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四章 |
||||
引子:爱情、生活、精神,在这三段亲密关系里你都得到了 苏东坡的生命里,有三个重要的女人。 王弗、王闰之、王朝云。 王弗是他的第一任妻子,十六岁的时候嫁给苏东坡,二十七岁就去世了。她陪伴东坡度过那青春年少、意气风发的时光,以至于她过世十年后,苏东坡依旧难以忘怀,在密州的寒冬深夜里,写下那首感天动地的悼亡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王弗去世以后,苏东坡在家人的安排下,娶了她的堂妹,同为青神人的王闰之。她陪伴苏东坡的时间最长,从苏东坡三十三岁到五十八岁——这也是他人生中经历最多坎坷和繁华的岁月:从他回到京城,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被外放开始,她陪着他辗转杭州、密州、徐州、湖州。在惊心动魄的乌台诗案之后,王闰之用母亲一般的坚韧和温情,抱持着黄州低谷期的苏东坡。而等到苏东坡重回朝堂,迎来政治生涯最辉煌的时刻,王闰之却撒手人寰了。 中年丧妻,他仿佛失去了人生的一大支柱。幸而,侍妾王朝云的不离不弃,以及知心的关怀、安静的守候,让暮年的苏东坡,有了精神的依托。 对一个人而言,年少时有爱情滋养,中年时有生活支撑,晚年时有精神陪伴,已是老天最大的眷顾。 那么,这三段感情,对他而言,有何不同? 她们,又是如何成就苏东坡的? 一 发妻王弗——我不经常想起你,但我从没有一刻忘记 刻骨铭心的爱情,其实很平淡。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东坡的这首词是写给结发妻子王弗的。 她陪伴苏东坡的时间其实很短,十六岁嫁给他,二十七岁就去世了。在她去世十年后,一个寒冷的冬夜里,苏东坡梦见了她。 我们要注意,这首词的题目是《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东坡写过很多关于记梦的词,光“梦”这个字就在他的诗词里出现了上百次,但在题目上这么清楚地记下是哪年哪月哪日梦的,却很少见。 可见这个日子,对苏东坡来说很重要。 这是1075年,苏东坡四十岁了,他对亡妻说: 十年生死两茫茫。 生死两别,我们之间隔着茫茫十年的悠长时光。 不思量。自难忘。 我不经常想起你,但我从来没有忘记。 王弗被埋葬在苏东坡的老家眉山。 她十年前死的时候,是在京城。那年苏东坡刚刚外派回京,在当时的“国家信访局”(登闻鼓院)工作。王弗去世以后,灵柩一直停在京城西门外。没想到第二年,苏东坡的父亲苏洵也走了。于是,他就扶着父亲和妻子的灵柩,回了眉山。 当我看到苏东坡为王弗写的墓志铭的时候,有一种强烈的感受,就是他们之间的感情很平凡。 他们的感情平凡到,好像是因为父亲也去世了,而父亲生前又有交代“你媳妇和你同甘共苦,以后不能忘了她,要把她葬在你母亲墓旁”,苏东坡这才遵从了父亲的指示,把妻子的灵柩也运回去。 整段墓志铭里,苏东坡情感最悲痛的地方,描述的却不是自己和王弗的感情,而是:“你能在九泉之下跟着咱们的母亲,我却没有这种机会!呜呼哀哉!” 所以我一度不能理解,如果情感这么平凡,为什么他能写出如此情深义重的悼亡诗? 抱着这样的疑问,我去了一趟埋葬王弗的地方,以及她的老家眉山市青神县。 关于他们的相识,史书上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是民间还是留下了很多美好的传说。 我去青神的时候,当地人都说,这是苏东坡初恋的地方。 中岩寺有个唤鱼池,据说苏东坡当年在中岩书院学习,他的老师叫王方,就是王弗的父亲。那里有个鱼塘,说人只要拍一拍手,鱼儿就会游过来。但是这个鱼塘没名字,老师就问同学们,说:“谁能给它起个名啊?” 大家就开始争相发表高论:什么藏鱼池啊,引鱼池啊,等等。苏东坡就说:“这鱼啊,很了解主客之乐,唤之即来,挥之即去,就叫‘唤鱼池’吧。” 恰好王方的女儿王弗听说了父亲的这个考题,在闺中也派人送来了一张纸条,大家打开一看:唤鱼池。 心有灵犀,天作之合。 这段姻缘,就被后人称为“唤鱼联姻”。 我们都喜欢这种剧本,上天好像在冥冥之中已经牵好了红线。我不知道千年以前,这个故事是不是这么浪漫,只是我看到苏东坡为王弗写的墓志铭里,有这么一句话,说妻子嫁过来以后,他居然都不知道,妻子还会读书。 “刚嫁来的时候,她没有告诉我她识字。她看到我读书的时候,就坐我身边,我读着读着偶尔忘记的时候,她居然都能记得那些内容。我就试探着问了她一些其他的书,她都能答得上来。