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美女间谍的下落:西施和范蠡终成眷属了吗野史未必假 作者:王磊 |
||||
大约两千五百年前的长江入海口上,江海汇聚之处,一叶孤舟正在扬帆北上,直奔远方的齐国。船上的人不多,而且个个神情紧张,好像生怕后面有人会追上来一样。 怕就对了,那是范蠡带着心腹在跑路。 这位兴越灭吴的功臣之一,曾官拜越国上将军的政坛大佬,在功成名就后连退休金都没领,老婆、孩子也顾不上带,就急吼吼地找了条船出海了,从此再也没有回来。 这般光速撤退,与其说是离职,不如说是逃命更恰当。 对于范蠡的这次“裸辞”,历史也给出了解释——因为他早就看出老板勾践是个“只可共患难,不可共富贵”的白眼狼,所以才选择了远走他乡。他还写信劝同事文种也辞职,但文种没听,结果不久后被越王勾践赐死了。 不过比起范蠡的职场故事,大家似乎更关注他的情感生活。毕竟范蠡和西施的传说实在是太有名了,在古代那是连小孩子都能张嘴就来的经典故事。 美丽的浣纱女西施,被爱人范蠡培养成女间谍,亲手送给了吴王夫差。西施潜伏吴国多年,忍辱负重,最终助越国复兴。在一切结束后,西施和范蠡这对有情人才破镜重圆,携手共度,泛舟江湖。 这剧情简直不要太精彩,集权谋谍战、素人养成、虐恋情深于一身,也难怪西施在民间的知名度这么大了,到了今天人们还把有情人互相欣赏称作“情人眼里出西施”。 但是很遗憾。范蠡逃亡的小船上,并没有西施。 这位传说中影响了吴越争霸走向的美女间谍,最后到底去哪儿了呢? 要想知道西施是怎么没的,得弄清楚她是怎么来的。 西施能名列“四大美女”之首,说起来也是历史悠久。从先秦时代开始,西施就是无可争议的大美女。先秦百家争鸣几乎什么事都要吵,各家各派都恨不得揪着对方的脖领子贴脸输出。但提到西施时,无论是儒墨道法还是兵名农杂,全都会心一笑,竖起大拇指表示: 这姑娘,那是真漂亮。 向来心直口快的孟子尊称西施为“西子”;爱讲故事的庄子一口气贡献了“西子捧心”“东施效颦”和“沉鱼”三个典故;道法兼修的慎子称西施是“天下之至姣”……其他诸如《管子》《墨子》《韩非子》等著作中都反复提及西施的美丽。 可惜古代没有照片,今天的我们无法得知西施具体怎么个美法。《淮南子》中提到西施之美,用了一个很妙的形容词,叫“美钧”。钧,就是和谐。意思就是西施是那种普罗大众都认可的美,不管用哪种审美观来评判,都挑不出一点毛病。 不过拥有美丽并不代表着收获幸福。在古代,美丽的女子往往更容易成为牺牲品,尤其是在自家男人顶不住的时候。 公元前494年,吴越两国爆发战争,越军在夫椒之战中惨败。越王勾践带着最后的五千兵马,被吴国大军团团围困在会稽山上,眼看就要全军覆没。 走投无路之下,勾践派大夫文种去吴国求和,表示越国愿意认吴国当大哥,会献上珍宝、美女来赔偿吴国的军费,就连越王本人也会带着妻子和群臣,到吴国当牛做马。如果吴国不同意,那勾践就先杀了老婆、孩子,然后带着最后的兵力和吴国拼个鱼死网破。 吴王夫差听完后,觉得可以答应。吴国重臣太宰伯嚭被越国收买,也向着越国说话,建议见好就收,不一定非得赶尽杀绝。但吴国相国伍子胥不同意,他觉得眼下正是灭亡越国的最好机会,如果给了他们喘息的机会,以后一定会后悔。吴王夫差则表示,以后的事我不知道,我只知道眼前这仗已经打不下去了。 没错。吴国虽然是胜利的一方,但劳师远征,后勤紧张,兵力损失已经过半。俗话说强的怕横的,横的怕不要命的,真要拼个鱼死网破,也难保不会翻车。吴王夫差不是不想赢得彻底,而是没法彻底地赢。 吴王都点头了,伍子胥也没办法,只能同意了越国的求和。[据清华大学收藏战国竹简《越公其事》。与《史记》中的记载略有不同。] 于是勾践就带着老婆、孩子,以及大夫范蠡等大臣踏上了吴国的土地。