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如何提出批评,但又能让人舒服地接受

深度影响  作者:崔璀

权力思维会让你觉得被批评的对象要么低你一等,要么高不可攀。其实,批评可以很巧妙,你可以同时表现出百分之百的坦诚与百分之百的尊重,让对方接受你的意见。

如何提出批评,又能让人舒服地接受?这恐怕也是衡量影响力的一个参考依据。

人和人的大脑千差万别,每个人从小到大的经历也大相径庭,这都导致了我们思维模式的不同,在同一件事情上会持不同的意见。所以,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我们难免遇到反驳别人的情况,这在日常人际互动中实在太正常了。这种情况下如何提出反对意见、发表批评意见,又不致伤害到彼此的感情、破坏两人的关系,这一点非常重要。

这也是一个人展现影响力的关键时刻——处理得好,大家就能皆大欢喜,既让事情的走向按照理想的方向发展,又维护了你和对方的关系。

但对很多人来说,批评别人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我们要么不敢批评,要么暴力批评,一批评就把事情谈崩了。

先说“不敢批评”。科里·帕特森在《关键对话》这本书里写过两个典型的案例。

第一个例子是,帕特森等人在调查了7000多名医生和护士后发现,84%的人表示,他们经常看到有些同事在工作中为了图省事而违反安全操作的规定,比如不戴手套和口罩,或者不穿防感染的手术服——这可是事关人命的,病人一不小心遭到感染就会有大麻烦。但让人惊讶的是,在这7000人中,有84%的人不敢当场指出同事的错误。

《关键对话》里还提到了一个更夸张的例子。一位女士到医院做扁桃体切除手术,结果手术小组竟然截掉了她的脚趾。后来医院调查这起事故,才发现在一环环的检查中,至少有7个工作人员对治疗过程产生过怀疑:他们不明白为什么要对患者的脚趾进行手术,但全程没有一个人主动提出自己的疑虑。

医院中的“不敢批评”事关人命,企业中的“不敢批评”带来的损害也不小。在《用事实说话》这本书中,作者马克·墨菲提到过一项调查——在调查了近1万名员工后,90%的人说他们在发现同事有不当行为时,都曾回避批评同事,即使他们知道客户或组织会因此遭受损失。

这项隐秘的调查结果让人惊讶:明明看到前面有“坑”,我们为什么不提出来让公司躲避过去,以减少损失?由此可见,对很多人来说,张口批评真的特别难。

你有没有经历过这种情况——哪怕你心里的不满和怀疑已经很明确了,但就是张不开嘴?

除了不敢批评,还有一个“坑”叫作“无效批评”——你发表了批评,但对方并不买账。这种情况也很多。

比如,你跟伴侣说:“你不要一回家就瘫倒在沙发看手机打游戏,行吗?你这样也太不上进了!”你说了几百次也没什么用,本来你只是想简单地发表一些不同意见,结果这件事变成了你们的雷区,一碰就炸,大吵不止。

公司里也常有这种情况,开会讨论时,一位同事对另一位同事提出了质疑,前者马上反驳,两人一来二去就演变成了争执。旁边参会的同事不禁面面相觑:“好浪费时间啊,他们在吵什么?”

我们之所以会陷入这样的困境,是因为发表批评意见很容易引发对方不快。若是在肚子里憋着批评的话,说,会破坏关系;不说,则会违背原则。

然而,批评真的总会引发冲突和负面情绪吗?

请你努力地回想一下,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哪怕一次也好:在你和别人交流的时候,尽管你不赞成对方的观点,或者有人提出了反对你的意见,你并没有产生抵触情绪;相反,你能认真地倾听他们说的话,考虑他们的看法,接受他们的影响。

艾丽莎·马斯特罗莫纳科在《柔软的力量》里记录了一次让她心服口服的批评。

当时,奥巴马连任总统的竞选刚刚获得成功,《纽约时报》刊登了一篇有关白宫工作人员的报道,其中描述了艾丽莎的工作范畴:

“从奥巴马6年前首次宣布总统竞选以来,年仅36岁的艾丽莎·马斯特罗莫纳科一直负责奥巴马的行程安排和后勤工作。她将继续担任副幕僚长,负责团队运作,监管行程安排、人事等工作。”

这篇报道让艾丽莎火冒三丈。她不知道是哪个同事对记者这样描述她的工作,但她对这种处理“行程安排和后勤”的说法很敏感——这些词把她的工作说得就像是旅游代理一样轻松!

