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的人生境界

寻觅意义  作者:王德峰

我们今天来讲这样一个话题:中国哲学的人生境界。

我们正处于当代这样一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我们也一直在中西思想和中西文化的对话乃至冲突之中,今天的中国人仍然面对这样一个很根本的问题:我们民族下一步的发展,它的前景,它的道路,究竟跟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思想有什么关联?

还有一个与此相关联的问题,我们当下中国人的生活,其精神家园究竟在哪里?在当下这样一个时代中,这一问题显得非常重要,也非常紧迫。

哲学与我们这个民族的关系是什么?举目望去,在全世界各个民族中,只有一个民族是真正的哲学的民族,这就是中华民族。其他民族在其最高的精神层面上讲都是宗教的民族。

虽然我们这个民族也有宗教徒,但整个民族的文化精神不是宗教精神,这一点毫无疑问。那么我们这个民族向来靠什么来建构其精神家园呢?

我们靠的是哲学。哲学上的修养是中国向来的教育传统。我们在孩提时代,甚至还没有识字的时候,我们已经进入了最初的哲学修养之中。儿童听大人谈话、旁听成年人之间的交流,往往会听到来自《论语》的话,来自《孟子》的话,或来自《老子》的话,差不多可以说我们从小就耳濡目染地在某种哲学的思想里了。

后来就有了文人专为少年儿童编订哲学启蒙读物,例如大家都知道的《三字经》。《三字经》不是宗教的作品,其第一句话“人之初,性本善”,是一个哲学的命题。可见哲学的修养是中国人教育下一代一开始就要做的事,帮助下一代以哲学的方式来营造最初的精神家园,来获得做人的准则和人生的目标。

我们也都知道,《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四本书,其中的《大学》讲的是“大人之学”,也就是教一个人如何成为真正的人——君子。是大人,而不是小人。

中国的哲学就是人生哲学。在这一点上,中国哲学跟西方哲学有了区别。西方哲学不是不谈论人生,但是人生并不是西方哲学的主题。西方哲学的主题是知识的问题:人如何获得关于外部世界可靠的知识、确凿无疑的知识,这种可靠的、确凿无疑的知识,它的前提,它的方法,它的基础是什么?这向来是西方哲学的主题。

西方哲学产生了它的重要成果,就是今天我们都在学习的西方的自然科学。没有西方的哲学,就没有西方今天的自然科学。自然科学是从哲学中派生出来的。中国哲学并不很关注关于自然界的知识,中国哲学的主题是人生问题的解决。

无限心与有限物

人生为什么成了问题,而且是很根本的问题?是因为人最麻烦的、最难处理的,就是自己这个生命。生命外部的麻烦容易对付,我们可以运用我们的知识和经验,安排好我们的生存环境,让我们的生存环境更适于我们的生存,这是生命外部麻烦的解决。生命内部的麻烦很难对付。什么是生命内部的麻烦?就是如何安顿我们的心。

为什么会有一个心的安顿的问题?孔子说过这样的话:

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约,表示贫贱的生活处境;乐,表示富贵的生活处境。什么是不仁者?不是指坏人,是指心没有安顿好的人。何谓心没有安顿好?按照儒家的认识,就是心中没有仁之常体。心中无仁之常体的人,就被称为不仁者。

倘若以这个标准,大概可以这么讲:包括我王德峰在内的大多数人都属于不仁者。因为心中无仁之常体,所以贫贱难耐凄凉,富贵不能乐业,左也不安,右也不安。

生命内部的问题是安顿心灵的问题。心灵为什么要安顿呢?人之心跟动物之心不一样。动物的心,有些高级一点的动物有心脏,这是生物学的概念,用英语来说是heart;也有意识状态或心智状态,这是心理学的概念,在英语中用一个词叫mind。高级的动物也有心智状态,有意识状态,还有喜、怒、哀、乐。狗会欢乐,狗也会悲哀。黑猩猩还会露出哀伤的面容。在这个意义上,它们也有这样一个作为mind的心,它是心理学的对象,所以还有动物心理学,专门研究动物心理的。

