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生活3 避免社交网络疲劳的方法

人生烦恼咨询室  作者:桦泽紫苑

关键词 刺猬困境、被认可欲

随着智能手机用户的增加,对社交网络感到疲劳的人越来越多。在一项关于社交网络的调查之中,回答“曾经对社交网络感到疲劳”的人数占全体的42.7%。这一比例最高的是20多岁的女性,高达65.0%。

四成以上的社交网络用户都对社交网络感到疲劳,如果对此置之不理,可能会导致“大脑疲劳”和“抑郁”,因此必须对其重视起来。

事实1 过度沉迷社交网络会带来不幸

你是否认为“在社交网络上进行大量的交流,就能和对方增进关系”呢?

有些学生相互之间每天发送几十条信息,结果却因为一句话惹得对方不快,从而大打出手,或者只是因偶尔30分钟“已读未回”便大吵一架。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叫作“刺猬困境”的概念。

在雪地里有两只刺猬,它们都感觉很冷,所以想要依偎在一起取暖。但如果它们靠得太近又会被对方身上的刺扎得很疼。于是两只刺猬不断地靠近又离开,终于找到了一个不会互相伤害又能彼此取暖的距离。

其实在心理上也一样,如果两个人心理距离太近就很容易受到伤害,所以保持适当的距离感非常重要。

比如两个人在恋爱的时候非常恩爱,结婚之后却经常争吵。这就是因为心理距离过于接近,更容易发现对方的缺点,而且对关系亲密的人更容易在感情的冲动下说出心里话。

社交网络对于缩短心理距离具有非常强大的效果,但心理距离过于接近,反而会引发矛盾,导致人际关系恶化。

美国密歇根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使用社交网络频率越高的人,情绪就越低落,生活满意度越低,主观的幸福度也会下降。

社交网络只是一种“工具”。使用得当可以加深相互之间的交往,但使用过度或者使用不当,则会使人际关系恶化,降低自身的幸福度。

人生烦恼咨询室
图 刺猬困境

为了避免出现上述问题,最好将社交网络当作“现实关系的辅助工具”来使用。将人际关系的重点放在现实当中,这样就不会被社交网络牵着鼻子走,也不会出现社交网络疲劳的情况。

行动1 只与真正重要的人保持联系

一个人能够同时保持联系的人数是有限的(参见人际关系的同心圆)。因此,每天在LINE上与超过20个人保持联系,会超出人类大脑的承受能力。在这样的情况下,会出现“社交网络疲劳”也是理所当然的。

再请大家回忆一下本书104页中写出的10个人名(尤其是位于前面的三四个人)。应该将时间主要投入在与这些人保持联系上。

至于除此之外的其他人,因为属于普通的关系,所以没必要总是第一时间回复信息,只要按照普通的频率保持联系就可以了。

事实2 “被动感”是“疲劳”的主要原因

“容易出现社交网络疲劳的人”和“不容易出现社交网络疲劳的人”之间的区别如下表所示。

人生烦恼咨询室
表 二者之间的区别

如果总是“被动”地使用社交网络,就很容易出现社交网络疲劳。而能够自己掌控社交网络的人,则能够轻松自如地使用社交网络。

你属于“容易出现社交网络疲劳的人”还是“不容易出现社交网络疲劳的人”呢?如果属于前者,那么在问题变得严重之前请及时改变使用社交网络的方式。

行动2 取得使用社交网络的主动权

要想取得使用社交网络的主动权,可以尝试以下两个方法。

(1)将使用的社交网络控制在2个以下

现在有许多流行的社交网络,你正在使用的有多少呢?如果使用的社交网络太多,即便只是全部浏览一遍也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

