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对抗“杏仁核绑架”,正确地应对他人的批评

深度影响  作者:崔璀

不断练习,自我进化,得体地应对批评,养成理智思考的习惯,避免做出冲动行为,这样才能更好地对抗“杏仁核绑架”,达成自己的目标。

没有人喜欢被批评,但是生活中被批评的情况在所难免。

关于批评,我看过一个研究:心理学家罗伯特·A.巴隆做了一项研究,他给同一批人布置了两个任务,第一个任务结束后,他对这些人提出了严厉的批评。结果显示,所有参与实验的人在收到批评后都主动降低了对第二个任务的目标,他们没有接第一个任务时那么信心满满;同时,他们在做第二个任务的时候,效率明显降低。

罗伯特又做了第二个实验。他换了一批实验对象,这次是给一批本科生布置了一项任务。同样,实验人员仍然对这些学生进行了很粗暴的批评。结果惊人地相似,所有本科生都表示,他们会用回避和对抗的方法来应对这些批评,而非采取合作和妥协的方式。可见,批评对一个人的影响有多大。

我们每个人都被批评过,这不可避免。但是,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每个人被批评时的反应大不相同,而这些反应直接影响了我们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以及我们对工作的后续推进。这些反应甚至在那一刻影响了我们的气场和气质。

我常开玩笑说,人们在应对这种极端情况下所表现出来的模样,很大程度上能凸显一个人与另一个人之间的不同之处。

我亲眼见过一个刚刚结束演讲、在讲台上气宇轩昂的人下了台,遇到了老板,老板没有给他任何赞许的话,反而当即指出他刚才演讲中几个失误的地方。这个前一分钟还在台上气场十足的家伙,忽然像缩小了一号一样,一边听一边不安地抠着手,脸涨得通红。老板走后,他转头跟自己的助理说:“他懂什么?!”

那个瞬间很触动我,后来我反复想起这个场景——也就那么几秒钟,它展现出了一个人内心很本质的一些东西:你的内心是完整的还是假装强大的?是相对稳定的,还是外界一有风吹草动就崩塌的?是有意识做过思维练习的,还是完全本能的?

很多人觉得影响力是一种很高大上的能力,要做到一定职位才需要拥有这种能力。其实并非如此,影响力是由一个人身上很多细小的反应组成的。比如,你在提需求时,是得体有效,还是畏畏缩缩、左顾右盼?比如,别人跟你讲话时,你是双眼凝视对方认真倾听,还是不等对方说完一句话,就急匆匆表达自己的观点?比如,接到新项目,你是懵懵懂懂,领导说什么就做什么,还是会有自己的思考、明白侧重点和目标?

这些有形的细节,共同拼出了看似无形的影响力。你是否愿意亲近一个人,是否愿意信任他、追随他,都是由这些细节决定的。

应对批评的方式,也是这种有形的细节之一,它之所以需要学习,是因为从小到大,没有人教过我们:为什么我们会恐惧批评?这个过程中,大脑发生了哪些斗争?应对批评最好的态度是什么?有哪些方法可以让我们完成从恐惧到合作的转变?

首先,我想告诉你,不只是你和我,很多极具影响力的人也都曾因为不会应对批评而踩过“大坑”。

比如香奈儿集团前全球CEO莫琳·希凯。她是一位非常有影响力的女性,曾掌管香奈儿的全球事务,被称为“新一代香奈儿女王”,还曾在全球最大零售公司盖璞(Gap)供职过,她在《深度思考》一书中讲到的这个故事就发生在她在盖璞工作期间。

当时她的汇报对象是盖璞公司的CEO米奇。米奇是一个非常专业的零售奇才,华尔街的投资者和金融家形容他是“商人王子”,因为在挑选畅销产品时,米奇有着近乎完美的命中率。在公司,所有主管都会跟米奇一起开“米奇会议”,即关于新品服装的产品搭配和购买计划的会议,这个会议还有另一个名字——“恐怖会议”。

为什么恐怖呢?在这个会之前,选品人和视觉营销团队常常需要通宵奋战,准备产品展示。他们会重新布置衣服的展示布局,突显各种颜色的搭配,装饰会场的每一面墙壁,以呈现出当季最热潮流,并接受老板米奇的检阅。会前他们经常疲惫之极,但更多的是内心的恐惧,因为米奇实在太挑剔了,他们担心自己精心筹备的计划被彻底否定。

这一天,莫琳要上选品会。她当时的职位是女裤部门的营销经理,她决定推荐一款用最新布料制成的新潮牛仔裤,因为她看到盖璞最畅销的经典款高腰直筒收脚牛仔裤的销量已经在下降,这不就证明她选择新款牛仔裤是正确的决策吗?

在会上,她信心满满地解释了为什么选择新款。没想到米奇面无表情地说:“这不是正确的样本,只有经典款才是,现只需要我们把经典款做得更酷。”

莫琳急忙辩解:“我觉得这种布料用在新款式中会非常不错,当下经典款的销售情况很糟糕,潮人已经不再争相穿收脚裤出门了。这款烟管牛仔裤是咱们的设计团队设计的,大家都喜欢它,而且……”莫琳在书里描述了一个细节:她当时的声音已经开始发抖了。

米奇打断了莫琳的辩解,问:“你买入了多少?”

莫琳继续重复刚才说过的话,以证明她选的新款式有多棒。

米奇再次打断她:“我是问你,我刚才说的经典款,你买入了多少?”