我这才知道,她是一个聪敏而文静的女子啊。” 所以,这到底是自由恋爱,还是先婚后爱,时光太久远了,没有办法判断。 但有一点我很相信,就是那段时光,应该是苏东坡人生里最热烈、最灿烂,带着诗意和阳光的一段岁月。 十九岁,苏东坡进京赶考前,家里给他办了一场隆重的婚礼。那一年王弗十六岁,正值花季。两个青春洋溢的少年,正要开启他们新一段的人生。 据说,新婚之时,苏东坡写了一首词《南乡子·集句》,就是把古人的诗词摘下来集结成词。虽然不算原创,但是结合得真的很好。那种初尝温柔乡的感觉,再鲜衣怒马的少年,都抵挡不了血气方刚的冲动。 南乡子·集句 寒玉细凝肤(吴融)。清歌一曲倒金壶(郑谷)。冶叶倡条遍相识(李商隐),争如。豆蔻花梢二月初(杜牧)。 年少即须臾(白居易)。芳时偷得醉工夫(白居易)。罗帐细垂银烛背(韩偓),欢娱。豁得平生俊气无(杜牧)。 青春啊,青春真的太美好了。 有一个可以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爱人,然后就是,走出眉山这个小地方,去京城,见最好的人,让天下看到他的才华。 那个时候,苏东坡波澜壮阔的人生,才刚刚开始。 然后,就是科考卷子让欧阳修等大学士赞叹不已,就是制科入等让皇帝激动地说“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的高度评价,就是一篇新文章出来必定全城传颂的红极一时,就是——一朝成名天下知。 古人说人生有四大喜,那时苏东坡就占了两样: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所以当时的苏东坡得有多狂啊,看不惯的人就直接写文章去“问候”,看不惯的事就一次一次给皇帝上表说出来。 那几年里,王弗跟着苏东坡,偶尔还会劝劝他。 苏东坡在给妻子的墓志铭里说,她有的时候会在屏风后面听他们聊天,然后等苏东坡回来以后,会复述他们的话,还会给出她的建议: 这个人太有偏见,你的意见本来就是正确的,为什么还要跟他们讨论呢? 这个人这么快就跟你称兄道弟了,明显就是对你有所求,来找你套近乎的,这种人不能成为长久的朋友。 苏东坡说,妻子的话,很多都被证实了。 但可惜的是,王弗跟着苏东坡从凤翔回京没多久,就去世了。 在妻子去世后的第二年,苏东坡的父亲也走了。 苏东坡扶着他们的灵柩回了眉山,一年半后离开,这辈子都没能再回去。 于是,在妻子死后第十年,苏东坡写下这样的句子: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这十年里,他也经历了很多。 王安石的新法一出,他就不断给皇帝上书反对。皇帝终于召见了他,想要起用他,可是数次被王安石阻止。 他一上书无门,二无法施展才华,只能被迫远离朝廷,到杭州赴任。而他的老师欧阳修也早已在几年前就离开朝廷,当个闲散官去了。 当年科举,在京城汇集的那一帮才子人杰,早已四散天涯,那个文坛盛世,也早已一去不复返。 苏东坡在杭州待了两年多,又被调到了密州。从那以后,在一个又一个地方流转,就成了他生命的主题。 他在杭州的时候见到了妻弟王缄。当时王缄从眉山去往杭州看他,临回去时,苏东坡依依不舍,写下了一首送别词。 临江仙·送王缄 忘却成都来十载,因君未免思量。凭将清泪洒江阳。故山知好在,孤客自悲凉。 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殷勤且更尽离觞。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 王缄的到来勾起了他对往昔无限的思念。那个时候父母还在,妻子也还在。 他说:“我何尝不知道故乡的好啊,我在外飘零这么久,也许永远都回不去了。今日送上这离别的酒宴,请你把我的伤心之泪带回家乡,洒向江头凭吊吧!” 苏东坡知道,回不去了。 回不去的不仅仅是故乡,还有时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即便我现在和你相逢,你也应该不认得我了吧!你离去的时候还是青春年少,而我现在,却两鬓斑白,容颜苍老。 这是整首词里最催人泪下的句子之一。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我又见到了你,那时候的你还是那么美好。 多少生死相隔的人,再见面,就只能在梦里。 也只有在梦里,才都是美好的记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这句之所以感动我们,是因为它讲的不仅仅是苏东坡的经历,也是世世代代流传的深沉的爱情。 