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2章 合作式倾听:时代的红利属于倾听者深度影响 作者:崔璀 |
||||
高效的倾听者,不仅能听到对方的观点,而且会迅速采取行动。在倾听背后,更重要的是倾听者的心态:“你很重要,我想知道你是怎么想的。” 倾听很重要,但是也不容易做好。在当一名倾听者这件事上,多数人都高估了自己。 来自查一下,你有没有这些情况: •对方还在说话,你已经开始打腹稿,准备自己的意见了。 •对方话音还没落,你就迫不及待地发表自己的观点了。 •在多数的谈话时间里,都是你说得多,对方说得少。 •你说得已经足够多了,但结果常常不尽如人意。 这些都反映了一种情况:很多时候,人们的倾听是“伪倾听”,是为了“说”而“听”。表面上看,他们的确是在听,但实际上他们是在想:“什么时候才能轮到我说?” 这种倾听给人的感觉并不好。我把这种人形容为机关枪式的倾听者——他们基本是在“等”着你说完,你一闭嘴,他马上像机关枪一样把话“射”过来。这会让你觉得,“我刚才都白说了,因为你根本不在意,满脑子就是自己要说什么”。 这是种什么感觉呢?“我满怀期待地向你开放自己,以为你有兴趣听一听,但你只是装模作样地听了一下,然后就把焦点转移到了自己身上。我觉得一下子被你‘堵’回来了。” 为了避免出现低质量的倾听,这里分享给大家两种方法:比较基础的“反应式倾听”和更高阶的“行动式倾听”。 我也是在意识到倾听的重要性后才发现,学会倾听太难了。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常常说到一半,才忽然反应过来:“怎么又是我在说!我是什么时候把话头给抢过来的!”于是我开始练习“反应式倾听”。 反应式倾听比较容易上手,它一共有三步:忍、等、问。 “忍”发生在对话之前,唯一需要你做的是,搁置自己的兴趣。 拥有30多年心理咨询和家庭治疗临床经验的心理学教授麦克·P.尼克斯,在他《好好说话第一步》这本书里讲到,倾听最关键也最困难的因素是,真正的倾听者需要对说话者本人以及他所说的话感兴趣。这就需要我们暂时先搁置自己的兴趣。 但是,以自我为中心是人的本能,这正是倾听的难点所在:倾听是一个对抗本能的过程。所以,倾听不仅需要你主动有这个意识,还需要你刻意努力,以搁置自己的需求及反应。 我常用的方法是:想象在一片漆黑之中,有一束光打在对方头上。此时,他就是我目光的核心,是我眼前能看到的唯一。这时候,我渐渐会安静下来,放下自己满心的念头,忍住自己想要表达的欲望,让对方说;而我要做的,就是把注意力放在黑暗中这唯一的光亮上。 再进一步,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叫作“等”。 等,一般发生在对话过程中,这时候你和对方已经有一些交流了。每当你想插话、打断的时候,再等一分钟,听对方把话说完。 我眼睁睁看过一个就差这么“一分钟”的案例。有一次,我和朋友在吃饭,一个男性朋友中途看了下手机,发现有几条妻子发来的信息,他就回了一条说:“我在跟几个朋友吃饭。”对方秒回:“你能不能说一下几点回来?孩子明天有轮滑比赛,你不知道吗?你不管这个家了吗?!” 但是我们都看到,这个男性朋友本来是在输入信息的,他打的字是“我9点前一定回家,孩子明天的参赛装备我准备好了”。收到妻子的这几条信息后,他气得不行,删掉了本打算发的这行字,把手机扔到一边,不再回信息。 结果,他的妻子没几分钟就打来电话,可想而知,两人大吵一架。 他说在他们家,这种情况经常发生。他的妻子会在第一时间把他解读为一个“很差劲的人”,完全不给他一点儿空间。只要有那么一点儿空间,他们之间的很多争吵都不会发生——也许那点儿空间只要一分钟。可是,我们着急赶路,总是忘记给最亲密的人哪怕一点点耐心。 等一下,你也许会得到惊喜。多等一分钟,有时候甚至都不需要一分钟,不同的结果就产生了。 刚开始练习的时候,我们可能会感到不舒服:“怎么这么委屈啊,又是忍又是等!”