大家都知道,幕僚长是白宫很重要的角色,是美国总统办事机构的最高级别官员。白宫幕僚长是一个拥有很大权力的职位,任职者常被称为“华盛顿第二最具权力的人”。

事实上,艾丽莎无愧于这份重任,她为奥巴马的连任竞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奥巴马巡回演说的时候,飓风“桑迪”登陆了美国人口最密集的东海岸,形势严峻,但奥巴马还在外竞选,于是艾丽莎就留在华盛顿主持大局。

要知道,当自然灾害发生的时候,人们对政府的失误是零容忍的——如果政府部门没能高效地实施灾后重建的工作,奥巴马连任的可能性就会化为泡影。

事态严重。

于是,艾丽莎坐着军队的越野车上班,追踪暴风的进展,与各地方机构全面沟通,拍公益广告,处理倒闭的加油站和停运的列车……短短的几天时间里,她就把自己变成了交通基础设施和燃油方面的半个专家。

她出色地完成了这些重大而困难的任务,累得要命,甚至没力气去参加总统连任成功的庆祝晚宴。但是,这些工作刚结束没多久,《纽约时报》的报道就刊出了,说她的工作是负责“行程安排和后勤”。艾丽莎真的气炸了!她给所有同事发了一封措辞尖锐的邮件,她说:“不论是谁,我要让那个跟记者说话的人感到羞愧!”

奥巴马此时该怎么做呢?重要的下属刚刚立下大功,但她的工作在美国最权威的报纸上被贬低了,她还发出了那样一封看上去不怎么理智的邮件。

如果这时候奥巴马对她说:“你太莽撞了!你这么做损害了我们的形象、破坏团队氛围!”那很明显会火上浇油,因为艾丽莎最讨厌的就是受委屈——这是无效的“暴力批评”。或者,这么棘手的情况,要不就让它过去吧,当作没发生,反正飓风也过去了,奥巴马也顺利连任了——但这又是“不敢批评”,毕竟,艾丽莎的做法并不妥当。

事实是,奥巴马把艾丽莎叫到他的办公室,开诚布公地说:“是这样,我听说你发了封邮件。”

“终于要跟我说这件事了!”艾丽莎心想,“是谁告的密?等我找到这个人,再发封邮件让他知道我的厉害!……但总统会怎么说呢?他会说我太冲动了,还是我失态了?”

她警惕地看向奥巴马。

结果,奥巴马的第一句话,既不是指责,也不是忠告。

他说的是:“艾丽莎,你需要意识到你话语的影响力。”

这是非常厉害的一句话。奥巴马姿态平等、态度坚定地对她说:“你需要意识到你话语的影响力。”

后来艾丽莎在她的书里说,她对这次批评心服口服。她写道:“我要想想自己的行为会对所有相关人员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是一句适用于任何人的批评。因为这句“不是批评的批评”,她意识到自己要对“精神状态有所警醒”,她开始在内心深处反省自己的脾气和耐心。

奥巴马的这一句话,既达到了批评的效果,又维护了两人的关系,堪称教科书级的批评。

你看,批评也可以很巧妙,让对方乐于接受,我们在批评时可以同时表现出百分之百的坦诚和百分之百的尊重。

但是,为什么我们常常做不到呢?要么不敢批评,要么无效批评?我们为什么总觉得“维持关系”和“保持原则”只能二选一呢?这是因为我们经常会陷入“权力思维”之中,觉得被批评的对象低自己一等。

要讲明白这个原理,得先来看暴力批评里的“权力不对等”。

回想一下,你在工作中有没有这种情况:同事对业务不熟练,事情没做好,你一下就烦了,脱口而出:“你在干什么?有没有搞错啊?这种错误也会犯!”