你还记得《归来》这部电影吗? 陈道明扮演的陆焉识弹起妻子熟悉的旋律,想要唤醒她的记忆。镜头一点点推进,我们看见巩俐扮演的妻子仿佛有所触动。她伸手搭住了陆焉识的肩。陆焉识再也忍不住,开始抽泣起来。 整段没有一句台词。 它用了一段极长的留白,只讲述了一个情景,就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九百多年前的苏东坡,和他们也是一样的。 苏东坡在做完了与亡妻重逢的这场梦之后,醒来说: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个时候,我们再回过头去看这首词题目里的日期:正月二十日。 童云扬教授曾经把这首词之后,苏东坡每一首有明确记载的正月二十日的诗歌列了出来。 元丰四年(1081): 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余于女王城东禅庄院 十日春寒不出门,不知江柳已摇村。 稍闻决决流冰谷,尽放青青没烧痕。 数亩荒园留我住,半瓶浊酒待君温。 去年今日关山路,细雨梅花正断魂。 元丰五年(1082): 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 东风未肯入东门,走马还寻去岁村。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江城白酒三杯酽,野老苍颜一笑温。 已约年年为此会,故人不用赋《招魂》。 元丰六年(1083): 六年正月二十日,复出东门,仍用前韵 乱山环合水侵门,身在淮南尽处村。 五亩渐成终老计,九重新埽旧巢痕。 岂惟见惯沙鸥熟,已觉来多钓石温。 长与东风约今日,暗香先返玉梅魂。 梅花断魂,故人招魂,暗香返魂。 他在思念谁?他没有说。 或许他也不打算说。 据说,当年王弗过世,他在妻子灵柩前烧香写的词,就是这首: 翻香令 金炉犹暖麝煤残。惜香更把宝钗翻。重闻处,余熏在,这一番、气味胜从前。 背人偷盖小蓬山。更将沉水暗同然。且图得,氤氲久,为情深、嫌怕断头烟。 在这首词里,他没有描写任何撕心裂肺的情感,好像只是淡淡地说:“我趁着别人不知道,偷偷把沉香木加进了香炉里,只希望香能燃得彻底一点,因为我害怕一个很俗的预言,那就是断头香。” 这句话隐藏的意思是什么? 传说,如果烧了断头香,来生会与亲人离散。 这像是一个不明不白的规矩,或许苏东坡也怕人知道,自己会被这样的俗规所困,所以他只能背着人做,偷偷地做。 而这个傻傻的行为背后,是一腔莫大的深情:他想留下她。 他固执地希望,下辈子,还能再遇见她。 从十九岁刚刚成亲的春风得意,到三十岁事业启航的豪情万丈,那个可以被称为“青春”的岁月里,全都是她。 她就像是他青春里的一张书签,他在怀念她,又何尝不是在怀念那段再也回不来的时光呢? 回不去的她,回不去的爱情,回不去的青春,回不去的故乡,而这竟还隔着生和死两个世界之间一堵冰冷的墙。 韶华易逝已经让人感伤,生死离别更让人痛断肝肠,那是怎样一种追不回的遗憾啊! 为什么这首词能穿越千古感动无数人? 我觉得不仅仅是因为他们两个人的爱。 事实上,我们回看他们之间的情感,其实没有轰轰烈烈,没有感天动地,更多的,只是细水长流的温馨和陪伴。 它之所以感动我们,是因为苏东坡写出了那种,全人类都共有的:失去的遗憾。 不一定是因为这段爱情的波澜壮阔让人刻骨铭心,而是这份永失我爱的遗憾让人刻骨铭心。 二 继室王闰之——撑起苏东坡生活的,最重要的女人 没有生活的苟且,哪有诗和远方的田野? 我曾经特地去眉山青神县,为了找苏东坡生命里的一个女人。一个不那么被大家重视,却对苏东坡而言,我认为最不可失去的人。 那就是他的第二任妻子——王闰之。 其实很多人来青神,是来看苏东坡的第一任妻子王弗的,这里被誉为苏东坡的初恋地,有很多他和王弗的美丽传说。 事实上,他的第二任妻子王闰之,正是王弗的堂妹,同样是青神人。她陪伴苏东坡的时间,其实比王弗要长很多。 但很奇怪的是,我们到青神问了半天,却问不到一个明确记载的、有关王闰之的传说和遗迹。以至于我们想找个跟她有关的地方坐下来说点什么,都找不到。 苏东坡的人生里有过三个重要的女人,第一任妻子王弗,第二任妻子王闰之,还有他的侍妾王朝云。 他为王弗写下的那首千古第一悼亡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是最深情的文字,所以我们都记得王弗。 他曾说“惟有朝云能识我”,王朝云就像他的知己一样,他写给朝云的文字也是最多的,所以,我们也都记得王朝云。 