当然,如果你没什么诉求,不需要这段关系,你可以打断沟通、不再倾听。学会倾听,不是说要做一个老好人,事事退让;学会倾听,是建立在合作的基础上的,是因为我们想要共同实现一个目标。 我们需要倾听员工,因为我们在合作运转一家公司,他们从一线业务现场带回来的意见很重要。我们需要倾听孩子,因为我们爱他,在乎他,希望他过得好;更重要的是,孩子本身就是一个独立的人。我们需要倾听爱人,因为我们是生活上的合伙人,我们彼此支持;也因为亲密关系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我们的幸福感。 我们甚至需要倾听自己,因为只有自己才是自己此生最好的朋友。 由此可见,忍住、等对方把话说完的好处显而易见。 我有一个印象很深的故事,每次说到倾听这个话题时都会分享给对方。 在某个活动现场,一位主持人问一个长大想要当飞机驾驶员的小朋友:“如果有一天,你开着飞机飞到太平洋上空,结果所有引擎都熄火了,你会怎么办?”小朋友说:“我会先告诉坐在飞机上的人绑好安全带,然后我挂上降落伞跳出去。”现场的观众笑得东倒西歪。有人嘲讽地说:“哎呀,小小年纪这么有心思啊。”也有人对自己的孩子说:“你看,他这样做太自私了,我们不能学他。” 但主持人继续注视着孩子,等他说话。小男孩停了停,睁大眼睛说:“我要去拿燃料,再回来救大家!” 现场瞬间安静下来。 我们常常以己度人,以为自己什么都知道。实际上,你停下来,再听一分钟,就可能会发现,对方想说的和你刚才想的不一样。所以,最好的倾听心态,就是“我知道自己不知道”。 当然,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你真的知道对方要说什么——你比对方有经验,你比对方年龄大,事情发展早就在你的意料之中。但这不意味着,你就不需要倾听了。 因为沟通是双向的,不是你觉得自己知道就可以结束对话了,要知道,你对面还坐着你的“合作伙伴”。 曾经有一位高管走进我的办公室,跟我反馈最近做项目时遇到的问题,她觉得自己的搭档没有给予自己应有的支持。 听完前面几句,我大概就知道,她想表达的是,她需要授权,需要有管理搭档的权力,她想要公司调整组织架构。我心里有点儿着急,一是我手上有很多事情,这件事我已经和她沟通过一次了,反复沟通太耽误时间;二是她的搭档不想被管理,这一点这位高管也是知道的,但她仍再次来找我,这让我心里有些情绪。但我也知道,如果我处理不好,失去这名同事,对公司也是一个不小的损失。 这时候,我有两个选择: 1.直接告诉她:“我懂你的意思,你觉得是因为自己没有管理权限,才导致这个结果。但这不一定是真实原因,你要从大局着想。你现在有情绪,等你平复一下我们再谈,接着去工作吧!” 2.等她说完。 我选择了第二项,让她充分表达。在接下来的15分钟里,那束光一直打在她头上。我的念头也随着她的讲述而不断变化:“哦,她的确是好委屈呀。”“啊,原来她是这样想的。”“嗯,她也不是不为公司着想。” 慢慢地,她的声音也没有刚进来时那么尖锐、那么紧张了,说到最后,她的身体忽然放松了,靠到椅背上。“你怎么想呢?”她问我。然后我们又花了一些时间,讨论我目前的为难之处。我惊讶地发现,她也开始听我讲话。也许是倾听给彼此都留出了足够的空间,虽然我们没有在当下达成共识,但是两人都很平静。后来又经过两次沟通,事情得到了不错的解决。让我意外的是,结果并不是她一开始期待的,但是她欣然地接受了。 如果当时我没忍住,抢在她开口前把她挡回去了,那么我就失去了听到她后面好多想法的机会。现在回想起来,不免觉得万幸。而且,她若是就这样离开,对我、对这个公司,都会产生误会与隔阂。 倾听的确帮助了我。通过有效倾听,我们消解了情绪,澄清了彼此的误解,而且能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了解对方如何看待和感受同一件事。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才智,想出更好的解决方案。 