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谲云诡鸿门宴:项羽为什么不杀刘邦

野史未必假  作者:王磊

公元前206年冬天,咸阳城东边的鸿门,几十万大军驻扎的营地中心正在举办宴会。但奇怪的是,这场高规格的饭局上没有人燕舞笙歌,也没有人大吃大喝,所有人都正襟危坐,噤若寒蝉地看着一个老大爷发飙。

别看老人家已经七十多岁了,脾气依然十分火暴。来赴宴的客人离开后派人送了他一对价值连城的玉斗,就是宝玉做成的酒杯。他却往地上一丢,还反手抽出腰间的宝剑,把地上的玉斗砍了个稀碎。

在场没有一个人敢说他的不是。

因为这个老头是范增,被宴会主人项羽尊称为“亚父”。来赴宴的客人叫刘邦,而这场气氛诡异的饭局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鸿门宴”。

范增此刻的心情很复杂,他看着首座上的项羽,叹了口气——带不动,真心带不动啊!

之前明明都已经说好了,要直接出兵灭了刘邦。谁承想项羽突然变卦要请刘邦吃饭。吃饭也行啊,正好在宴会上动手做了那个姓刘的,方便还省事。可刘邦一来,好话一说,项羽就又改主意了,迟迟没有动手的意思。范增不停地给项羽使眼色,连举了三次玉珏——提醒项羽下“决”心赶紧动手,可项羽那个臭小子就是装作看不懂。范增又派项庄舞剑,想趁机帮项羽拿下刘邦,结果被项伯给拦了,项羽还是没有什么表示。范增那个恨铁不成钢啊……

但项羽没有眼力见儿,刘邦有啊。这家伙见势不妙,直接“尿遁”跑路了。

这下范增能怎么办?他只能愤愤地指着项羽说道:你个不成器的玩意儿是真不上道啊!等着吧,以后夺取你天下的,一定就是你放走的刘邦!咱们有一个算一个,全都得让那家伙给收拾喽!

以上这段名场面来源于中学语文教育的经典课文《鸿门宴》。

很多人在学这篇古文时都会想,如果项羽在鸿门宴上直接杀了刘邦,那就没有后面的“楚汉争霸”“霸王别姬”和“乌江自刎”的剧情了,直接赢麻了好吧。

那项羽为什么要放过刘邦呢?

鸿门宴,表面上看是一场你死我活的凶险饭局,背后则是一场至高权力的无声暗战。

项羽有杀刘邦的理由,也有不杀刘邦的考量。但至少在鸿门宴的饭局上,项羽认为不杀刘邦才是正确的选项。

我们首先要明白,项羽和刘邦在鸿门宴前最不可调和的矛盾是什么。

答:天下的主导权。

公元前209年,项羽跟着叔叔项梁带着“八千江东子弟”起兵反秦。项梁在范增的建议下拥立熊心为楚怀王,自号“武信君”,很快这“八千子弟”就发展成了反秦义军中最强大的武装集团。

但一年之后,秦国名将章邯在定陶大败楚军,项梁战死,原本有名无实的楚怀王趁机上位,成了真正手握实权的楚王。

为了压制项羽,楚怀王任命自己的嫡系宋义为上将军,控制了兵权。然后楚怀王和众将约定“先入关中者为王”,让刘邦率军西进,偷袭秦国的关中老家。项羽却被安排跟着宋义北上救赵,完全捞不到立功出头的机会。