但是人心不仅于此,人心还有超出生物层面、心理层面之上的一个层面。这个层面,英语当中就找不到词来表达。德语当中有一个词:Gmute。它是指超生物、超心理层面之上的心。

心有这个方面,中国人非常早就明白了,在先秦的时候,通过孟子明白了这一点。孟子讲的心,不是生物学的对象,也不是心理学的对象。孟子讲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被称为善之四端。这个心,既不是生物学所能研究的,也不是心理学所能研究的,它是哲学的题材。人心有无限的一面;heart(心脏)、mind(心智状态),是心的有限的一面。

有人说,你拿出证据来说明我们的心有无限的一面。证据在哪里?证据很清楚。

人的存在是时间性存在,我们活着的每一个当下都在筹划着未来。比方说我此刻正做讲座,我说出这句话来的同时,正在筹划下一句话,我们每一个当下,都是在对未来的筹划中度过的,当然,也携带着过去。所以时间其实是三维的,在它的每一个瞬间里边,有过去、现在和未来。那么未来是什么?未来还不是事实,未来是尚不存在的东西,我们却在筹划着这尚不存在的东西,这件事情本身证明了人心有无限的一面。

如果我们不能突破当下的现实,那么我们的心永远只是有限的,我们欲望的对象、我们认知的对象,无一不是有限的事。但是倘若我们要突破限制,我们要超越现实去设想一个尚不存在的东西,就是指向未来,这便证明了我们的心有无限的一面。

心有超越现实的一面,也就是说心提出理想。我不敢相信动物有理想,当然你不能这样问:你非动物,安知动物没有生命理想?这样我就无法回答。但是我们可以确凿无疑地回答的是,我们作为人,肯定有生命理想,这一点是确凿无疑的。好,那就同时证明,人心有无限的一面。

这个无限的一面如何安顿,使人生成了问题。什么是人生问题?这就是。

假定有某人经过好多年的努力,积攒了一大笔钱,终于买下了他梦寐以求的那幢豪华别墅。当他买下豪华别墅的那一天,他心里这样想:从今天起,我的幸福人生开始了。他这个想法能成立吗?肯定不能成立,因为这幢别墅将来一定是别人住的,他自己只是暂时地住一住,他现在不知道将来是谁住。我们都是人生匆匆的过客,我们的心的无限的一面是无法安顿在哪怕再豪华的别墅上的,因为它还是个有限的事物。

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行走,有时候失败,有时候成功,每一项具体的成功都不足以安顿我们心的无限的一面。假定我们达到了我们曾有过的所有的目标,结果会怎样呢?结果就是陷入空虚。

先出世再入世

于是,那个问题始终还在:心的无限的一面,如何在这世界上安顿?

其实结论已经清楚:它无法安顿在现实世界里。因为组成这个现实世界的所有事物,无一不是有限的事物。但是,我们生命内部的麻烦终要有一个解决的方法,因此解决的方法一定是超越现实世界。

中国先秦时候的先哲们从一开始就认识到,安顿我们心的无限的一面,只有先走一条路:出世,即超越现实。

西方人的心也是人心,同样面对这个问题,那么他们也得出世,他们走的出世的路是宗教。

基督教教欧洲人怎么出世?第一,我们的灵魂是有罪的,原罪,而且无限的卑微渺小,这个有罪的灵魂必须得到拯救。拯救灵魂的是谁?上帝。上帝就是超越现实的存在。欧洲的基督教安排了这样一条出世的道路:把每个人的人生看成是上帝意志的体现。

比方说一男一女准备结婚。结婚是世俗的事情吗?不,必须把它神圣化,在教堂里举行婚礼。两个人结为夫妻,这不是光他们两个人的事情,他们结成夫妻这件事情是上帝的事业的一部分。你如果真参加过基督教的婚礼,你会体会到这一点。

中国人不是这样,因为没有上帝管这件事情。所以婚礼当事人的两个家族在一起热闹。这件事情是家族在做主。西方的婚礼是牧师或神父在作主,整个一套仪式走下来,这件事情终于做好了,这一对夫妻从此认识到:我们之间的夫妻之关系,婚姻之家庭是上帝事业的一部分,是上帝的计划的一种实现,崇高了,神圣了,这种认识就是出世的精神。