唯独王闰之,她陪伴苏东坡二十五年,从家乡到京城,再到外放的杭州、密州、徐州、湖州,陪他走了大半个中国,也陪他度过了那一段最惨最难的黄州岁月,然后又陪他东山再起。 可以说,苏东坡人生最重要的几个阶段,都有她。 可是,她好像被湮没在了历史的尘埃里。我去翻了很多苏东坡文集里的诗词,就没怎么找到专门写给王闰之的,说想她啊,爱她啊,很少很少。 他曾在杭州收到王闰之的信,很开心,于是写了两首词。可是你看这两首词,明面上写的主要还是:好开心啊收到你的信,好怀念啊我的家乡…… 减字木兰花·得书 晓来风细。不会鹊声来报喜。却羡寒梅。先觉春风一夜来。 香笺一纸。写尽回文机上意。欲卷重开。读遍千回与万回。 蝶恋花·送春 雨后春容清更丽。只有离人,幽恨终难洗。北固山前三面水。碧琼梳拥青螺髻。 一纸乡书来万里。问我何年,真个成归计。白首送春拼一醉。东风吹破千行泪。 好不容易找到一首直白一点的,写思念王闰之的《少年游·润州作》,但是你看,他却用的是老婆王闰之的口吻,全篇写的是王闰之怎么思念自己。 少年游·润州作 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 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恰似姮娥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 她好像被夹在了苏东坡日常的文章和诗词里,偶尔提到一嘴,都显得稀松平常。 我就一直不明白,为什么她的存在感那么低? 后来,我专门去找了有关王闰之的资料,坦白地讲,我有点意外。 或许大多数人会觉得,作为北宋“文坛顶流”的另一半,要么沉鱼落雁,要么饱读诗书。 可我在有限的资料里,只看见苏东坡在哀悼王闰之的父亲,也就是写给他岳父的《祭王君锡丈人文》里,简单提及了王闰之的身份。 虽然带着一点自谦的意思,但基本可以判断,王闰之和当时很多青神的其他女人一样,只是一个擅长炊茶采桑的农妇。 惟公幼女,嗣执罍篚。恩厚义重,报宜有以。 北宋的女子基本十五六岁就出嫁,王闰之嫁给苏东坡的时候,已经二十一岁了。 可能在外人看来,一个乡下的农妇,嫁给当时已经名满天下,未来仕途看起来一片大好的北宋开国百年第一才子,这段婚姻多少有那么一点不相称。 但我却认为,这个看起来似乎特别普通的女人,恰恰是苏东坡一生中最重要的女人。 让我们回过头去,了解一下他们两个人在生活中相处的点点滴滴。 苏东坡的第一任妻子王弗离世的时候,生下的孩子苏迈只有七岁。幼子需要抚养,苏东坡又是一个忙于大事的人,很需要一个贤妻来帮助他料理家事。而王闰之,就是这样的人。 苏东坡曾经几次在文章里表达,王闰之无论对姐姐王弗生的孩子苏迈,还是自己后来所生的苏迨、苏过,都是一视同仁,皆如己出。 包括他写给王闰之的祭文《祭亡妻同安郡君文》中,也这样写道: 呜呼!昔通义君,没不待年。嗣为兄弟,莫如君贤。妇职既修,母仪甚敦。三子如一,爱出于天。 想一想,如果一代文豪家里是鸡飞狗跳的,哪里还有闲情逸致,在事业上开疆拓土,在文学里徜徉游戏呢? 当然,照顾好孩子,只是王闰之作为贤妻,很小的一个面向。 我之所以说,她对苏东坡很重要,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如果没有她,苏东坡人生最低谷的那一段岁月,还不知道要怎么熬出来。 在前面的篇章中,我们说到乌台诗案对苏东坡的影响,那个名满天下的才子,那个民众爱戴的“市长”,被人当众像狗像鸡一样驱赶,被关到那个暗无天日的监牢里,然后,诟辱通宵。 那一次,是皇帝要抓他。于是各个州郡的人听闻风声,都来落井下石。他们把载着苏东坡家属的小船围起来,然后开始搜查他的各种文字书籍,企图从中找到只言片语的“罪证”。 王闰之抱着孩子们,被吓得半死。等那些人一走,她怒骂道:“这就是你喜欢写书的下场,书让你得到了什么呢,把我们吓成这样!”于是,她把那些书籍文字都拿来烧掉。 “十亡其七八”,就是烧掉了七八成。 也许你听起来会觉得很可惜,王闰之不懂那个文豪苏东坡的情怀。 但是我们回过头想想,那可是生死攸关的大事啊,但凡有一个字让别人抓到了把柄,就是百口莫辩、百身难赎啊! 我看到这一段时,感受到的是一种天然的母性力量。 王闰之一直都隐在苏东坡的后面,但当危难来临,她就像一只老母鸡护着自己的孩子一样,张开翅膀,去守护她的家。 我们也要庆幸的是,王闰之不是一个饱读诗书的人,否则她不可能这么干脆和果断地处理那些丈夫引以为豪的,甚至视为生命的文字。 苏东坡在牢里被关了一百三十天,受尽折磨。 从仲秋被关进去,放出来的时候,已经是萧索的寒冬了。 他最后得到的处罚是贬谪黄州,给个虚职,就地看管。 他是被衙役长途押解,从一个破败的驿道,一路走到黄州去的。