但项羽也不是坐以待毙的人。

他趁宋义屯兵安阳的机会突然发难,亲手击杀宋义,夺取了前线的指挥权,然后带着楚军破釜沉舟,在巨鹿之战中以九战九胜的战绩打垮了秦军主力。

项羽那恐怖的战斗力不但击败了强大的秦军,更吓坏了其他诸侯国派来救赵的盟军。

战斗结束后,项羽在自己的军营中召见这些将领,所有人基本上是一路滑跪着进门,连抬头看一眼项羽的勇气都没有。至此,项羽成了四十万反秦联军的总司令。

公元前207年,项羽在洹水南岸接受了秦将章邯的投降,并封他为雍王,史称“洹水之盟”。

雍州是古代九州之一,大致指今天陕西、宁夏一带。秦国也曾定都雍城,所以章邯这个雍王,就是项羽封的关中王。

可问题是另一边的刘邦已经打下了关中。他接受了秦王子婴的投降,和关中父老约法三章,到处宣扬自己是未来的关中王,还派兵封锁了进入关中必经的函谷关。

关中只有一个,现在却冒出来两个“关中王”,这事就不好办了。

刘邦希望按照“怀王之约”,把关中封给自己。而项羽则提出了“洹水之盟”,要把关中封给章邯。关中之争,表面上看起来是项羽和刘邦的冲突,但在这背后还有一个更加不可调和的矛盾,那就是未来的天下究竟是谁说了算。

刘邦要想获得关中,就需要“怀王之约”能发挥作用,也就是说,他必须支持楚怀王等六国后裔主导的权力结构。而项羽既要打破“怀王之约”,更想用军功将领集团来取代六国王室后裔,让自己来主导未来的天下格局。

简单来说就是刘邦希望楚怀王说了算,项羽则希望楚怀王靠边站,这既是现实利益之争,也是权力路线之争,此刻的刘邦就是项羽必须搞定的拦路虎和绊脚石。

于是项羽率军突破了刘邦的防线,一路进军到戏水之西的鸿门,和驻扎在霸上的刘邦部队脸贴脸,面对面,一副剑拔弩张随时准备动手的样子。

而就在这个时候,刘邦团队中出了个叛徒叫曹无伤,他向项羽打小报告说刘邦想独占关中,独吞秦国的金银财宝。而开头咱们提到的那个老头,项羽团队的智囊范增,也适时地站出来提醒项羽要提防刘邦的崛起,最好趁早解决这个隐患。

气氛已经烘托到这一步了,不动手真的有点说不过去了。所以项羽放出狠话,表示明天早上吃完饭就去灭了刘邦。

不过睡了一觉后,项羽突然就变了个主意,从约架改约饭了,这才有了这场鸿门宴。

是什么让项羽突然改变主意的?

事情的转折点就发生在鸿门宴的前一天晚上。

这天夜里,项羽的三叔项伯摸黑去了一趟刘邦大营。项伯的本意是提醒对自己有恩的张良提前跑路,免得打起来被崩一身血。不过在张良的安排下,项伯却成了刘邦给项羽递话的传声筒。

此时的刘邦已经认识到,所谓的“怀王之约”那已经是过去式了,现在掌控局面的就是对面的项羽,自己要是不服软,指定没有好果子吃。

于是刘邦态度诚恳地向项伯表示:我虽然提前入关,但完全没有自己独吞关中的意思。你看我统计人口,封存物资,这些都是为了方便项羽将军以后接手嘛。至于函谷关的守军,那只是为了防范战乱时有盗贼趁火打劫,我可是日夜盼望着项将军赶紧来,哪敢动什么歪脑筋啊!您可一定跟项将军说清楚,臣刘邦绝不敢背弃项氏的恩德。

在这段话中,刘邦重点传达了两个意思。

首先,是对封锁关中这个“误会”的解释。其实这个解释再牵强也无所谓,解释的内容并不重要,认错的态度才是关键。

除了苍白的解释,刘邦还得拿出点实际的好处。他明确表示自己放弃“怀王之约”,转让关中的所属权,并以项氏旧臣而不是楚臣自居,认可项羽带头大哥的地位。

刘邦已经做出了他的选择,现在压力来到了项羽这边。他在夜里听到项伯带回来的口信,会是什么心情?