事实是,莫琳没有买入经典款,她只是订购了一大批新款。莫琳继续坚持自己的想法:“经典款销量在下降啊!”

“当然,只要你们继续用最便宜、最丑陋的布料,经典款的销量会一直下降。但问题是,你们卖出了多少条经典款的裤子?”

莫琳手忙脚乱地翻数据报告,发现经典款一周卖了25000件。

“告诉我,销量第二的裤子卖了多少?”老板继续逼问。

莫琳忍不住继续解释:“4000……可是,虽然我们只卖了4000条宽脚裤,但是我们已经断货了啊……我真的觉得新款会大卖,经典款已经过时了……”

这时候米奇已经十分愤怒了,他站起来,嘴角还挂着唾沫:“25000条和4000条的差距,你在开玩笑吗?!我不会再跟你说任何一句话了,因为你根本不听!”

然后米奇摔门走了。

只看文字,我们都能感到这是一次剑拔弩张、令人紧张到头痛的会议。

而这种情况,几乎天天出现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

例如,本来是一个项目讨论会,开着开着却变成了辩论会,只是因为你听到了一句批评,忍不住辩解。

例如,妈妈觉得你睡得太晚,不理解你为什么每天这么忙碌,工资也不见得很高。你心烦意乱地对她说:“你能不能别管我!”妈妈很受伤,结果你们两人大吵一架。

面对批评,我们每一个人都如惊弓之鸟。

为什么会这样?这不是因为你脾气不够好,不是因为你不够成熟,这背后其实是有生理依据的——因为批评会引发我们大脑中的一场战争,这场战争的双方就是情绪和思考。

我们都知道,情绪是由大脑里的杏仁核控制的——杏仁核深藏在大脑底部,是大脑最强有力的区域之一。这个区域会简单化信息,让你说出本能的反应;而且这个区域渴望赞美,会把批评看作一种攻击。尽管你感觉不到它,但它控制着你的行为。比如,当你被激烈地批评时,你会感到很不高兴,于是杏仁核就向身体发出准备战斗或逃跑的信号,比如心跳加速、血压升高、呼吸加快、肌肉紧张。有些研究者把它称为“杏仁核绑架”,这时候,你很容易做出一些“冲动”的事情。比如,我们经常会对自己的一些行为后悔:“哎呀,刚才怎么回事,我太冲动了,克制一下就好了。怎么当时就控制不住呢?!”这就是被杏仁核绑架了。如果那个时刻你放任自己做出本能反应的话,你很快就会意识到自己反应过度了——“我刚才有点儿过分”。因为杏仁核产生的反应是爆发式的,虽然你很快会平息下来,但这种爆发的后坐力很大。

莫琳在被老板指责时的反应,就是典型的被杏仁核绑架的反应。当时的她,完全沉浸在“想要证明自己正确”的冲动中,她要抗争、要战斗,而不是“找出真相”,她的大脑在那一刻是封闭的。

好在人体很神奇,处处都有平衡。大脑有主管情绪的区域,就有主管意识和思考的区域——前额皮层。前额皮层是我们大脑里最具人类特征的部分。我们通过这个区域进行逻辑推理,它产生的反应更加稳定和持久,它代表的是思考的力量。所以,你看到有些人不断自我进化,他们应对批评的反应很得体,不会冲动,并且最终能够达到自己的目标;而有些人就会选择反抗或者攻击,最终无法与他人合作。他们之间最大的区别是,前面这类人会在关键时刻思考是什么原因导致自己出现杏仁核绑架。他们在分析和思考情绪之后,知道了哪些情况下自己会冲动,会控制不住自己,会被杏仁核绑架。这个“看到”的过程非常重要——“放下一个东西之前,得先拿起它”。了解杏仁核绑架的过程,就是我们拿起它的过程。现在,我们可以通过练习,把它放下,在每一次情绪和思考之战爆发时,掌握更好的应对方式。

练习可以帮助我们形成习惯,而养成习惯是最高效的改变行为的方式。

举个例子,一个没有养成对抗杏仁核绑架的人应对批评的方式就是被杏仁核绑架——和别人大吵一架,回家后后悔,再花更多的时间扭转和他人的关系,重新开启合作。暂且不说他能不能成功,这个过程前后大概需要花掉一两天时间。但是,经过不断练习、已经养成理性思考习惯的人被批评了,则会在第一时间辨别出:“我现在的肌肉紧张和愤怒都是杏仁核绑架造成的,我只需要一点儿时间,这种情绪就会过去。”所以,他要么暂停谈话,要么启动理性思考,不被情绪牵引。这个过程前后只需要5~10分钟。人贵在自醒,有自我察觉能力。

普利策奖获得者查尔斯·杜希格在他的畅销书《习惯的力量》里写道:

“习惯是我们刻意或深思后做出的选择,即使过了一段时间不再思考,你也能继续发挥作用,它是我们神经系统的自然反应。习惯成形后,我们的大脑就可以进入省力模式,不再全心全意地参与决策过程。”

养成习惯的方法就是练习。只要经常练习,我们可以养成任何习惯。

回顾

为什么被批评之后,我们的反应都是想逃跑或者想吵架?这不是你的性格问题,而是由生理结构引起的,这种现象被称为“杏仁核绑架”。看到这一点,你是不是放松了很多?既然人人都有这个问题,那么你可以试着改变一下自己的应对方式,变得与众不同,并且通过这些应对模式的改变,形成自己的影响力。

上一章:第6章 下一章:第8章
网站所有作品均由网友搜集共同更新,仅供读者预览,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立即予以处理。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