你如果是一个真正的基督徒,你天天在出世的精神中活在当下,你会把你的每一个行为看成是上帝意志的体现:我正在把我的生活的内容作为奉献给上帝的礼物。西方的基督徒就是这样安顿了他们的心的无限的一面,这是用宗教的方式来安顿。

中国人则不用宗教的方式来安顿,而是用哲学。中国人在哲学中出世。了解这一点,非常根本。

我们不要把中国儒家的学说仅仅看成是一种普遍的道德教导,把孔子仅仅看成是给予我们道德教诲的老师,他教我们怎样做一个好人——不。儒家的学说是哲学,哲学一定首先提出出世的原则,即提出一条超越现实的路,然后再回到世界中来,那叫“入世”。

中国人后来有一句话说得很好,大家也许都听说过:

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情。

这句话,正是中国哲学的根本精神:先出世,后入世。

假如你从未出过,如何谈得上入呢?入的前提是出。假如你从未出过世,你就只是在世,就像你从娘胎里出来就一直在世一样,那么你的心就无从安顿。由于你出过世,再回来,你的心安顿了,心的无限的一面有了它的家园。如此的人生始终也在世界中,但有了它的意义和它的精彩。

儒道佛的出世之路

儒道佛三家是中国哲学的主干。

先秦时期号称百家争鸣,有种种的论道的学派,墨家、法家、名家等等,后来大多都衰落了。儒家和道家始终没有衰落,虽然以儒家为道统,但道家没有被遗忘,后来形成儒道互补的精神格局。两汉之际传入中国的佛经,经过好几个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努力,翻译、理解、消化、吸收,到了唐朝终于完成了一件伟大的事情——佛学中国化,于是中国之哲学又有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即佛学。

儒道佛三家,构成中国哲学的主干。这三家都是哲学的,虽然人们常以为佛教是宗教。其实佛教严格意义上不是宗教,因为它是无神论的,佛教是没有神的,释迦牟尼是个普通的人。我们用汉字“佛”来翻译梵文的Buddha,它的本意是觉者。佛教只是在它在民间流传的形式中显得是一种宗教,有礼拜的仪式,焚香拜佛,求菩萨保佑,等等,像宗教,但是佛教的精神不是宗教的。

儒道佛三家关于如何实现出世和入世的统一,侧重点不一样。我们要具体地来看,儒家教我们如何出世,道家教我们如何出世,佛家又教我们如何出世,以及这三家如何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情。

我们在世界中生活,便是人生。人生的内容是什么?做事情。不做事情的人生不能算人生,这是可以肯定的。

做事,在汉字中就是一个“为”字。怎样的为,才是出世和入世的统一呢?儒家有儒家的原则,道家有道家的原则,佛家也有佛家的原则。

先看儒家。儒家是如何说为的?

无所为而为。

何谓“无所为而为”?这句话针对的是另一句话,即“有所为而为”。

什么是有所为而为?也就是说我们做事情,通常总想达到一个有利于自己的结果,我们总把我们正在做的事情当成是通向有利于自己的目标的手段。事情总是指向一个在它之外的目的,在这种情况下做事情,就称为“有所为而为”。

儒家反对如此做事。儒家说,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不是因为它是达到一个功利目的的手段,而是这件事情本应当做。这件事情并不是手段,它自己就是自己的目的,它自己就是自己的价值,它自己就是自己的意义。不做,就错了。这便是无所为而为。

什么是无所为而为的做事境界?举例而言,假如你投资开一家商店,这在经济学上看是个投资的行为,有明确的利润目标。这无可非议。但是如果你开这家商店的同时,没忘了在你商店大堂的墙上书写着四个字“童叟无欺”,这就表达了商业行为的自身价值。你若投资开一家民营医院,也有利润目标,这没错的,无可非议。但是你没忘了在你的医院门诊大厅的墙上书写着四个字“生命至上”,这就表达了医疗事业的自身价值。假如你投资办一所民办学校,当然也会有利润目标,但是你没忘了在你的教学大楼的墙上书写着四个字“有教无类”,这就表达了教育自身的意义。