应该是些许惊喜,一点宽慰,当然更多的还是理所当然。毕竟在他看来,自己干掉刘邦就是分分钟的事,所以刘邦选择服软才是正常反应。

这时项羽就面临着一个左右皆可的选择——是接受刘邦的投诚化干戈为玉帛,还是按原计划动手拼个鱼死网破。

思来想去,项羽发现,自己对刘邦有“三不杀”——不想杀,不能杀,不敢杀。

项羽不想杀刘邦,是因为两人私下里感情很好。

当初刘邦带着沛县老乡造反后发展并不顺利,连起兵的老巢都没保住,多亏了项梁借给他的五千兵马,刘邦才渡过难关。

项梁带主力部队进攻秦军时,曾派刘邦和项羽一起带领一支小分队去开辟第二战场。

项羽是千年一遇的战神,史料记载他身高八尺二寸,力能扛鼎,就是身高超过一米九,举重撸铁能破世界纪录的肌肉男,放眼整个中国古代史,说战斗力排前三都毫不夸张。

而刘邦在武力值上虽然不能和项羽相提并论,但老刘也是刀头舔血的社会人,真刀真枪打起来绝对不 ,身边还跟着一群配合默契的沛县老乡团,可以说刘邦当时就是项羽非常可靠的队友。

在半年多的时间里,老大哥刘邦和小兄弟项羽一起行军,一起战斗,一起风餐露宿,一起攻城略地。双方配合默契,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当过兵的人都知道战友情有多可贵,更何况项羽和刘邦还特别对脾气。

刘邦其实比秦始皇小不了几岁,出道时就已经是个四十多岁的油腻大叔,而项羽则是个二十出头的精神小伙,这两人虽然看起来有代沟,但绝对能聊到一起去。

当年刘邦作为亭长,去咸阳出差时偶遇了始皇帝出行的仪仗。别看刘邦只是个最基层的乡镇公务员,但他却非常有气势地来了一句:大丈夫当如此也!

而项羽避难江东时,也曾见识过始皇帝南巡的队伍,并当场发表了观后感:彼可取而代也!

一个“当如此”,一个“可取而代也”,虽然表述内容并不一样,但都体现了刘邦和项羽的格局与志向。同样的英雄气概,肯定让两个人产生了惺惺相惜的感觉。

更何况刘邦是项梁的下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项羽就是他的半个“少东家”,刘邦那么人精的老油条,肯定得把项羽哄高兴了啊。后来刘邦和项羽也在楚怀王的见证下约为兄弟,可见二人的关系铁着呢。

因此,从感性上来说,项羽并不想杀刘邦。

而从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看,项羽也不能杀刘邦,甚至不敢杀刘邦。

项羽虽手握四十万反秦联军,但其中归他直接指挥的楚军只有十万左右,剩下的都是其他诸侯国的部队。

如果项羽在刘邦已经服软的情况下强行开战,其他诸侯国的将领会怎么想呢?

毕竟当时刘邦也是楚国的武装力量,和项羽同属一个阵营,还立下了这么大的功劳。这样的功臣加同僚说杀就杀,我们这些外人凭什么信任你项羽会在接下来的“分赃大会”上保持公平、公正、公开?

要知道项羽的终极目标是成为主宰新世界的带头大哥,如果因为杀掉刘邦而损失了公信力,会对他之后的计划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再说了刘邦也不是那么好灭的。此时的刘邦拥兵十万,是反秦武装中实力第二强的存在。这十万人马中,一部分是刘邦起家的核心团队,对刘邦忠心耿耿,剩下的大多是刘邦入关后收编的秦军,基本上都对项羽恨得不行——因为项羽在接受章邯投降后,一口气坑杀了二十万秦军。

即便能杀了刘邦,也难保这些人不会和项羽死磕到底。一旦打成了持久战、消耗战、游击战,就容易夜长梦多,产生不可控的未知风险。这对于需要快刀斩乱麻,尽快造成既成事实的项羽来说也是不利的。