他们是来当人质,也是来服侍吴王夫差的。小弟嘛,自然得鞍前马后端茶倒水地伺候大哥喽。 和勾践一起被送往吴国的,还有大量的越国女子,而且还不是普通的女子,都是王室重臣家的千金。 因为当初文种提出的求和条件之一就是“愿以金玉子女赂君之辱。请勾践女女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 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把越国君臣家里的女儿全献出来,按级别高低,配套地送给吴国上下,全面承包吴国朝堂的婚恋市场。 这是古代战争中的常规操作,精壮的男人、漂亮的女子,本就是胜利者战利品的一部分。勾践不只往吴国送,更是豪迈地搞起了越国新娘大批发,对当时的晋、楚、齐等强国也是格外巴结讨好,送钱送物送美女,努力地刷好感,争取潜在盟友。 你还别说,以当时的人的审美眼光来看,越国女子的确有种别样的美。 我国著名人类学家林惠祥先生曾提出过一个观点,认为春秋时代的越人在长相形体上和中原各国迥然不同:中原人人高马大,而越人身材娇小;中原人多是狭长眼、单眼皮,而越人多是圆眼睛、双眼皮;中原人脸型较长,毛发旺盛,而越人脸型较短,毛发不多。 也就是说,当时的越女大多身材小巧、体态婀娜、娃娃脸、大眼睛、双眼皮,还皮肤光滑。这样精致可爱又有异域风情的美女杀伤力实在太大,自然迅速俘虏了广大中原男同胞的心。 一时间,越国女子在各国后宫中刷屏霸榜,并逐渐被视为美女界的标杆。 在海量美女和无数金银财宝的冲击下,越国终于争取到了一个苟延残喘的机会。三年后,吴王夫差放勾践回国。他觉得越国彻底臣服,南线已经稳了,他要调转方向,集中全力北上中原,与齐、楚、晋等传统强国掰一掰手腕。 但其实回到越国的勾践无时无刻不在想着向吴国复仇。只是战败后的越国国力大损,还要当小弟给大哥吴国各种上贡送礼,吴越两国的实力对比可谓悬殊。勾践的复仇之路注定漫长。 当务之急,是要重振越国,毕竟战场打不赢,一切等于零。 勾践在大夫文种和范蠡的辅佐下,制订了两个“十年计划”,打算“十年生聚”提升国力,“十年教训”锻炼团队,然后再和吴国秋后算账。 这样的长期计划,执行起来困难重重,而且还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比如越国复兴到一半,引起了吴国的警惕怎么办?又或者越国复兴了,但吴国的实力也跟着野蛮生长,那最后还是打不过人家怎么办? 对于勾践来说,他一方面要演好“小弟”的角色,给“大哥”吴国上贡讨欢心,另一方面不能让自己的“贡品”成为吴国国力起飞的推动力,如果再能给吴国制造点麻烦,搞出点内耗来就更好了。 于是,“美人计”就成了唯一的选择。 越国美女虽多,但这个美女却并不好选。要想发挥“美人计”的最大功效,就得直接把美人送到吴王夫差身边。但按照当初吴越两国谈好的投降条件,送给吴王夫差的必须得是勾践的女儿,这才能算得上是门当户对,也能让夫差相信勾践当小弟的诚意。 史书中记载勾践有个女儿嫁给了楚昭王,不过那是在吴越开战之前的事。越王被困会稽山时,应该是没有适龄的女儿可以嫁过去的,不然应该当场就送过去了,又怎么会在回国之后好几年才想起这件事来? 于是“美女间谍”西施就出场了。 说实话,西施还真很有间谍范儿。因为她的个人信息保密级别极高。主流说法认为西施姓施名夷光,但也有人认为她应该姓“西”名“施”,还有人觉得西施就是她的代号,根本就不是名字。除此之外,她的出身籍贯、个人经历等全都是众说纷纭,神秘得不得了。 传说中西施是苎萝山下的“鬻薪之女”。是的,你没有看错,最开始西施不是美丽的浣纱女,而是和白居易《卖炭翁》里那个烧火老头儿一个工种,属于能源密集型产业的从业者。 