开商店,开医院,开民办学校,这些事情本身并不是通向资本利润的手段,它们本身就是目的和意义。

这就是儒家之精神。儒家告诉我们如何超出现实利害得失的关怀,来看这个人世间种种的事情,它们本来的不朽的价值是什么。这是儒家的出世而后入世,概括为一句话:无所为而为。

某事做了之后的结果对自己有利还是不利,是有利于自己还是伤害了自己,一点不应当在我们的考虑范围内。我们做这件事情,是因为这件事情本应当做。这样的人生将永不失败。

再来看道家。道家又如何说“为”呢?可用一句话来概括:

无为而无不为。

道家所说的无为,不是不做事,而是指不人为地做事。但事情不都是人在做吗,如何又不人为呢?

人为,这两个汉字合起来,又是一个汉字:伪。这一合,意义就出来了。伪就是造作。你做事情若在天道之外,人为的因素就来了,这就是伪,就是造作。

儒家和道家,都是中国哲学,是中国哲学,便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天人合一。儒家也主张天人合一,道家也主张天人合一,但它们两者有差别,儒家的重点在人,道家的重点在天。道家认为,人类生活的幸福都来自天,人类生活的苦恼都来自人自己。

所以在天人关系当中,道家的原则一定是做减法,即尽可能地减少来自人自己的因素。

只有通过做减法,才能领会天道。天道并不写在天空上让我们看见。

举个简单的例子。我要吃饭,大家都要吃饭,因为我们都有胃。肚子饿就得吃饭,因为天道让我们有胃,所以吃饭是符合天道的。但是若非要吃到法国大餐不可,否则不能算吃饭,这立刻就是人为,就是伪了。所以按道家的原则,吃饭恐怕是八个字:已饥方食,未饱先止。

道家在战国时候有一个人物叫列子,我们大概听说过这个人,很潇洒是吧?御风而行。列子讲过一句话,我们看看有没有道理:

生非贵之所能存,身非爱之所能厚。

生命,并不会因为我们百般地贵重它,它就能存在;身体,并不会因为我们百般地呵护它,它就能厚起来。

拿这一点来看我们当下,我们离开道家的境界多么遥远。今天的市场上充斥了那么多保健品,全是贵之、爱之。我们因此就真存真厚了吗?无为,就是清洗掉一切造作,这样,我们做的事情自然符合天道。

道家讲人生,原则就是如此。

再来看佛家。佛家是如何讲人生在世的“为”的呢?亦可用一句话概括:

无心而为。

人生在世,就是做事。但是做事的境界应是什么?佛家说无心而为。何谓无心而为?我们为什么要做这样的事情或者那样的事情?因为我们没办法。什么叫没办法?比方说我这辈子做人跟你这辈子做人,做事情的内容不一样,你经营一个企业,我在学校里教书,所做的事情不一样,好像是我们自己选择的,其实不是的,是我们来到这世界上时携带的业力规定的。

佛家告诉我们,我们这一次来到世界上并不是第一次,也未必是最后一次,我们来过多次了,我们前世、再前世,都来到过这个世界,我们在前世或者再前世所做的种种事情,并不是做完以后就什么也没有了,它造了业,形成一种力量,即业力。业力要流转,所以我们来到这世界上并不是空无一物地来,我们都带着东西来,这东西叫业力。这东西不是父母给我们的,也不是我们出生之后的社会环境给我们的,是我们自己从前世带来的。

佛家认为,我们人生在世做事情,做这样的事而不是做那样的事,能做那样的事而做不了这样的事,都是因各自有自己的业要消。做事情就是消业。如果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做事情就没有别的目的,只是为了消业。由于这个缘故,

我们做事情不求结果,最好它没结果。

为什么?有了结果,可能会旧业未消,新业又来,因此没结果是最好的。但是任何事情总有结果,怎么办?我们要让这个结果与自己无关。在什么情况下事情的结果与我们自己无关呢?那就是我们在做事时,心从未牵挂到结果上去,这样的话,事情的结果就不是我们所造的业了。所以心别到结果上去,这就是无心而为。