所以对于彼时彼刻的项羽来说,为了长远的计划,从大局考虑,不杀刘邦才是综合考量下的最优解。

当然,所有后续发展还得看饭局上刘邦的具体表现。毕竟掌握主动权的是项羽,杀或不杀都在他一念之间。

于是,这场气氛尴尬、各怀鬼胎的鸿门宴就开始了。

刘邦摆出了最低的姿态。他只带了很少的随从来赴宴,一副躺倒任捶、咋地都行的模样。一见面刘邦就开始忆苦思甜套近乎,回忆和项羽并肩作战的光辉岁月,表示自己进入关中完全是撞大运的偶然事件,可别听那些小人乱嚼舌根啊。

项羽也回了一句,说还不是你那个左司马曹无伤乱打小报告,要不然咱哥儿俩也不至于闹这一出啊。

关于项羽的这句话,很多人都说体现了他的政治幼稚,把好好的一个无间道卧底曹无伤给卖了。

其实事情并没有那么单纯。

前一天晚上项伯来访的时候,估计就已经把曹无伤的事告诉刘邦了,就算项羽不提这茬,刘邦也得清理曹无伤这个内鬼。但这事不能在见项羽之前干,不然会显得刘邦对项羽有防备,这样的投诚也就变得没有诚意了。

所以项羽刚说完曹无伤,刘邦就立马表示之前的都是误会,项羽也接话表示“啊,对对对”。你看,这就是中国人的社交艺术,不管背地里怎么打生打死,面子上还得过得去。

客套话说完了,接下来就该开席了。

参加过饭局的人都知道,什么人坐什么位置,这里面学问可大了。

在先秦时代,室内以东向为尊,因为出入的门口在东边,正对着门口东向而坐的位置是最好的,其次是南向、北向,西向最卑。

项羽作为请客方,又自许为掌握大局的主人,东向坐在一号位是肯定的。坐他旁边的是叔叔项伯,毕竟不能让长辈座次比自己低,这个也没什么好说的。

而后面的座次安排才是关键。范增南向坐在了二号位,刘邦北向坐在三号位,至于张良则面朝西——其实就是在上菜口的位置伺候局的存在。

按理说,刘邦是主宾,范增是主陪,哪怕范增被项羽尊为“亚父”,从职级关系上来说他也是项羽的下属,但现在却是范增坐二号位,刘邦坐三号位,这就是把刘邦当“臣下臣”的意思。这并不是宴请盟友或同僚的礼节,而是赤裸裸地体现了领导对下属的态度。

所以刘邦从入座的那一刻起,就已经在所有人面前公开承认了对项羽的臣服。至于具体的交出关中啊,支持项羽说了算之类的细节,都完全不需要挑明。大家懂的都懂,一切尽在不言中。

优雅,实在是优雅。

项羽已经心满意足,但范增却明显不满足。所以他先给项羽打暗号,然后又搞出了“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激情环节。

对于范增的种种表现,项羽既不想配合,又不方便直接反对。正在这时,樊哙的及时闯入打破了尴尬的局面。

樊哙是张良叫来保护刘邦的。他带着兵器闯入宴会现场,一进门就瞪着项羽,一副随时要拼命的样子,情势一度紧张到了极点。

项羽按着佩剑问了一句:“客何为者?”——你小子谁啊?

一般来说,对于突然闯入的陌生人问一嘴是很正常的事情。

但很多人似乎都忽略了一个细节——项羽真的不认识樊哙吗?

樊哙作为刘邦起兵的初始团队成员,一直是刘邦直属的身边人,全程参与了刘邦起兵后的所有战斗,这其中也包括了刘邦和项羽联合作战的那半年。这期间,樊哙作战勇猛,屡立战功,项羽不认识樊哙的可能性很小。

那项羽为何要做出一副意外吃惊的样子呢?

