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追寻有血有肉的语言无比芜杂的心绪 作者:村上春树 |
||||
《地下》出版时,为讲谈社的小册子《书》(1997年4月号)写的文章。写作《地下》对我来说是重要的工作,当时自然是全力以赴,可《书》的这篇稿子却写得从容不迫。也许是写完之后陷入脱力状态的缘故。像这样偶尔把从前写的文章翻出来看看,虽然不无自夸之嫌,倒也大有深意。 为了撰写《地下》这部非虚构作品,一年间我采访了多达六十二位地铁沙林事件受害者及有关人士。节奏大约为五天采访一人(也许不到)。其实本想听听更多人的心声,可由于种种原因,这已是极限。 每个人的采访时间,平均约一个半到两个小时。其中也有近四小时的,但说到底是例外的个案。总之,想悉数囊括进来得费相当长的时间。做的时候全神贯注,几乎不曾在意时间的流逝,可完成后望着纸板箱里塞得满满当当的一百二十分钟录音带的小山,感慨颇深。 常有人问:“采访了这么多人,要弄出原稿来很不容易吧?”老实说也不太辛苦。当然很费功夫,但没觉得特别疲倦。因为我本来就喜欢听别人说话。我不太擅长口头表达,自己接受采访时常常紧张得说不好话。(一般而言,能畅所欲言地表述思想的人,就不会吃足苦头写小说了。)不过,我一直喜欢倾听旁人说话,最好是普通人讲普通的事。 倒不是说有朝一日要拿来做写小说的材料,纯粹是听得津津有味:“哟,那后来怎样啦?”不妨说我是擅长倾听的一类。拜其所赐,采访中许多人非常诚实地告诉我许许多多(事实上成稿后有不少因“过于私人化”被废弃)。 当然,这次采访的主要目的是以文章形式再现地铁沙林事件,只是“津津有味”自然不行。己方的动机和讲述的事实总之都非常严肃。尽管如此,对了解采访对象是“怎样的人”,这“津津有味”的好奇心发挥了重要作用。好奇心这个词欠妥,但事实上,假如不深入内心,直接感知对方是怎样的人,就不可能理解最重要的部分:对此人而言,地铁沙林事件意味着什么?单单将对方的话罗列成文字,那成不了有血有肉的采访。这话出自何人之口?有必要把握其出处。 我孜孜不倦地做了一年这样的工作。拜访各种人,倾听各种话,经历各种事情。用“难得的体验”一句话概括当然容易,但那对自己意味着什么,其实还不能完全感同身受。无法那么简单地处理。 不过有个肉眼可见的变化。就是乘坐电车时,会极其自然地环视周围的乘客,想道,“这里的这些人,各自都有深刻的人生啊”。想道,“是的。我们在某种意义上是孤独的,但在某种意义上又不孤独”。着手这件工作之前,我根本没有这样的念头。电车仅仅是电车,乘客无非是“陌路人”罢了。 在眼下,这于我就是一种收获。 |
||||
上一章:追求共... | 下一章:翻译与... |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