没有家人,没有朋友,甚至没有住的地方。对从小不太需要考虑生活琐事的苏东坡来说,他必须长出一种自理能力,好让自己在灰暗的岁月里,能撑得下去。 还好,王闰之来了。 苏东坡的亲弟弟,也是他的人生知己——苏辙,在王闰之死后,为她写了两篇祭文。这是绝无仅有的。这也证明了他对这个嫂子的敬佩和爱戴,以及作为一家主母,王闰之之于苏东坡,甚至整个苏家的重要性。 在其中一篇祭文里,有这么一段话: 兄坐语言,收畀丛棘。窜逐邾城,无以自食。赐环而来,岁未及期。飞集西垣,遂入北扉。贫富戚忻,观者尽惊。嫂居其间,不改色声。冠服肴蔬,率从其先。性固有之,非学而然。 他说当时的生活破败、阴郁,完全颠覆我们的想象,但是嫂子就像是一家之主一样,扛起了这一切。 无论是吃穿住行,还是打理家务,她都遵循传统的礼节和先例,以不变应万变。 苏辙感慨道:“她这种处变不惊、坚持原则的品性,似乎是天生的,不是后天学习所能达到的境界。” 苏东坡这个人很好客,朋友也不跟他客气,那个时候交通又不便利,大家远道而来见他一面,有的时候就直接住在他家了,比如他好朋友参寥子,一住就快一年,也不管人家生活是不是拮据。 你是挺大方的,说让人住就让人住,但是这一切都得操持啊。背后任劳任怨的人,全是王闰之。 来到黄州的第二年,依托好友马梦得多番努力,他们终于申请到一块地来耕种。 有地种,就有粮食吃。 于是文人苏轼成了农民苏东坡,一家老小开始了农耕生活。苏东坡挥汗如雨地在田间劳作,王闰之就提着瓦罐给他送饭。 有一次,他们家耕地的牛病了。那是他们家仅存的一头牛啊,没有它,地怎么办呢? 苏东坡慌了,请了兽医过来,但都医治不了。 王闰之说:“没事,我知道,它是发豆斑疮了,给它喝点青蒿粥就好了。”果然奏效。 他们的生活是清苦的,田里收了大麦,卖价很低都没人要,只好自己煮。 孩子们说吃起来跟嚼虱子一样,怎么办呢? 于是苏东坡只好发挥他美食研究的特殊技能,把大麦、小豆杂在一起,和着吃。王闰之不仅不嫌弃,而且还大笑着宽慰苏东坡,说:“这就是新式样的二红饭啊!” 在苏东坡那篇非常有名的《后赤壁赋》里,他还说到了一个小细节。 苏东坡带着两个朋友去赤壁游玩,有菜却没有酒,他第一反应就是去找老婆王闰之。 果不其然,王闰之说: 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 这原本是一个稀松平常的细节,但是我们细细琢磨,却会发现,这背后其实是一份丈夫对妻子的信任,也是一份妻子对丈夫的懂得。 也许王闰之不一定能理解苏东坡作为文人的那种生命思考,但她一定懂得,他在生活里需要什么样的温馨和润泽。 苏东坡其实是非常依赖王闰之的。 有一次,他的学生晁补之当了扬州通判,刚好苏东坡也要去扬州当太守,晁补之想来迎接他,苏东坡说:“这件事需要回家跟王闰之商量一下。” 且须还家与妇计,我本归路连西南。 他在写给友人的信里,对王闰之称赞有加,甚至引用古人的典故,就为了证明自己还好有这样贤惠的老婆,能让他没有后顾之忧。 子还可责同元亮,妻却差贤胜敬通。 在他的诗歌里,对王闰之的称呼,是“老妻”。 我们感受一下这个称呼——老妻,这个称呼,指向的不是风花雪月的诗歌,而是实实在在的生活。 王闰之的故事讲完了。 如果你问我,王闰之对苏东坡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我觉得也许可以用一个比喻:粮食。 她是苏东坡的粮食,很普通,但是不可或缺。 我们可以离开大鱼大肉,离开有滋有味的菜肴,但我们无法离开粮食。 人吃饱了才会有诗歌。 没有生活的苟且,哪有诗和远方的田野呢? 我突然能理解为什么青神几乎找不到王闰之的遗迹了。因为我们都喜欢往上看,希望追求的是烈火,是颂歌,是浓烈的酒,是华丽的冒险。 可是我们生命里一定会有这样一个人,你以为他对你来说很平凡,你甚至会怀疑你对他的爱是不是足够深刻,但是我们都知道,我们一定无法失去他。 因为他才是你的主食,他给了你根植大地的力量,同时也给了你向上生长的自由。 你不会忘记的。 所以,青神虽然没有王闰之的遗迹,但青神处处都是王闰之。 三 侍妾王朝云——惟有朝云能识我 红颜易得,知己难求。 人生有一种情感,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幸运地遇到,那就是知己之情。 很多人说王朝云是苏东坡的知己。 读完他们的故事,我甚至觉得,我无法用任何一种情感去定义他们。 只能说,我好感慨。 走入苏家的那一年,王朝云只有十二岁,苏东坡三十九岁,两个人相差了二十七岁。 朝云是杭州人。 有人说,她是苏东坡在杭州任通判的时候,在一场宴会上认识的歌女。