这种感觉,你如果亲身体会过,就会发现它非常美妙。它让我看到了自己的无知,看到了先入为主造成的思维盲区。 全球知名美容美妆品牌的创始人玫琳凯曾说:“不论什么时候,当我遇到一个人,我都会想象对方身上挂着一个隐形的牌子,上面写着,‘让我觉得我很重要!’” 这就是成熟的合作者的姿态。无论什么时候,当你遇到一个人——不管他是谁,不管他是否年轻、是否青涩,哪怕看上去没那么有道理——你都要试着把那束光打在他头上。也许,他会给你带来意外之喜。 反应式倾听的第三步是,问。 沟通是一个互动过程,你来我往才能构成最完美的沟通。“忍”和“等”给了双方一定的空间,接下来,通过提问,我们可以进一步明确自己是不是真的听懂了对方的话。这里给大家介绍两种提问方式:复述式提问和开放式提问。 在复述式提问中,你可以说出你认为对方要表达的意思,然后让他确认你说的对不对。 看看以下几个例子。 你可以说:“所以你是说,这个月用户的增长速度变慢,是因为产品的改版引发了用户的排斥。我这么理解对不对呢?” 而不是说:“不可能是产品改版的问题,我觉得是增长方式出问题了。” 你可以说:“好,我想确定一下自己是否真的了解实情。你经常觉得焦虑和沮丧,是因为公司的任务指标定得太高,你觉得很难完成,对吗?” 而不是说:“你就是太把压力当回事了,每个人都有任务啊,别那么敏感。” 这些提问的目的,是为了确认你是否准确地理解了对方的意思。它们的结尾是:“对不对?”“对吗?”“是吗?”这样的结尾,会让对方感觉到被理解,这会加深你们之间的信任,为后面的探讨提供更多情感支持。 为了更好地倾听和理解对方,我们还可以使用开放式提问,它的目的是邀请对方说得更多。 比如以下这些句式: “关于产品改版给你们销售部门带来的影响,你可以再多说一点儿吗?” “嗯,你觉得焦虑是因为觉得公司业绩指标定得太高,难以达到。还有别的原因吗?” “我发现我们的合作好像有一些问题,我不知道是哪里卡住了,你可以说说你遇到了什么困难吗?” 开放式提问的关键,在于给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引发出对方更多的分享。在这个过程中,你将了解到更多,而对方也会感受到更多关注。当你已经充分理解了他时,他自然就会愿意打开心扉,倾听你想说的。 以上这些都是反应式倾听的方法。但比起方法技巧,更重要的前提是倾听的态度:“我认为你的话很重要,我很好奇,我想知道你在想什么。” 如果仔细观察,你会发现生活里有一种人,他们把倾听提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我把它称为“行动式倾听”。 行动式倾听就是,“我不仅听到了你说的,还会根据你的想法做出行动”。美国政治家希拉里·克林顿就是这样一个倾听者。一位名叫格林斯坦的记者,曾经说过他和希拉里之间的两个故事。[案例来源:https://www.vox.com/a/hillary-clinton-interview/the-gap-listener-leadershipquality。——作者注] 第一个故事发生在1988年,当时,希拉里在阿肯色州工作,她的丈夫比尔·克林顿还是阿肯色州的州长。格林斯坦想发布一个报告,让更多的媒体来关注穷人群体。他给希拉里的助手打了一个电话,讲了他的想法。没想到希拉里立刻给他回电,问他要了一份报告,然后当晚就读完了,并且打电话问他:“你打算如何发布这份报告?” 格林斯坦说,他想在一个媒体发布会上发布。希拉里对他说:“不要这么做,这样影响力不够大。我的丈夫比尔·克林顿将在一个重要的会议上讲税务的问题,在他讲完之后,他可以把你推荐出来,让你亲自讲这份报告。”最后,按照希拉里的安排,这份报告果然受到了大众的广泛关注。 在这个案例中,希拉里给了格林斯坦一个更大的舞台,让他的报告被更多人听到。在第二个案例中,希拉里的快速反应产生了更大的影响,甚至改变了美国政策的制定。 