这就是佛家,听上去很消极是吧?其实是很积极的。假如你做事总求一个有利于你的结果,你的心就上去了。上去以后,按照佛家的说法,就是在造新的业。

做事情就去做吧,不要怨天尤人,这是你本应当消的业。

做事情求它没结果,你想想,你愿意吗?这是多么超然的态度。什么叫佛家出世的精神?这就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情,禅宗有这样一句话:

除心不除事。

事情你不能拒绝的,不能除了它;但是心要除的,心别上去。

我们这个时代是节奏很快的时代,我们每天忙得不得了,也每每感到遗憾,一年忙到头,过年吃年夜饭了,想想今年忙得很,再一想,究竟忙了些什么事呢?又发现什么事都没有,虚度了一年。两种感觉同时在心里出来:真是忙得一塌糊涂,但是忙了一年又不知道在忙什么。

佛家教我们除心不除事,心别上去。身体可以忙,心不要忙,那叫身忙心不忙。现在许多情况是倒过来的:他倒没多少事情要做,身不忙,心忙。比如说今天的白领,他总是忙得不得了,加班加点,烦啊……心不上去,你就心不忙。反正想好了,今天是消业去的,朝九晚五,消好了回来。

人生在世许多事情非做不可。佛家说是消业,所以要做事。道家说,我们做事的时候要尽量去除主观的、自我的因素。儒家说,这件事情本应当做,因为我们不是单个地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总和他人处在一定的关系中,我们单个人的生活理想的实现脱离不了与他人的关系,于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个事情,只要是立人的和达人的事情,我也就在其中立了达了,好好地做好它,它不是手段,它自己就是目的,这是儒家。

儒道佛三家合起来,中国哲学解决了一个基本的问题:如何实现出世与入世的统一,或者用我们今天最普通的话来说:如何实现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统一。

如何出世

人生先要有超越现实的精神,而后回来做现实生活中的事,这是一个基本的认识。刚才只是一般地给出了儒道佛三家各自关于做事的原则,现在我们看第一步:出世,如何出?

我举一段话,来自《大藏经》第四十五卷,里面有一篇文字题为《宝藏论》。

“譬如有人,于金器藏中。常观于金体,不睹众相。虽睹众相,亦是一金。既不为相所惑,即离分别。常观金体,无有虚谬。喻彼真人,亦复如是。”

说有一个仓库,里面堆满了各种各样的金器,有金碗、金筷子、金项链、金戒指、金条等等,堆了一整个仓库。有一个人进去了,他看到了什么?

换成是我们进去,看到的是种种的相:这是戒指,这是碗,那是筷子……那个人不一样,他看到的是金子本身,即金体。种种金器的差别,即相。他不看相,即不睹众相。当然他也看到了差别,但在他眼里都是金子,他不会被相所迷惑,这种人可称其为真人。

这一段说明什么?若你背着个LV包向我走来,我一眼望过去,噢,世界顶级的品牌包,然后我再看我自己的这个包,它简直不是包——其实它还是包。我们人生在世,为什么难以超越现实呢?是什么阻挡阻断超越的路?我们被相的分别所影响了。

相的分别是如此的真实:你做到部长了,我还是个小小的科员,差别真蛮大的。很真实,也很客观,但我们就停留在这种客观的差别上了。

这个客观的差别,我们普通人都知道是真的。但真人呢?他不睹众相,常观金体。差别在此。我们要走一条超越现实的路,叫出世,这第一步,就是:

把这种差别扬弃掉。

差别,确实是我们感官看到的。我们看到项链不同于戒指,但是我们还有另外一种观的能力,观的是金本身。金本身,怎么看到的?金本身不是眼睛看到的。金体被你观到,是你的心在观。你的眼睛所能观的是器,心能领会到体。

真人,他能够从现实事物的千差万别当中,看到本真的东西,就好像从种种的金器当中看到金子本身一样。

但是哪有离开金器的金体呢?金器之外别无金子,对不对?金子要么是金条,要么是金碗,要么是金戒指,单独拿出金子来,拿得出来吗?拿不出来,它不能离开器。这件事情说明一个道理,观到金体的是我们的心,而眼所观到的又不是假的,那叫器。体如果离开器,也没办法存在。