你一定觉得,这么一个绝世美女成天干重体力劳动,实在是不够优雅啊。巧了,古人也是这么认为的。所以南朝的时候才给西施换了一个工作——从卖柴火的小女孩升级为洗布头的小姑娘。 但不管是鬻薪还是浣纱,西施都属于勤劳质朴的劳动人民,跟贵族没一点关系。为了扮演好自己的身份,西施和另一个女间谍郑旦从头开始学习贵族礼仪、化妆技巧、高端才艺,等等。经过三年的刻苦训练,西施和郑旦终于脱胎换骨,演起公主来那真是一点都不违和。 一切就绪,任务开始,目标——吴王夫差! 等一下,说了这么半天,怎么一直没有范蠡的戏份啊,他和西施的感情线呢? 这个问题吧,也是相当的一言难尽。 《越绝书》中记载选拔西施、郑旦,并护送她们去吴国的是大夫文种。但到了《吴越春秋》里则变成了范蠡,而且在这本书的记载里,范蠡不只是西施工作上的上级,还是西施的初恋情人。 更有甚者,在一本叫《吴地记》的书里,还说到范蠡护送西施去吴国,一走就走了三年,在这过程中两人还生了个孩子,走到嘉兴市附近路过一个亭子时你猜怎么着,这小朋友都会叫爹妈了,所以就把这个亭子命名为“语儿亭”。 这个情节就有点太扯淡了。 从当时越国的行政结构分工上来说,范蠡的确可能和西施有工作上的交集。文种和范蠡都是越王勾践的左膀右臂,但两人的工作重心不同。文种主抓对内生产和建设,而范蠡则负责对外军事和情报,按理说选拔“间谍”搞“美人计”这种事,的确是范蠡的业务范畴。但是并没有直接证据证明两人之间有关系,他们一个是政治家,一个是工具人,没什么关系才是正常关系。 可八卦吃瓜这种事,古往今来的人类全都没法免俗。范蠡是史书中的天才谋臣,西施是传说中的绝世美女,这两人在一起实在是太搭了,所以传着传着就被人“凑”成一对儿了。 西施和郑旦到了吴国之后,吴王夫差很开心,相国伍子胥却并不开心。他一直认为越国才是吴国最大的隐患,应该放弃北上争霸的战略,先把南边的越国给灭了。所以他苦口婆心地劝谏要提防越国送来的美人,但夫差却并没答应。 之后伍子胥和夫差的矛盾分歧越来越大,太宰伯嚭也在旁边煽风点火,最终导致夫差赐死了伍子胥。 伍子胥也是个狠人,临终留下遗言,让人把自己的眼珠子抠下来挂在吴国都城姑苏城的东门上,这样他就能亲眼看到越国灭亡吴国的那一天。 吴王夫差一听更火大了,直接把伍子胥的尸体裹在皮筏子里沉到江里去了。然后他自信满满地开始了北上争霸之路,把整个后背都留给了居心不良的勾践。 伍子胥的预言最终还是应验了。 公元前482年,终于憋好大招的勾践一个背刺,打了夫差一个措手不及。吴越之间战事再起,只不过这一次是越国压着吴国打。 公元前473年,越军攻陷吴国都城姑苏,夫差投降后自杀。越王勾践终于一雪前耻,取得了吴越争霸的最终胜利,也成了春秋时代的最后一位霸主。 战争结束了,西施的间谍生涯也宣告终结。那任务完成后的她去哪儿了? 一种说法认为吴国灭亡时,因为西施和郑旦长得太漂亮,所以战场上的士兵“望而不敢侵”,两人得以幸存,最后去哪儿了却没说。 初唐诗人宋之问在《浣纱篇赠陆上人》中说她们:“一朝还旧都,靓妆寻若耶。鸟惊入松网,鱼畏沉荷花。” 两位美人回到了故乡,依旧光彩照人,沉鱼惊鸟。但是这个说法究竟是青史所记还是民间讹传,那就不得而知了,只能存疑。 流传最广的一种说法是“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 范蠡退出政坛后,化名“鸱夷子皮”,北上齐宋,弃政从商,终成一代巨富。这个在正史上是有明确记载的。 唐代诗人杜牧在《杜秋娘》诗中写道:“西子下姑苏,一舸逐鸱夷。”姑苏是吴国的国都,范蠡离开越国后化名“鸱夷子皮”,这句诗的意思就是西施离开了吴国的都城,坐船跟着范蠡远走高飞啦。 至此,西施和范蠡泛舟五湖的说法就成了大多数人心目中的最终结局。 