石桥栏杆,他带人去十五里外的桃花山上开采荧白石。在桃花山上待了五天,肝病又犯了,口里吐血,竟吐了半脸盆子,赶紧拿架子车往回拉,半路上人就死了。

石拱桥竣工的那天,村人在桥头给刘争先烧纸钱,河道里吹来风,桥面上起了一股沙尘,像绳子直立着在来回移走,足足十多分钟才消失。所有的人都哭了,说那是老村长从桃花山回来了,他丢失了身体,回来的是魂。

为了纪念刘争先,石拱桥起名争先桥。桥真的建得好,成了村子的标志。全县多村镇陆续有人来参观,参观了莫不感慨万千。

两年后,青龙河却发了洪水,从来没见过能发那么大的水,一人高的浪头,挟裹着乱石、杂木、牲畜的尸体,汹涌而来。洪水进入枫叶垭下,来不及拐弯向南,冲开石堤,端直从盆地中过去。五天五夜的洪水慢慢消退,整个盆地面目全非,一千五百亩耕地没有了,青龙河又归位了往昔的河道。而石拱桥还在,安然无损,只是案板梁下沙石隆起,成了干滩,石拱桥就在干滩上。

上一章:二十八 下一章:三十
网站所有作品均由网友搜集共同更新,仅供读者预览,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立即予以处理。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