这里边有几层意思,有点哲学思辨在里边。第一,体是心所观到。第二,体不能离开器。第三,心能够观到体,所以被观到的体,和心是同一个东西。惠能是对的,惠能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佛法,佛学的真理,并不脱离人世间,就像金子不脱离金器。你要觉悟,不能脱离现实生活,但现实生活种种相的差别又让你不能觉悟,所以,下面的事情是我们自己的事情:以心观体。这样,心和体就统一为真理了。人都有佛性,佛性本身就在现实世界中,就像金子在金器中一样,全看我们的心能不能发现它,而发现它的这个心,就不是普通的心,不是跟着相走的那个心,它是主体的心,叫本心自悟。

于是,我们的推论就走了一条很有意思的道路:在金器中发现金子,金子又不能脱离金器,金子又只能是我们的心所体会到的,那么,金子不就是我们的心吗?金体,就是我们观到金子的那个心,是同一个东西。这样,我们大概就能明白这样一句话了:即心即佛。

生活的真谛也就是我们的本心。真谛不离俗谛,它就在日常生活中。从种种的相、种种的器的区分中,我们能够在俗谛中看到真谛,这一条道路,就是出世的道路。我们本有此心,我们本能出世,所以此心的用法是关键。

这个心本来在那里的,在孩子的心里,叫童心。

童心观事物,跟我们成年人观事物是不一样的。成年人关注事物与事物之间相的区别,童心可以在一个微小的事物当中看到美,他也许甚至发现苍蝇的翅膀也是漂亮的。成年人厌恶苍蝇,因为它是传播细菌的脏昆虫,这也是分别心起来的缘故。

儒家承认童心,佛家说我们本有佛性。我们成长的过程是什么?是我们的心向外走,向外驰求,脱离心之本体,脱离它就是我们成长的过程。我们越走越远,驰求外物,被外物的差别所牵引、牵扯,越扯越远。

本来的童心,开始关注外部的差别了,“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开始懂得趋利避害了。趋利避害当然要区分事物,区分事物那叫相的区分,你执着于这一点,你就开始脱离心体,脱离之后不等于原来的心体没有了,还在的,于是这两者之间就有一个所谓tension(张力),它强大到一定程度,就让我们产生巨大的苦恼。真正的苦恼不是外部给你的,是你自己给的。

问题于是就变成禅宗的任务:如何修心?如何结束这两者之间的张力?如何回归我们本有的佛性,或如儒家讲的明德?

《四书》的第一篇是《大学》。《大学》第一句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叫三纲领。第一条纲领就是明明德,前一个明是动词,后一个明跟德连在一起,明德,是我们本有的、跟天道天理一致的心。

本有的明德,它虚灵不昧,在儿童状态的时候是最真实的,后来被遮蔽了。被遮蔽是因为我们生活的环境、生活的内容开始增多,增多了许多我们的欲望的追求,那叫私欲之遮蔽。所以《三字经》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跟着有第二句,“性相近,习相远”,人与人的差别来了。

习,就是后天生活的内容导致了私欲之弊和气质之性对明德的遮蔽。那么,什么叫人生的修养?儒家讲得很清楚,就是明明德,即,再让本来的明德呈现出来。

这个功夫,禅宗以佛学的语言专门讲,所以禅宗后来就启发了宋朝和明朝的新儒家,如何走一条我们明明德的道路,禅宗有它的方式。

出世之路,就是要相信自己本有明德,相信自己那个能观到金体的心。我们看世界有另一种看法,不是用耳目来观,用心来观,此心所观到的,就是世界的真谛。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

下一个问题:你要出世,前提是什么?那就是,要有一个非常基本的认识,即天命。

儒家的天命观、道家的天命观是一致的,那就是人生在世,人与人之间的富贵穷通的差别,

其实是命。

这件事情先要搞清楚。这件事情不搞清楚,你的修心就会与生活脱节,你明明德的事情不可能去做,因为你觉得此生有诸多追求,要趋利避害,有一个名、一个利在前方等着你。所以孔子那句话来了:“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孔子有个弟子叫子夏,子夏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孔子是同意的,这是儒家的命运观。

