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线下店需要呼吸感因为独特 作者:李翔 |
||||
|
李翔:在2014年做这种“减宽加深”之前,泡泡玛特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呢?有什么积累吗?比如那时候开了多少家店? 王宁:2014年之前我们大概开了十家店。2010年开了一家店,2011年开了一家店,2012年开了两三家店,2013年开了两家店,到2014年大概就是十家店,我已经记不清具体数字了。但我觉得那个时候最大的积累还不是这十家门店。 那时候不像现在,大家一下子有很多钱,然后就疯狂地做品牌,给人感觉很高级、很高档。2014年之前我们总共也没有融多少钱,两三千万。我们要开实体店,一家店光装修就得投资100多万。我觉得之前的四年,我们用了很长时间在积累零售管理经验和对零售的认知。 还有整个店铺状态的迭代。店和店是很不一样的。“怎么让店铺或者品牌看起来像个品牌”,这个问题听起来很搞笑,但实际上它很复杂。你现在要去开个餐厅也好、开个服装店也好,让人家一看就知道这是个品牌,这是一个系统工程,是点点滴滴的品牌营造,要体现在很多细节上,包括服务在内。我们花了很长时间。 我觉得还是需要这个迭代的过程。其实一直到2017年和2018年,我经常巡店,都想把店“炸”了重新布置一次。因为我总觉得很多细节都是乱七八糟的。比如我一度天天盯灯光的问题,到底是3000K就可以,还是3500K,抑或4000K[K值会影响灯具发出的光的颜色,数值越大色温越高,颜色越白。]?音乐声到底是大点好,还是小点好?店里整个动线的设计到底是空旷点好,还是紧凑点好?货架到底怎么陈列更好?服务到底是推销制,还是超市制?很多细节一直在看、一直在调。 李翔:所以现在基本上应该算是开店专家了? 王宁:也不能算开店专家。每个品牌对店的要求可能都不一样。你会发现所有的潮玩品牌都在学我们,这样可能会更快一些,毕竟可以直接把我们的产品尺寸复制一下。我们那时候其实很难,要解决的问题很多,小到一个吧台的高度。我们开第一家店的时候是没有设计师的。现在回想,我觉得那时候找的装修队也挺牛的,我手绘出来一家店,他们就看着我的手绘图再加一些照片,然后就能拼出一家店。我还得告诉他们我要的柜子的宽度和高度。我记得那时候要研究吧台到底应该多高,自己不知道多高合适,就去参考各种大牌的吧台设计,比如跑到优衣库和H&M看看。但是我跑那儿不能直接拿个卷尺去量人家的吧台,于是就走过去假装看看,然后用裤兜位置比一下长度,出来之后再量。 开第一家店的时候没有概念,我记得那时候我就在店里面拿粉笔把整个店画出来,这儿是个柜子,这儿是一张桌子,然后就在店里走,感觉通道够不够宽等等。因为已经有了在大学开店的经验,那时候还会天天算成本。比如一张桌子,中国99%的板材都是1米2乘以2米4。不管做任何家具,你去买板材,都是1米2乘以2米4的尺寸,那就意味着我要做的桌子的宽度肯定要以板材的宽度为标准来切分,这是最省成本的。比如我要做的桌子是30厘米宽,那就可以切4块,40厘米宽,可以切3块。但如果是50厘米宽,那每一块板材都会有浪费。我们那时候就会通过这种计算尽可能地节省板材,同时还能够打造一个体验良好的店内通道。 李翔:装修队是你们公司的吗? 王宁:不是,我那时随便找了一支装修队。现在我们一家店的平均装修成本要六七千块钱一平方米,按照这个标准,当年我们在欧美汇(北京中关村的一家购物中心)的那家店,装下来要七八十万。但是2010年开店的时候,装修只花了不到二十万。 那时候为了省钱,有很多很有意思的故事。比如,我们当初做了两个柜子,做完以后发现效果不好,因为柜子里没有装灯,摆放一些产品看上去很暗,不好看。我们就想怎么在柜子一层一层的隔板上加一些灯。但是之前并没有设计电线,怎么办呢?我们就去六道口,那边有一个建材市场,建材市场门口有一排工人拿着纸牌坐在路边,纸牌上面写着“我是电工”或者“我是木工”。