但是很可惜,西施最可能的结局既不是光荣退休,也不是终成眷属,而是非常凄惨的卸磨杀驴。 是的,西施最终是死了,而且还是死在自己人手里的。 关于西施之死,最早的史料来源于《墨子》,原文是这么说的:“是故比干之殪,其抗也;孟贲之杀,其勇也;西施之沉,其美也;吴起之裂,其事也。” 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比干是因为敢于直谏而丧命,孟贲是因为勇武而被杀,西施是因为美丽而被淹死,吴起是因为功劳而被车裂。 一直有观点认为,这段话并不是墨子本人所写的。因为按照时间顺序,孟贲和吴起都是墨子死后的人,墨子不可能点评到这二位,这段话应该是后人加上去的。 但就算这段话并不是墨子说的,却也从侧面证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西施的确死了,而且还是因为参与了某次政治活动而死的。如果她只是一个单纯的美女,不可能和比干、孟贲、吴起这三位死于政治斗争的人并列在一起。这完全不符合《墨子》这本书的叙事风格,也违背了议论文的基本写作规律。 西施是被越王勾践弄死的,目的是给伍子胥报仇。 等一下,这是不是搞错了?西施是越国的间谍,伍子胥是吴国的忠臣,这本就是敌对关系,越王为什么要杀自己人给死去的敌人报仇啊? 很简单,转移仇恨加收买人心呗。 伍子胥是因为谗言被冤死的,这是吴国上下的共识。忠臣蒙冤是最能引起老百姓同情的情节,吴国人对伍子胥有多同情,对于害死伍子胥的罪魁祸首就有多痛恨。 伍子胥虽然是被吴王夫差赐死的,但一来夫差是吴国人自己的王,而且夫差在临死前也表示很后悔没有听伍子胥的劝告,算是迷途知返,这个怎么说都可以原谅。 吴国人不能恨吴王夫差,那自然就会把仇恨转移到害死伍子胥的帮凶身上。越王勾践想吞并吴国,肯定不想因为这个事而拉仇恨。所以他要帮吴国人出气,这样既能把自己从凶手名单中剔除,还能收获吴国人的感激。 吴国的太宰伯嚭这么多年收了越国无数好处,给越国办了那么多事,在吴国的名声都臭大街了。所以勾践打下吴国后第一件事就是把伯嚭给杀了,理由就是“以为不忠”。 伯嚭是勾践实行“反间计”的关键人物,计策成功了,伯嚭也就没有了继续存在的必要。 那么作为“美人计”道具的西施,同样也是完美的背锅侠,勾践的处理方式恐怕也不会有什么差别。 史料记载:“吴亡后,越浮西施于江,令随鸱夷以终。”意思就是把西施也装在皮筏子里,绑石头淹死在江里,就和伍子胥最后的结局一样。 是的,“鸱夷”这个词,就是吴越一带对皮筏子的称呼。伍子胥死后被装在“鸱夷”里沉了江。范蠡离开越国后化名“鸱夷子皮”。西施最终的结局的确和“鸱夷”有关,可惜却不是和化名“鸱夷子皮”的范蠡泛舟湖上,而是和伍子胥一样被装在“鸱夷”中沉江水下。 唐代诗人李商隐有诗云:“莫将越客千丝网,网得西施别赠人。”皮日休也写道:“不知水葬今何处,溪月弯弯欲效颦。”二人都认可西施“死于水”的说法。明代三才子之首的杨慎,就是老版《三国演义》片头曲“滚滚长江东逝水”那首词的作者,也支持西施淹死的说法。今天苏州有一座“带城桥”,传说就是古代苏州百姓为纪念沉江的西施而建,原名“袋沉桥”,后来讹传为“戴城桥”“带城桥”。 很多人无法接受这个过于残忍的结局。毕竟西施怎么说都是越国自己人,是整个“美人计”行动中的关键人物,为越国复兴作出了卓越贡献,这样的功臣怎么着也不应该落得和奸臣伯嚭一个下场吧? 如果你这么想,我只能说,你怕不是对“美人计”这三个字有什么误解? “美人计”一词,语出《六韬·文伐》:“养其乱臣以迷之,进美女淫声以惑之。” 这条计策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分散对手的注意力,给自己争取发展的窗口期。 