道家也一样。道家特别相信天道对人生的规定,所以会谈到“天下有大戒二”,每一个人有两个大戒,戒什么呢?第一,你出生于这个民族之中,这个民族给你的义务,你是无法躲藏的,比方说你到哪里都是中国人。第二,人生在世,富贵穷通是命,你也无从逃脱。安之若素,安之若命,才是合适的态度。

儒家和道家都相信有命,那么,我们相信不相信?我们今天的中国人恐怕一部分相信,一部分不相信。年轻人大多不愿意相信。现在坊间有许多励志的书,抬出了那些成功的商界精英们的事迹,总结了他们的成功来自他们的非凡的努力、坚韧不拔的意志,在这样的主题下怎么可以给年轻人讲天命观呢?但是,

一个人到了四十岁还不相信命,此人悟性太差。

我完全同意儒家的人生观当中一条必要的前提:富贵穷通不归我们管,它是命中的事。至于命的来历,不同的学派有不同的说法。

佛家的说法很清楚:命是前世、再前世规定出来的。所以这辈子的富贵,是前辈子带来的福报。那么儒家和道家的学说呢,它们认为一个人的命来自这个人出生时所禀受的天地之气。后来产生出一门中国式的科学,它跟中医并列在一起,叫命理学,就是中国古代算命术。我把它称为中国的科学之一。

大家一听:这叫科学吗?算命、命理学不就是唯心主义吗?

各位,它是彻头彻尾的唯物主义,命理学真是唯物主义。

若你相信你的意志是能决定你的命运的,你相信意志的努力,那才属于唯心主义,即意志决定论。

儒家和道家的学说会产生命理学,那么命理学把我们的命说成是什么呢?它的来历是什么?不归我们管的富贵穷通是怎么决定的?

汉代思想家王充写过一本书叫《论衡》,一开始就把这件事讲得非常清楚:我们无论贫贱还是富贵,都不因我们后天的操守而变化——道德好的人就富贵,道德不好的人就贫贱?你看到的经常是倒过来的情况,是吧?——富贵穷通,不由我们后天的操守来决定,决定它的是我们的初禀之气。

初禀,就是我们出生的那一刻,禀受了天地阴阳五行之气。阴阳五行之气是始终在流转的。某年某月某日某时,金木水火土是这样一个配比,你就在这个时辰出生了,这叫初禀。禀受天地之气的情况可以记载在时间里。

中国人的时间是怎么记载的?天干地支,十个天干、十二个地支。别以为它等于ABCDEFG。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天干,分属五行。甲乙属木,丙丁属火,戊己属土,庚辛属金,壬癸属水。十二个地支里,也藏着金木水火土。合起来叫天干地支,一共八个字,你的初禀之气就在里边了。

你出生的那一年,比如说今年是甲午,假如你今年出生,甲木午火,不用问,八字当中第一不缺木,第二不缺火,这是可以判断清楚的,这叫年干年支。那么月呢,又是天干地支,叫月干月支。那么每一天,叫日干日支。每一个时辰,又有时干时支。加起来一共八个字。

我们看这八个字,是在看什么?从儒家和道家的哲学里面产生出来的中国式的科学,命理学,就是让我们阅读这八个字——

读一个金木水火土的配比,读它的比例与配合的关系。

我一直把八字比喻为上天给我们每个人开的一个药方。

我们知道,中医的药方其实是一个组合。上天给我们每一个出生在那一时刻的人,也开了一个药方,这跟中医一样。所以,正宗的中医,一定会看八字,这两门学问是通的,通到什么程度?一个很认真的有水平的中医,为你诊治一种很难医的病时,他会跟你讲,你也把你的出生年月日时告诉我吧。因为医生医得了病,医不了命。

你不能反对中医是一门中国式的科学,你同样也不能反对命理学是中国式的科学,它们都建立在中国的儒家道家的宇宙论的基础上。

人生若干个大事,无一不是命。各位认为,我在宣扬一种消极的人生观?不是的,这是真正积极的人生观。假如你以为,你的富贵穷通乃至子孙后代的富贵全是努力出来的结果,我们不光安排好自己的富贵,还要为下一代的富贵做好准备?你肯定错了。儿孙有儿孙的命,你也有你的命,命是不一样的。