答:打岔呗。

接下来项羽又是给樊哙上酒,又是给生猪肘的,这么一忙活,项庄的舞剑就舞不下去了,刘邦的危机也算暂时解除了。

酒足肉饱之后,樊哙又对着项羽一通声辩,听着好像很无礼的样子,其实是把昨天晚上刘邦跟项伯说过的软话又重复了一遍,是用最凶的语气说着最 的解释。所以向来暴脾气的项羽没有发飙,而是“未有以应”。后来刘邦逃席,他也平静接受。

因为在项羽心里,这场饭局从一开始就已经结束了,后面的环节不过是尬聊而已,樊哙的闯入和刘邦的开溜反而成全了项羽,不然难保他不会用脚趾抠出三室一厅。

而范增和项羽的分歧,是因为双方思考的出发点不一样。

范增想杀刘邦,是以防后患。项羽不杀刘邦,则是着眼当下。

项羽的这一决策,也是一直被后人诟病的地方,说他错过了杀死刘邦的最佳机会,这才落得个“自刎乌江”的悲惨结局。

这么说就有点过于牵强了。我们不能用后人读史的上帝视角去苛责当时的项羽。项羽从来没有轻视过刘邦,他只是认为自己有能力在不杀刘邦的前提下搞定局面而已。

关于这一点,我们只要看看后面项羽的分封就知道了。

公元前206年,项羽尊楚怀王为“义帝”,就和有名无实的周天子一样。项羽自封“西楚霸王”,然后主持分封了十八路诸侯。

刘邦虽然被封为汉王,但封地在偏远闭塞的巴蜀,后来才追加了汉中,和关禁闭蹲监狱没啥区别。项羽还把关中一分为三,分别由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和翟王董翳这三位项羽招降的秦军降将来镇守,他们的作用就是堵死刘邦重返关中的道路。

项羽还在通往关中的主干道上分封了三个亲信——西魏王魏豹、河南王申阳、殷王司马卬,作用是保证道路畅通,方便项羽随时奔袭关中,掐灭任何对自己不利的苗头。

最后,项羽还贴心地帮刘邦搞了一次优化裁员,一口气砍掉了刘邦七成的兵力,规定刘邦只能带三万人上路。

设置了这么多防范措施后,项羽觉得这把稳了,肯定能把刘邦彻底锁死在西边。

但他没想到刘邦团队竟然能创造奇迹,一举突破了所有的封锁线,跟他展开了“楚汉争霸”。

直到这个时候,项羽也没因为在鸿门宴上放过刘邦而后悔,他依然相信自己会是笑到最后的那个胜利者。

但楚汉争霸却以一种项羽完全想不通的诡异画风展开了。

简单来说就是项羽一直赢,刘邦一直输,但刘邦越打越高歌猛进,项羽却越打越力不从心。

最终在公元前203年的垓下之战中,项羽一败涂地,只身逃到了乌江边。

在江边,项羽遇到了划船来接应他的乌江亭长。乌江亭长劝项羽回江东重整旗鼓,可他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就放弃了这最后逃出生天的机会,回身和追击的汉军展开了最后的战斗,并最终自刎而死。

项羽为什么不过江,让后人百思不得其解。

有人认为他完全有机会东山再起,比如唐代诗人杜牧曾在《题乌江亭》中写道:“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但也有人觉得项羽已经没机会重来一局。宋代大文学家王安石就在《叠题乌江亭》中反问道:“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项羽不过江,的确是因为没脸过江,但又不仅仅是因为没脸过江而已。

江东,并不是项羽的老家。

项羽是下相人,家族封地在项,曾被封为鲁公。下相是今天江苏省宿迁市,项是今天河南省沈丘县,鲁指今天的山东省曲阜市,这三个地方全在江北,哪个都和江东不挨着。

当年项羽是跟着叔叔项梁避难到的江东,后来在反秦浪潮席卷全国的时候,项氏叔侄说服了江东当地的豪族大家,众筹出一支“江东子弟兵”作为创业的初始资金。这支“子弟兵”中包含大量的江东豪族子弟,他们在项家军中担任各级军官,相当于公司中的中层高管。