甚至有人说,朝云托生青楼,是名妓,苏东坡看了很喜欢,就将她收为侍女。 但是我找了宋人所撰的苏东坡年谱,没有这方面的记录。只有在现代孔凡礼先生所编《苏轼年谱》里,找到了他收录明朝人补充的这一段,后面跟了几个字:乃好事者附会。 王朝云来归。据《文集》卷十五《朝云墓志铭》,时年十二岁,杭人。《燕石斋补》谓朝云乃名妓,苏轼爱幸之,纳为常侍。乃好事者附会。 才子佳人的故事,总是大家爱听的。 但朝云真的是眉目姣好,能歌善舞。 甚至朝云这个名字,都是苏东坡给她起的。 为什么叫朝云呢?因为苏东坡把她比成巫山神女。这是一个神话中的女子,出现在据说是屈原的学生宋玉笔下的《高唐赋》里,“旦为朝云,暮为行雨”,像云雾一样令人神往而迷醉。 苏东坡的学生兼好友秦观,据说和东坡在一次宴会上,见过王朝云的歌舞以后,为她写下了一首《南歌子(霭霭凝春态)》。 他说她“霭霭凝春态,溶溶媚晓光”,婀娜的体态,明媚的眼神,就像初生的晨光一样惊艳夺目,果然如同巫山神女的出场,让人流连忘返啊。 南歌子 霭霭凝春态,溶溶媚晓光。何期容易下巫阳,只恐使君前世是襄王。 暂为清歌驻,还因暮雨忙。瞥然归去断人肠。空使兰台公子赋《高唐》。 其实苏东坡在同一时期,不止有王朝云一位侍女。他曾经在给鄂州太守朱寿昌的信里,提到过他的另外两位侍女,采菱和拾翠。他甚至给这两个侍女写过很香艳的词。 皂罗特髻 采菱拾翠,算似此佳名,阿谁消得。采菱拾翠,称使君知客。千金买、采菱拾翠,更罗裙、满把珍珠结。采菱拾翠,正髻鬟初合。 真个、采菱拾翠,但深怜轻拍。一双手、采菱拾翠,绣衾下、抱著俱香滑。采菱拾翠,待到京寻觅。 王朝云早期,在家中的地位,甚至没有这两位侍女高。 所问菱翠,至今虚位,云乃权发遣耳,何足挂齿牙!呵呵。 看到这里,我们也许会觉得,东坡与朝云,也许就是在那个封建男权社会下,常见的一种男女情爱关系。 但在南宋的《梁溪漫志》中,记载了一个千古流传的故事,说的是王朝云和苏东坡精神上的契合。 有一天,苏东坡退朝回来,酒足饭饱,摸着肚子问身旁的侍女们:“你们说,我这一肚子,都是什么呀?” 有人说:“您这一肚子都是文章。” 苏东坡不以为然。 另一个人接话,说:“您一肚子都是见识。” 苏东坡还是摇了摇头。 直到王朝云说:“学士啊,是一肚子的不合时宜!” 苏东坡直接捧腹大笑。 那个时候的苏东坡,经历可以说是一言难尽。 从科举之中走出来的“文坛顶流”,到一个城市一个城市地外放,最后因乌台诗案被关监狱一百三十天,好不容易捡回一条命,又被贬谪黄州五年,整个人可以说是脱了一层皮。 不久之后,主张新法的皇帝驾崩了,支持旧法的大臣们开始掌握朝政,苏东坡终于再次得到任用,结果他对旧法的一些做法又提出了异议,因此得罪了支持旧法的头号大臣司马光,后来重新陷于党争,于是他不得不再次提出:让我离开朝廷,去杭州吧! 你看,不管国家主推是新法还是旧法,苏东坡似乎都不是一个听话的人。他有一句诗“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他的这张嘴啊,真的是遇事则发,不吐不快,然后内心呢,又骄傲得要死,谁当主流,他总是不乐意,要牢骚两句,可不就是“不合时宜”吗? 当所有人都只看到一个光环里的苏东坡时,王朝云却能半带微笑半带调侃地回应他,就像他常常自嘲的一样。 在他贬谪黄州期间,朝云为他生下了一个孩子。 那年苏东坡已经四十八岁了,老来得子,他特别开心。看着这个孩子的相貌,尤其是眉角,像极了自己,于是他作了一首很有名的洗儿诗: 洗儿戏作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后世的文人一直不解,这诗怎么这么奇怪? 在我看来,这首诗,也是他的“不合时宜”之一。 别人盼望着孩子能聪明,我却希望他愚钝鲁莽一点。这是第一处不合时宜。 为什么我不希望他聪明,人聪明一点不应该过得更好吗?不是的,我被聪明误了一生。这是第二处不合时宜。 好了,那你笨一点就笨一点吧,愚鲁的人平安就好了呀。不,我的期望居然是,如此愚且鲁,还可以无灾无难到公卿。这是第三处不合时宜。 难怪纪晓岚在《苏文忠公诗集》里发了一句牢骚,说:“这也能收到集子里?” 美好的愿望,巨大的反差,看似超脱,却无法摆脱内心的挣扎。所以,“不合时宜”这四个字,正是王朝云对苏东坡,真正的“看见”。 上天好像很喜欢开玩笑,总是让美好停留的时间特别短。苏东坡和王朝云的这个孩子,还没满周岁,就因为舟船劳顿,得疫病夭折了。 十个月的孩子啊,还没有断奶,小娃娃穿的衣裳,还挂在衣架上,朝云无法接受这样的打击,整日整夜伏在床上哭泣,说要与孩子同去。她失去了婴儿吮吸的乳房胀满了奶水,溢湿了床褥。 去岁九月二十七日,在黄州生子遁。小名干儿,欣然颖异。 至今年七月二十八日,病亡于金陵。