人们总以为是西施乱政,让夫差沉迷女色,才引发了朝廷内斗,消耗了吴国国力,然后就被越国打趴下了。 其实还真不是。 “美人计”在整个吴越争霸中起到的最大作用,就是使吴王夫差产生了严重的战略误判。 收下西施,不是吴王夫差有多好色。他自以为收下的是越王勾践的女儿,是整个越国的臣服。既然南边已经安全了,那吴国接下来就要北上中原,争夺天下霸权。 而伍子胥反对收下西施,是因为他从地缘冲突的角度出发,认为在彻底吞并越国之前,不应该倾巢而出北上,不然很容易被人偷了老家。 夫差和相国伍子胥之间的矛盾,并不是要不要越国美女的问题,而是吴国“争霸北方”与“安定南方”的路线之争。君臣之间对于未来国家战略走向的分歧,最终导致了伍子胥的死。因为他实在是威望太高,能量太大,已经成了夫差北上战略的最大阻碍,夫差只能除掉他。伍子胥死后,夫差就开始疯狂地北上用兵,这才给了越国追赶的机会。 公元前482年越国偷袭吴国,双方正式翻脸。一直到九年后越国才灭亡了吴国。如果说之前的“美人计”还有那么一点点作用,这九年的时间则完全是两国在硬拼综合国力。吴国是因为频繁对外用兵损失过大,才打不过越国的,这和西施没什么关系。 所以在整个吴越争霸的大戏中,所谓实行“美人计”的西施,根本就不算主演,更不是影响大国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先秦关于吴越争霸的史料,还有司马迁的《史记》中都没有提到“西施间吴”的事,或许就是因为这事实在是不值一提。 只不过“美女间谍”“虐恋情深”“国仇家恨”“破镜重圆”一类的桥段,怎么看都比单调枯燥的基建、种田、发展科技来得有趣。再加上古代男权社会里的“红颜祸水”观念,西施才逐渐变成了故事的主角,成了兴越灭吴的最大功臣。甚至西施形象的神话色彩也越来越浓厚。有传说说西施是嫦娥的月宫明珠下凡,出生时彩色的凤凰飞进家门;还有传说说西施全身有奇香,以至于人们都将她的洗澡水当香水来使用。 晚唐诗人罗隐曾在《西施》中写道:“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打铁还需自身硬,发展才是硬道理。所谓“美人计”,无非是弱势者的无奈之举。毕竟比起割让土地、上贡钱财这种直接壮大敌人的方式,送上漂亮女人才是最经济适用的选择。即便啥实际作用没有,至少自己这边也不会有什么损失。 比如,后来的六国割地以贿秦,还有两宋给北方游牧大佬交保护费,就明显没捞着好。反而是在今人看来特别屈辱憋屈不做人的西汉,初期给匈奴各种和亲送女人,也不耽误汉武帝时反击匈奴。这再一次证明了:比起土地和财富,美女才是附加值最低的那一个。 美丽的女人,在铁血的君王眼中,说好听了叫花瓶,说难听点就是耗材。既然是耗材,用完了就丢不才是最合理的结局吗? 更何况越王勾践,看起来也的确像是能干出这种事的人。 作为春秋时代的最后一位霸主,灭吴后的勾践面前摆着两个书写历史的方案:一个是卧薪尝胆[“尝胆”一事首见于司马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卧薪”情节首见于苏轼《拟孙权答曹操书》。],知耻后勇,哪里跌倒哪里爬起来的励志逆袭;一个是表面卑躬屈膝、摇尾乞怜,背地里包藏祸心,厚颜无耻地用美人计。 你要是越王勾践本人,你希望哪个版本流传后世? 范蠡为什么说越王勾践只可“共患难”,不可“共富贵”,甚至还劝文种跟他一起跑路? 很简单,因为他们知道得太多了。 在复兴越国、灭亡吴国的整个过程中,范蠡和文种可以说是全程参与,深度绑定,什么丑态都见过,什么无底线的手段都用过,什么隐私秘密都知道。 为了实现目标打倒强敌,君臣之间可以紧密团结,可以无顾忌、无条件地合作。 