那时,比尔·克林顿已经成为美国总统,他提出了一个法案,旨在帮助穷人照顾家庭,让他们负担更小地投入工作。但格林斯坦又做了一份报告,他发现,按照现在的预算去执行,克林顿将无法完成他的目标。他怀着试一试的心情,把这份报告发给了希拉里。他心里也在打鼓:希拉里会在乎这份报告吗?这份报告在下午2点的时候被发送到希拉里的邮箱里,结果在第二天早上9点,希拉里就把格林斯坦叫到了白宫。最终,克林顿根据格林斯坦的建议,增加了这项政策的预算。 看到这个案例的时候,我心里暗自惊叹,希拉里真是一个高效的倾听者,她不仅能听到对方的观点,而且会迅速采取行动。格林斯坦说他有份报告,希拉里当天晚上就读完了。格林斯坦说他有质疑,她马上就叫他来面谈。可以看出,格林斯坦深受触动,后来他把这两个故事反复拿来讲。 抛开希拉里的地位不说,单就这种即刻付诸行动的反馈,已经足以让人产生强烈的被重视感。 在我们的职场生活中,这也是值得借鉴的一种互动方式。 有一次,我们公司举办了一场新员工转正答辩,答辩现场有一个问题是:“如果要你对公司提一个建议,你会提什么?” 有位新员工认真地想了一会儿,告诉我们:“我的建议是给设计部门的。有时,业务人员提出一个设计需求,有的设计师会问,‘你们有参考图吗?’但一个好的设计师会主动给业务人员提方案,他会认为自己可以在专业上更进一步。” 我记下了这个建议,答辩结束后反馈给了设计部,之后设计部给出了解释和进一步的想法。紧接着我做了一件事:把跟设计部的沟通内容整理后又反馈给了提建议的同事。 这件事对我来说,才算是真正的“倾听完成”。 有朋友问我,一定要这么麻烦吗?每件事都这么照顾到别人,不嫌累吗? 对我来说,我不会在每件事上都有这么长的倾听路径,这不现实,除非我们已经是合作关系。同事、朋友、家人——我们以不同的形式产生了联结,所以我们需要更好的互动。 而且,我并没有以“照顾别人”为目的,我只是想弄明白对方真正的意图和感受。更重要的是,我也希望自己被别人这样对待——希望我对面的那个人不会轻易地反驳我、质疑我,把我放到敌对的位置上,希望他总是以合作思维开始我们的沟通,认识到摆在我们面前的这个问题以及我们目前的麻烦,是需要我们共同解决的。 我希望在我对面的那个人说出的每句话都能被听到,并且有回应,所以我会这样对待别人。 一直以来,我们都更容易把倾听和女性特质联系起来,而且我们并不是以一种积极的眼光在看待它。 在无数影视剧里,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做打字员、接线员工作的几乎都是女性,而做管理工作的几乎都是男性。我们似乎都认同这种角色分配:让男性冲在前面说,女性在后面听。 我们习惯认为,会说的人才拥有影响力,比如那些在台上演讲的政客,还有在舞台上“金光闪闪”的脱口秀主持人。和说相比,听似乎更次要,也更容易。我们认为,一个人只有不知道该说什么、不知道怎么说的时候才会去听。听,不是一种主动的选择,而是一种被迫的、退而求其次的选择。 但在这一章里,这个观念被颠覆了。我们论证了倾听的确会给人带来意想不到的影响力。 随着时代的多元化,女性的很多特质被重新认识,我们不用变成谁,我们只需充分利用我们本来的特质——比如擅长倾听——就能发挥属于我们自己的影响力。 回顾 在非合作思维中,我们更关注自己要说什么,以证明自己是对的、对方是错的。但是在合作思维中,对方要说的话,将成为我们合作中很关键的部分。这样转念一想,你就会认真地倾听对方想说什么,从而达成合作。 对此,我提出了两种倾听方式:反应式倾听和行动式倾听。 在反应式倾听中有三步:忍、等、问。 在技巧背后,更重要的是倾听者的心态:“你很重要,我想知道你怎么想的。” 当我们把这种真诚的态度做到极致,就会进入行动式倾听的阶段。这时,我不仅能听到你,还会对我认同的部分采取行动。这种行为本身就传递出对他人的尊重,能够建立起良好的互动关系。 |
||||
上一章:第1章 | 下一章:第3章 |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