作二诗哭之 吾年四十九,羁旅失幼子。幼子真吾儿,眉角生已似。 未期观所好,蹁跹逐书史。摇头却梨栗,似识非分耻。 吾老常鲜欢,赖此一笑喜。忽然遭夺去,恶业我累尔。 衣薪那免俗,变灭须臾耳。归来怀抱空,老泪如泻水。 我泪犹可拭,日远当日忘。母哭不可闻,欲与汝俱亡。 故衣尚悬架,涨乳已流床。感此欲忘生,一卧终日僵。 中年忝闻道,梦幻讲已详。储药如丘山,临病更求方。 仍将恩爱刃,割此衰老肠。知迷欲自反,一恸送余伤。 苏东坡说:“这是我的罪孽吗?连累了这个孩子。” 在那段时光里,朝云和东坡,更像是一对患难与共的亲人。 到了绍圣二年(1095),苏东坡晚年被贬惠州时,他们的情感就更深刻了。当时去惠州需要翻山越岭,而且当地瘴疠横行,苏东坡后来都说:“曾见南迁几个回?”能不能活着都是未知数。 家里的侍女,四五年间都相继辞去了,朝云却执意跟着他。 当时苏东坡的第二任妻子王闰之已经过世,面对一个陌生而恶劣的环境,朝云承担起了主妇的责任,像当年的王闰之一样,一分钱掰成两半用,一半照顾暮年苏东坡的饮食起居,一半招呼来来往往的客人。 而且,朝云有一点是当年的王闰之做不到的,那就是,成为苏东坡精神路上的共修者。 苏东坡晚年亲近佛法,王朝云也跟着比丘尼义冲学佛。在写给朝云的那几首诗词里,苏东坡总是将她形容为《维摩诘经》里散花的天女。 维摩诘是在家修行的菩萨,享尽人间的富贵,又得到了高深的佛法。在《维摩诘经》里,众多菩萨去看望他,居室中出现了一位天女在散花,有些花瓣落在菩萨脚下,有些花瓣落在弟子们身上。而后天女现身为大家讲法,说:“花是外物,本身无所分别,如果心中断除一切妄想,则便不会被外物所牵绊。” 天女想要告诉大家的是:心静,则佛土净,于是可处染而不染。 晚年的苏东坡,已经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一贬再贬,尘世的喧嚣浮华散去了,那些个男女欢爱也淡去了。他看着一边煎药、一边诵经的王朝云,内心想必有很多感慨。 我很喜欢他的这首《殢人娇·赠朝云》,初看的时候最喜欢这一句:这些个,千生万生只在。 主流的翻译是:我希望千生万生,与你的情爱仍在。 但我觉得,苏东坡想说的也许不只是男女情爱。 殢人娇·赠朝云 白发苍颜,正是维摩境界。空方丈、散花何碍。朱唇箸点,更髻鬟生彩。这些个,千生万生只在。 好事心肠,著人情态。闲窗下、敛云凝黛。明朝端午,待学纫兰为佩。寻一首好诗,要书裙带。 他在《朝云诗》里有一句:不作巫阳云雨仙。 朝云诗 不似杨枝别乐天,恰如通德伴伶元。 阿奴络秀不同老,天女维摩总解禅。 经卷药炉新活计,舞衫歌扇旧因缘。 丹成逐我三山去,不作巫阳云雨仙。 二十年前,在他心里她是巫山神女,明媚而神秘,男女欢爱也许是他们的主题;二十年后,她是维摩天女,平淡而宁静,一样的皎洁,却已有不一样的心境。 当时,苏东坡年近六十,他在写给友人张耒的信里,说自己已经不再亲近女色,独居有一年半了。 暮年苏东坡,男女欢愉对他而言已经是过眼云烟,真正珍贵的,也许是更深层次的灵魂的相伴。 所以我现在再看这首《殢人娇·赠朝云》,最爱的反而是最后一句: 明朝端午,待学纫兰为佩。寻一首好诗,要书裙带。 明天就是端午了,我要寻一首好诗,写在你的裙带上。 又过了一年,朝云生日。 苏东坡破天荒地为她写了一首口号诗。 在那个年代,致语口号,一般是给大人物吟诵的。 王氏生日口号 罗浮山下已三春,松笋穿阶昼掩门。 太白犹逃水仙洞,紫箫来问玉华君。 天容水色聊同夜,发泽肤光自鉴人。 万户春风为子寿,坐看沧海起扬尘。 不知道是不是心有预感,朝云的日子,真的不多了。 朝云生日在五月,之后一个月就得了病,健康急转直下。 到七月,已经不行了。 临终那一刻,她对苏东坡说的最后一句话,是《金刚经》的四句偈: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我不知道朝云在往生的一瞬间,究竟悟到了什么。但我想,苏东坡写了一辈子的豁达与超脱,或许都不及朝云那一刻所体验到的: 这世间一切都是虚相,它们看起来真实却又虚妄,恒定却又无常,没有什么能留住,自然也就没有什么值得执着。 这也许是她的感同身受,也许是她对晚年苏东坡的宽慰吧。 王朝云死后,苏东坡为她写了很多悼亡诗。 这些诗词和那首痛彻心扉的“十年生死两茫茫”,很不一样。 那年苏东坡六十一岁了,他亲身经历了太多的生离死别,从父母乳娘,到两任妻子,再到他和朝云不满十个月便夭折了的孩子。生死看遍之下,他的悼亡,充满了对世间美好终将消逝的无奈和安之若素,也有了更多的禅理。 他为朝云写下墓志铭。 朝云下葬后三天,夜间风雨大作,隔天传闻在墓地的不远处,发现了五个巨人脚印。 