但现在越国复兴了,越王勾践又支棱起来了,他现在已经不是当初那个为了报仇什么脸都肯丢、什么亏都能吃的可怜虫了。曾经的屈辱和折磨,并不会因吴国的灭亡而消失,反而会在无数次午夜梦回时,不断地提醒他——勾践啊勾践,你当年可的确是够贱啊! 估计越王勾践每次看见范蠡和文种,都会有一种死去的记忆正在攻击我的感觉。所以范蠡知道,自己必须得离开越王的视野,不然他就得离开这个世界。 而当范蠡提出离职申请时,越王勾践的反应是:不许走,你要是留下,我分一半的国家给你!你要是走了,我就把你老婆、孩子全杀咯! 这哪像求贤若渴的领导在挽留业务骨干啊,怎么看都像绑匪劫持人质来恐吓知情人保持沉默吧? 而范蠡最终的选择是净身出户,什么爵位官职、财富房产,甚至连老婆、孩子都不要,就一个人跑了,跑得狼狈不堪却又毅然决然。 你可能会说,抛妻弃子,范蠡太不做人了。 但范蠡当时的情况很可能是家人已经被勾践监控起来了,想带也带不走。而且他知道,自己跑了家人才安全,这就相当于把人质交到了勾践的手里。我的家人在你手里,我自然不会乱说。同理,只要我不乱说,你也就得保我家人平安。 于是我们看到,越王勾践给了范蠡的老婆、孩子一大块封地,并且下了死命令:谁敢打这家人的歪脑筋,杀无赦! 你要说这不是双方达成了一种默契的动态制衡,只要看看留在越国没走的文种是什么下场就知道了。 有一天,越王勾践对文种表示,你说你有七招灭吴的手段,咱这才用了三招吴国就灭了,剩下的四招也别浪费啊;这样,你去死吧,然后到阴间去教教咱越国的先王,让他们去打吴国的先王! 简单来说就是阳间的工作完成了,再麻烦您去阴间加个班。越王勾践就用如此阴间的一个理由,把文种送去了阴间。 以勾践的狠绝,他连范蠡、文种这样的重臣都容不下,又怎么会留着一个工具人“西施”?肯定也是要杀人灭口啊! 当范蠡孤身逃离越国、坐船北上的时候,看着眼前的滚滚长江,滔滔大海,突然想起了因“美人计”而死的伍子胥和执行“美人计”的西施,两人最终的结果都是随“鸱夷”而沉。 他们都是大国争霸大戏中的工具人,是整个灭吴兴越大计中的牺牲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的死亡也都与范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如果抛开国家大事、阴谋算计,范蠡心中对伍子胥和西施也难免会有一丝愧疚。 感慨之下,范蠡也只能摇头苦笑道:罢了,从今日起,鸱夷子皮就是我,我就是鸱夷子皮。 也许是因为亏欠,也许只是一种纪念。 类似这样的情绪,估计每个人都会有。所以自唐宋以来,虽然“西施沉江”和“泛舟五湖”两种说法都有流传,但广大吃瓜群众还是更愿意相信自己喜欢的那个圆满的结局。尤其是自明代梁辰鱼所作昆曲剧目《浣纱记》诞生后,西施和范蠡在吴越争霸后退隐江湖的说法逐渐占据主流,成了大众心中的标准答案。 其实这也正常,毕竟这样的故事更有看点,而且也符合大众好人有好报、破镜重圆、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心理预期。 这个时候谁再按着群众的脑袋强行科普西施和范蠡其实没有感情线,最后还被卸磨杀驴淹死江中之类的,也实在是太煞风景了。 西施身上的谜团太多太多。 我们可以确定的是,她是个美女。 我们可以否定的是,她和范蠡有私情。 我们相信,她就是越国派往吴国的美女间谍,最后被杀人灭口。 我们希望,她和范蠡功成身退,泛舟五湖,拥有一个不被人利用、可以自己决定命运的幸福人生。 那该多好啊! |
||||
上一章:赵氏孤... | 下一章:秦始皇... |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