我们父母和孩子之间的那种亲情,是儒家特别强调的。那么强调得过分了以后,我们这辈子就活得很累很苦。可怜天下父母心,因为儒家的精神,最可怜的是中国父母对吧?于是佛家来帮我们减轻一点负担,佛家告诉我们,孩子跟我们的关系,其实就是他借胎而来,下辈子不再相遇,你也解放了。

所以我们对自己的孩子,一方面仍然要有儒家精神,但另一方面,对他的结果不再很难过或者很得意,都不必。你得意了,那叫贪天功为己有,不是你努力的成果。你应当努力的根本的事情,是教他怎么做人,帮助他形成人生的信念和心灵的力量,让他们在任何的人生处境中都能活出生命的意义来,这才是正确的。所以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你知命了,你才知道富贵穷通不归我们管,我们不要把这短暂的人生交付给两件事情,一个叫名,一个叫利。奔忙了一辈子,奔到快走了的时候你才后悔,那来不及。

在富贵穷通这件事情上,我们如果去奋斗,那叫谋虚逐妄,你该有怎样的东西,就是怎样的东西。有了这个认识作前提,我们才知道做君子是什么意思。君子可以面对不同的生活处境而仍然活得有意义。

孟子说,大丈夫有三个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这才是积极的人生观。假如我们这一辈子是为富贵而奔忙的,那是消极的人生。

吾心即是宇宙

中国哲学的主题,就是人如何安排好自己这个最难安排的生命。围绕这个主题展开了两千多年的历史,到了宋明新儒学的阶段,终于达到了它的最高境界,其成果就是王阳明心学。儒道佛三家的人生境界,在宋明新儒学阶段合流了。

于是,南宋的陆象山(陆九渊)说出这样一句话来: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在西方哲学中形成的宇宙观是物质的宇宙观,在中国人生哲学中形成的宇宙观是道德的宇宙观、人心的宇宙观。那么真理在哪一边呢?我们今天学了那么多西方自然科学,中国儒家讲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因此就是荒谬的话吗?

宇宙趋向于生命,生命趋向于情感,情感的最高状态是人心。

我们看王阳明先生怎么说。王阳明说,人与人之间会分离开来,人与物之间也有分离,这种分离叫形骸之间隔。我跟你之间固然是两个不同的身体,但是,倘若一个小孩掉到井里,你看到了,会怎么样?怵惕恻隐之心油然而生。怵惕是惊恐,恻隐是感同身受,你情不自禁地先要去救他,这就是仁心的发动,叫初念。最初的念头是真理。

虽然你跟小孩之间有形骸之间隔,但你的仁心突破了间隔,这叫仁心感通,于是你要去救他。

小孩毕竟是同类,也是人。那么鸟兽的哀鸣,我们听到了会怎么样?会起不忍之心。无端地残害动物,为中国思想所不许。鸟兽当然是动物了,跟我们有接近的地方,那么植物呢?花草无端地被践踏,我们也会生悯恤之心。花草算是有生命的,那么无生命的瓦石呢?瓦石无端地被毁坏,我们也会生顾惜之心。

因此宇宙是一个总体,从无机物到有机物,就是宇宙趋向于生命。那么天道在哪里?在人的生命情感中。用佛家的话说,最高的有情物是人。为什么?人有心。这个心跟天道一致。中国哲学是这样理解宇宙的。

西方思想理解的宇宙是物质的,物质的宇宙,是有待人类用概念和技术去处理的对象。我认为,西方人对宇宙的认识在它的根本点上是错的,虽然这个错产生了一系列科技的成果。但人跟宇宙是一体的,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这个一体是怎么来的?仁心感通万物,所以是“一体之仁”。

中国的思想如果将来可以发扬光大,它一定启发今天已经陷入虚无主义的西方文明。重新看待人在宇宙中的位置,事关人类未来的命运。我想这应该是二十一世纪的主题。如果说十九世纪开始的是科学的世纪、资本的世纪,那么二十一世纪的主题是哲学的和宗教的。在哲学方面,一定是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只能走那一条开启科学的道路,西方哲学终结在它今天的科学里了。

谢谢。

上一章:中西方... 下一章:哲学与...
网站所有作品均由网友搜集共同更新,仅供读者预览,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立即予以处理。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