于是苏东坡又专门为朝云办了一场佛事,为她写下给神明的荐疏:我苏轼因为有罪遭到贬谪,流放到这炎荒之地。我有一个侍妾,名叫朝云,她一生勤勤恳恳,跟着我漂流万里,后来身染瘟疫,不治而亡。我感念她诀别时的话语,想起她的灵魂还寄托在栖禅寺中,故而修建了这个坟墓,让她有所安顿。 伏愿山中一草一木,皆被佛光;今夜少香少花,遍周法界。湖山安吉,坟墓永坚。接引亡魂,早生净土。 朝云死后,苏东坡也有痛苦,也有酒后眼泪迷离的想念:我的衣袖上还残留着你的眉迹,只是香味越来越淡了。我喝醉了仿佛把你忘了,奈何醒了还是会想起。终究是我负了你。 雨中花慢 嫩脸羞蛾,因甚化作行云,却返巫阳。但有寒灯孤枕,皓月空床。长记当初,乍谐云雨,便学鸾凰。又岂料、正好三春桃李,一夜风霜。 丹青□画,无言无笑,看了漫结愁肠。襟袖上,犹存残黛,渐减余香。一自醉中忘了,奈何酒后思量。算应负你,枕前珠泪,万点千行。 一年后,苏东坡已经被贬到海南了,暮色沉沉之际,他还在怀念她:老人不解饮,短句余清悲。 和陶《和胡西曹示顾贼曹》韵 长春如稚女,飘颻倚轻飔。卯酒晕玉颊,红绡卷生衣。 低颜香自敛,含睇意颇微。宁当娣黄菊,未肯姒戎葵。 谁言此弱质,阅世观盛衰。頩然疑薄怒,沃盥未可挥。 瘴雨吹蛮风,凋零岂容迟。老人不解饮,短句余清悲。 朝云在的时候,他说:佳人相见一千年。我好像修行了一千年,才得以与你相见。 浣溪沙·端午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朝云死后,他说:伤心一念偿前债,弹指三生断后缘。 悼朝云 苗而不秀岂其天,不使童乌与我玄。 驻景恨无千岁药,赠行惟有小乘禅。 伤心一念偿前债,弹指三生断后缘。 归卧竹根无远近,夜灯勤礼塔中仙。 也许世间一切相遇,都是久别重逢,所以我一直觉得有一种很感人的关系,叫“认出”。 我知道我们相识了不止一世,今生你的离去带走了我的情感。我希望下辈子再遇见你,却也怕下辈子再遇见你。 苏东坡在王朝云的墓前建了六如亭。 又过了很多年,南宋时期有一伙流寇攻占了惠州,惠州城内无论官宅还是民房,几乎全都被焚毁,但唯独苏东坡在惠州的故居和六如亭安然无恙。不仅如此,流寇头子还带人重建六如亭,并且在亭前祭奠了朝云。 蝶恋花·春景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这是苏东坡很有名的一首婉约词。 王朝云生前,常唱这首词。当唱到“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的时候,她潸然泪下,泣不能歌。 她懂得苏东坡的心,在他故作豁达的背后,是被困住的深情。 在人世情感的沉溺和超脱之间,苏东坡才成了苏东坡。 王朝云死后,苏东坡终生不再听这首《蝶恋花·春景》。 他没有再娶,此后的词,再没有写给任何一个女人。 情爱欢愉是容易的,但心心相印,何其之难。 他为朝云写下了一副纪念的楹联: 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 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 红颜易得,知己难求。 资料出处: 1. [北宋]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亡妻王氏墓志铭》《南乡子·集句》《临江仙·送王缄》《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余于女王城东禅庄院》《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六年正月二十日,复出东门,仍用前韵》《翻香令(金炉犹暖麝煤残)》《减字木兰花·得书》《蝶恋花·送春》《少年游·润州作》《祭王君锡丈人文》《祭亡妻同安郡君文》《黄州上文潞公书》《与章子厚》《仇池笔记》《后赤壁赋》《皂罗特髻(采菱拾翠)》《洗儿戏作》《去岁九月二十七日,在黄州生子遁。小名干儿,欣然颖异。至今年七月二十八日,病亡于金陵。作二诗哭之》《殢人娇·赠朝云》《朝云诗》《答张文潜四首之一》《王氏生日口号》《惠州荐朝云疏》《雨中花慢(嫩脸羞蛾)》《和陶〈和胡西曹示顾贼曹〉韵》《浣溪沙·端午》《悼朝云》《蝶恋花·春景》 2. [北宋]苏辙《祭亡嫂王氏文》 3. [北宋]秦观《南歌子(霭霭凝春态)》 4. [南宋]费衮《梁溪漫志》 5. 孔凡礼《苏轼年谱》 |
||||
上一章:第三章 | 下一章:第五章 |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