我们就去找电工,跟人家谈:“你来给我装一下这种灯怎么样,要多少钱?”我们买好灯后找了两个电工,我记得花了1000多块钱。两个人从晚上10点钟闭店的时候开始装,一直装到凌晨3点多。我们也在旁边熬夜陪着,3点多装完了,我说太好了,咱们终于可以回家睡觉了。电工说不行,他们必须在这儿待着。我问为什么。他们说,地铁还没开始运营。他们没有私家车,没有公交、地铁,打车对他们来说太奢侈。当时是大冬天,幸亏那时候我们还卖衣服,于是我就找到一些报纸铺在地上,然后拿衣服一盖,在店里面睡到6点多地铁开了,才把电工送走。 李翔:如果是这么过来的,今天装一平方米要六七千,会不会觉得太贵? 王宁:整个门店的标准不一样了。周一我们开会还说过这个问题,但是有时候也没办法。一个企业的终极目标肯定是用规则来管理,但是过程当中又不可能完全用规则管理,比如可能公司小的时候是“人治”,很依赖个人,或者说很依赖某个小组的人。但是公司慢慢变大以后,我的管理就变得有限,也没有办法进行那么全面的管理,于是就需要制定一些规则。但是两者比例到底是多少,还是需要大家去拿捏的。 我们那时候要开一家店,所有人都在赶,争取第二天一定要开业,多开一天就能多卖几千块钱,哪怕多开一个小时也能多卖一个小时的钱。早年开店肯定各个环节都会卡,物业要卡,某个检查的水电工和某个验收人员卡,商场也要卡。他们有各种各样的理由,可能对他们来讲无所谓,比如今天该验收了,但今天是周末不上班,等周一再说,但是对我来讲,提前一天验收,我就可以多卖一天。那时候就是用各种方式、想尽各种办法,自己监工也好,请物业经理吃饭也好,就是为了早开半天或者早开那么几个小时。那时候我们还总嘲笑旁边正在装修的大品牌,人家根本就不在乎这些,晚开三五天也无所谓,但我觉得这些都属于成本。 所以一个企业怎么让大家不完全局限于规则,让大家有些主人翁意识?就像你说的,一平方米七八千块钱的装修费让人吐不吐血、生不生气?怎么在一个既有的条条框框和预算里,挑出很有担当的人解决很多小问题,是值得研究的。 李翔:现在你们变成被旁边的小品牌嘲笑的对象了吗?(笑)不过你刚刚讲的在公司很小的时候各个环节都来卡你,我印象还挺深的。早年间我也听一家后来做得很大的公司的联合创始人讲过,他说:“我们当年其实就想做一家小而美的公司,但后来发现不行。那时候做公司,只要你小,所有人都欺负你。” 后来你们的零售店面的迭代会很快吗?迭代过多少次?你还有印象吗? 王宁:那时候迭代会快一些,因为要找到适合的设计师、适合的陈列方式,都是很难的。柜子有很多种,陈列也有很多种,有些是挂钩的,有些是堆叠的,有些是平铺的。我们这个品类到底怎么展示产品才能够既有品牌感又不显得凌乱,之前我们做了很多尝试。 李翔:你们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了自己的店铺设计师? 王宁:现在我们有这个部门,但是很多店铺的设计还是会请外部设计师参与,相当于有很多外部设计师来做整个店铺设计,把店铺当作一件作品去做,那是他们的创作。当然有些相对核心的设计,我们认为可以复制的,就会去延展。 李翔:开始的时候都是你自己设计店铺? 王宁:只有前两家是我设计的。后面就开始依葫芦画瓢,我们觉得这家店的这个柜子挺好看,拍张照片;觉得这张桌子挺好看,拍张照片,然后到世界各地找各种品牌去看、去学习、去融合,但是没有自己的语言。 李翔:自己的语言也是在聚焦潮玩之后才出现的吧?你们在设计自己的店铺的时候,有比较有意地去参照或者对标一些你们认为做得很好的店铺吗? 王宁:刚开始的时候我们肯定会参照跟我们品类差不多的店铺,比说参照日本的杂货品牌LOFT。其实参照了很多店铺,看它们怎么做、怎么陈列。 李翔:从一个开店人的角度来看,今天你会觉得哪些店铺是你走进去之后,感觉很舒服,它整个设计是有自己的语言的? 王宁:我自己有一个标准,我觉得优秀的品牌一定不是在卖货,一定不只是输出产品,它一定是输出文化。文化是什么概念?