为了不给自己增加压力,请将使用的社交网络数量控制在2个以下。除了主要使用的社交网络之外,其他的都删除掉。这样就能极大地减轻“社交网络疲劳”。

(2)事先规定使用社交网络的时间

绝大多数人对于社交网络的使用都没有限制。工作休息时、等人时、通勤时,甚至散步时,只要一有空闲就拿起手机浏览社交网站。

我给自己的规定是“只在启动电脑的时候浏览社交网站”。这样一来,我就能够将每天浏览社交网站的次数控制在4~5次,时间在30分钟之内。

只要控制自己不用智能手机浏览社交网站,就能多出许多时间。也可以给自己规定“坐车的时候看书不看手机”,这样也能极大地减少使用社交网站的时间。

行动3 将社交网站作为“输出工具”

对我来说,与将社交网络作为与朋友联络和交流的工具相比,我更喜欢将其作为发送信息和输出的工具。读完一本书之后,将读后感发表在网站上,看完一场电影之后将观后感写在博客上。如果这些感想能够被几百人甚至几千人读到,并且收获超过100次的“点赞”,那会是多么令人开心的事啊。这种“输出型的交流”只需要发送一次信息,就能与100个以上的人取得联系。如果是传统的“个别型交流”,为了与100人交流,需要发送100条信息。由此可见,“输出型交流”的效率是“单独型交流”的100倍以上,能够以此提高与许多人的亲密度。

单独发送的信息,有种“强迫对方阅读”的意思在里面,而发表在自己主页上的信息则不会使对方产生任何压力。因为保持了一定的心理距离,所以不会出现刺猬困境。

反之,将社交网络当作输入工具的人,即便在工作和学习的时候也会不由自主地浏览社交网络,结果影响工作和学习的效率。

我曾经对175人进行过一项实验调查,我让参与者尽可能回忆过去的一周内在社交网站上看过的新闻和博客的内容,结果参与者平均能够回忆起的数量只有3.9个,这只相当于一周输入量的3%。也就是说,即便将社交网络当作输入工具,其中97%的信息都会被遗忘。

只有将社交网络当作输出工具来使用,才能发挥出其真正的威力。

事实3 不要过度追求被认可欲

在社交网络上曾经发生过有人为了获得更多的“点赞”,冒险拍摄十分危险的照片结果发生坠落事故导致人身伤亡的事件。

获得大量的“点赞”确实能够使人的被认可欲得到极大的满足,但为此而采取的以上这一类行动却充满了危险。

过度追求他人的认可,过于在意他人的评价,最终只是在为他人而活。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奥地利心理学家)

虽然在“马斯洛需求理论”之中(169页),“被认可需求”是位于上面第二层的非常重要的需求,但阿德勒的心理学却对“被认可欲”持否定的态度。

追求被他人认可的行为就是在迎合他人,这会导致失去自我,使人生变得不幸。

我认为不能完全否定“被认可欲”。事实上,我也每天都会在视频网站上更新视频,如果播放数超过10万次的话,我也会感到非常高兴。但如果被这种兴奋反过来操控了自己则另当别论。

我有时候会与视频网站上的关注者举办线下交流会。当我亲耳听到他们说“我按照你视频上介绍的方法尝试了一下,病情出现了好转”的时候,比我在社交网络上看到1万个点赞还要高兴,这种现实中的转变才是最有意义的。

与虚拟的网络世界和社交网络上的点赞数量相比,关注现实世界更加重要。

希望进一步了解的人

《创造时间》(杰克·纳普、约翰·泽拉茨基 著)

难易度★★

注意不要过度使用智能手机和社交网络。现在提倡“切断网络、限制使用智能手机”的数码排毒理论十分流行,本书就是这一理论的指导书。虽然书中也介绍了许多时间术,但最为强调的内容就是减少智能手机的使用时间。具体包括“将桌面清空”“设定长达20位的密码”“每次用完都退出账号”“删除所有的社交网络应用程序”“关闭通知”“将设备放在公司不带回家”等许多非常严格的方法。只要尝试这些方法,一定能够摆脱对智能手机的依赖,获得大量的自由时间。

上一章:私人生活2 下一章:私人生活4
网站所有作品均由网友搜集共同更新,仅供读者预览,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立即予以处理。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