影视剧里气场十足的职场精英形象一般都是这样的——女主管把方案往桌子上一拍:“做了这么久就做出这种东西吗?拿回去重新改!”一旁的职场小白瑟瑟发抖。

在这类批评背后,我们没意识到的潜台词是:“这个人好没用,很差劲!这个人性价比太低了!”你发现了吗?在这种时候,我们把周围的人当作配合我们完成目标的工具——工具坏了或者不好用,我们就要撸起袖子来修理一顿。

你可能不愿意承认,也可能意识不到,但在这种心态下的批评,一定带着指责和嫌弃。这些情绪不仅会体现在你的语言里,而且会在你的语气、神态,以及肢体动作中流露出来。

人的自尊心就像敏感的触角,会敏锐地接收甚至放大这些负面信号。在《关键对话》中,作者科里·帕特森说,人们不会因为你表达的内容感到气愤,他们之所以表现出抵触情绪是因为在对话中失去了安全感。

坐在你对面的那个人因为不安而产生防御。他会找借口,比如,“我不能完成这项工作,因为没有人配合我,太难了……”他会推卸责任,比如,“这不关我的事,这些是别人该承担的工作……”他也可能变得具有攻击性,比如,“你连自己的事情都没有做好,凭什么对我们指手画脚?”

还有一种防御:他开始沉默,坐在那里不言不语,像一堵墙一样,不配合谈话。

互动关系是双向的:你的批评会激发对方的防御,对方的注意力也会从解决问题转移到维护自尊上。

在这种情况下,你还怎么指望和对方高效沟通、一起解决问题呢?

因为你心里有了权力高低之分,认为自己比别人高一等,发出的批评是自上而下的,就会产生这种暴力批评。

同样,如果你自认为是权力的另外一端,是低的那一端,你就会出现权力思维的另外一种情况:不敢批评。

面对家里的老人、公司的权威、重要的客户,你觉得对方位高权重,生怕自己一不小心触犯了对方,被痛骂一顿。

这时很多人就想:“算了算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于是,我们才会看到开篇的案例:医生看起来不怎么守规矩,但护士们都一声不吭。

你看到这里也许要反驳:“不对,有时候我不敢批评,是因为我想保护对方的自尊心。在这种情况下,我不是陷入权力思维了吧?”

怎么会不是呢?这种小心翼翼的心态,难道不正是权力思维吗?想保护对方,是因为你觉得对方弱、不堪一击,本质上你还是认为在权力这个层级上,他比你低一级。

很多新上任的主管都不怎么会批评别人,他们常见的内心活动是:“他会不会受伤啊?我好歹是主管,他要是被我批评了,会很受打击吧?”每次听到这种反馈,我都会告诉这些主管:“你别这么自恋,也别这样小看人家!”

因为当你这么想的时候,很容易就会掉进“弱化问题”的陷阱——本来应该坦诚告诉对方的事情,结果说得不清不楚,对方一有什么反弹,你立即就收缩了。不明就里的人还以为你是那位被批评的员工,而对面坐着的是老板呢。

分析到这里,你是不是有些困惑?一会儿说你因为权力思维会发表暴力批评,引发对方防御;一会儿又说你因为权力思维会觉得对方弱,不敢批评,结果很多问题都被弱化了,没办法引起对方的重视。

作为要提出批评的人,强也不是,弱也不是,那到底该怎么办?

这里的关键问题是:提出批评,就只能非强即弱吗?真的只有这两种选项吗?

当然不是,还有第三种批评方式。之前,奥巴马教科书级别的案例已经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他对艾丽莎的那段批评态度明确,姿态不强硬也不软弱,掷地有声,效果也很好,简直就是影响力的完美展现。

他说的那句“你需要注意你话语的影响力”,听上去甚至都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批评,但那句话的效果好极了。

这种不强也不弱、不像批评的批评,你做得到吗?

当然可以,但首先,我们要回到影响力的核心思维——合作思维上。

回顾

我们之所以总是处理不好批评的尺度和方式,是因为我们经常会陷入一种“权力思维”,觉得被批评的对象要么低我们一等,要么只能让我们仰望。只有认识到双方是平等的,才能让批评者逃开非强即弱的困境。

请想一下,你最近遇到了什么批评难题?如果用合作思维,你是否能提出一个“奥巴马式”的完美批评呢?

上一章:第10章 下一章:第12章
网站所有作品均由网友搜集共同更新,仅供读者预览,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立即予以处理。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