所以“江东父老”只是个好听的说法,对于项羽来说,他们其实更像是自己的天使投资人,或者事业的联合创始人。

而项羽折腾了八年,不但创业失败赔光了老本,还把金主家的亲戚子侄全给搭进去了。这换了谁也没脸回去见人。

而比没脸见人更绝望的是不知道怎么卷土重来,想不出如何东山再起。

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项羽也没想明白自己究竟是怎么输的。只能用“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这样的虚幻借口来安慰自己。

连怎么输的都搞不清楚,重来多少次都是白搭,所以项羽只能选择放弃治疗。

项羽不明白的道理,今天的我们却知道答案——项羽的失败既是战略的失败,也是战术的失误。

从战略上来说,刘邦追求的是创新的“帝业”,项羽想要的是复古的“霸业”。这两条路线一个是历史的趋势,一个是时代的眼泪,决定了双方底层逻辑的差异。刘邦占据的不只是关中的地利,更继承了秦统一六国的秘密武器,那就是“秦制”。

秦制就好比那个时代的“大数据体系”,能让国家意志渗透到最基层的行政单位,能精准地调动所有的人力和资源,相当于把所有的战争潜力都激发出来。所以刘邦团队进入关中后,第一时间就把秦国的户籍资料抓在了手里。掌握了这些信息,就拥有了赢得战争的大杀器。

而项羽则从一开始就被绑上了“反秦”的战车,所以他选择回归故乡,定都彭城,只能用已经失败过一次的“六国模式”去对抗刘邦手中的“秦制”,这是项羽在战略上的失败。

而在战术的实操过程中,项羽的问题就更大了。

刘邦的团队以丰沛老乡为核心,以四方人才为助力,不但凝聚力强,而且搭配合理。领兵打仗有韩信,后勤保障有萧何,出谋划策有张良,阴谋诡计有陈平,刘邦这个老板只需要把最合适的人放在最合适的位置上,就能让整个体系良性运转。

而项羽团队的构成相对松散,忠诚度不够,经常在关键时刻整幺蛾子。项羽因为太能打,导致他遇到一切问题都想用蛮力来解决,而他的团队成员功能也相对单一,只有范增勉强能算智力担当,后来也在刘邦的反间计之下被边缘化了。

在整个楚汉争霸的过程中,项羽基本上只有在正面战场打打打这一个解决方案。但讽刺的是,因为项羽太能打,总是包办一切,导致他手下的员工既缺乏出奇制胜的主观能动性,又没有独当一面的客观可能性。所以项羽这边赢多少,他那些拉胯的手下就在另一边给他输多少。他像一个救火队员一样满场乱窜收拾烂摊子,打再多的胜仗也赢不下整场战争。

如果我们用主次矛盾的哲学辩证关系来看待楚汉争霸,就会发现项羽在不同阶段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不同的。

在鸿门宴之前,项羽要争夺的是分封的主导权,他和六国王室后裔的矛盾才是主要矛盾,和刘邦的矛盾是次要矛盾。所以项羽不杀刘邦,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的正确策略。

在鸿门宴之后,项羽要维护自己主导的分封秩序,他和其他诸侯的矛盾才是主要矛盾。而刘邦只是众多诸侯之一,依然算不上项羽的头号敌人。

一直到刘邦夺取关中,正式东出争霸天下开始,项羽和刘邦之间的冲突才变成了主要矛盾,而这时候考验的是双方的个人领导能力和团队的综合实力。项羽最终的失败是多方面因素共同造成的。

项羽在鸿门宴上不杀刘邦,是那个时候的正确选择,和他最终的失败并没有关系。哪怕人生能重来,恐怕他还是会做出同样的选择。

人们谈起项羽,总是不愿“以成败论英雄”。因为相比于刘邦的功利现实,项羽身上的少年意气和英雄气概,总是更让人欣赏。

但可惜,就算给项羽冠以再多美好的词汇,也无法改变他已经被时代和历史淘汰的现实。

注定失败的英雄,这才是项羽人生最大的悲剧。

上一章:秦始皇... 下一章:巫蛊之...
网站所有作品均由网友搜集共同更新,仅供读者预览,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立即予以处理。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