文化是指品牌有自己的一种理念,然后通过它的产品和营造的整个氛围,把它的很多理念和想要表达的东西表达出来。就好比你来到无印良品的门店,就知道它崇尚极简文化。没有人给你上课,都是大家自己总结出来的。你来到宜家,也会知道宜家想表达什么东西。你来到星巴克也会有这种感觉。甚至你来到麦当劳,就知道它是快餐,它的氛围就是你吃完赶快走,接着忙你自己的事。 我发现无论哪个行业,无论做什么产品,优秀的品牌一定有很强的文化包裹感。这也是为什么我很喜欢线下。就像教堂一样,进去以后整个人的感受是立体的、全方位的,会让你有一种包裹感。所以我认为最好的品牌,一定是从产品到服务,再到空间都给人这种包裹感。 李翔:你是一个喜欢逛线下店的人吗? 王宁:是的,我喜欢逛街。我去很多城市,比较大的乐趣就是暴走,今天叫City Walk(城市漫步)。但我走得很快,我逛街并不只是为了买东西。有时逛得多了,就会注意到大多数人不会注意的东西。比如我会发现这个材质、这个门头的设计不错,那个灯挺好。这是因为我已经收集了很多信息,知道哪些是新的,哪些是旧的,哪些是好的,哪些适合我参考,哪些是对我有用的,谁家的广告牌不错,谁家袋子的包装设计好看,有无数个细节会被我注意到。 李翔:你这种逛街完全不是以消费者的视角来逛,而是以开店人的视角来逛。 王宁:或者说是从做品牌的视角,也会看这些人到底在干吗,年轻人最近喜欢什么东西。 李翔:你最近逛过你认为年轻人很喜欢的店吗? 王宁:我一直逛店,每周都会逛很多店。咱们聊过,我们一行人自驾4天去了河北和山东的11个城市。除了我们自己的店,也看了很多当地的商场,看到了很多我觉得还不错的店,虽然可能跟我们做的事情没关系,但是我觉得它们很聪明。比如说喜茶的很多经营方式就很聪明。喜茶开的店没有那么大,它想节省成本,又想给大家可以待着的空间,怎么办呢?我去山东,发现有些喜茶的店,就在店门口放点植物,然后摆上好几把户外折叠椅。你会发现它用了最省钱的办法,但是又让大家能有很特别的感受。因为这两年户外休闲很流行,所以我坐在店外面还会有一种特别的品牌感受。对喜茶来讲,其实是用了较少的钱,为顾客提供了更好的感受。我觉得这些都是值得去看、去学习的。 李翔:你在逛店的时候会看什么,跟你去自家门店类似吗?你现在还会巡店吗?巡店应该有先看什么、后看什么的流程吧? 王宁:我们现在的店很成熟了,可能就不会像之前,我总想把它“炸”了全部重来一遍。所以现在是大毛病没有了,都是些小毛病。小毛病都是具体细节,不管是服务方面的还是陈列方面的,我们运营部门的同事会挑出很多。 我喜欢感受氛围,你可以理解为这是一种精神嗅觉。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这种精神嗅觉。这是我比较关注的。所以我现在逛店很快,我甚至可能都不进到店里边,远远看一下就知道这个店可不可以、状态好不好。 李翔:你说你在2017年、2018年前后还会有想把店“炸掉”的冲动,为什么?是门店有硬伤吗? 王宁:也不是硬伤。从2015年、2016年开始,我们砍了很多品类,开始聚焦潮玩,这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比如我们到底开多大的店合适,以前我们可能开五六百平方米的店,而刚开始聚焦潮玩的时候,我记得我们在三里屯太古里开了一家50平方米的店,生意非常好,可能那家50平方米的店的销售额比之前五百平方米的店都高。所以那时候就做极致的坪效管理,摆放更紧凑的陈列柜,当然那时候SKU也少。后来随着IP数量和产品的增加,品类丰富了起来,门店肯定也需要调整。我觉得这是一个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过程,以前是从多品类聚焦到潮玩,做了潮玩以后开始有IP,当然要开始提供更多的IP衍生品,相当于品类又慢慢在以IP为核心向外扩张。既然这样,门店的空间也需要跟着调整。 我们曾经尝试过完全没有呼吸感的空间,可能就是50平方米大小。后来就尝试大一些、有一点呼吸感的空间。 李翔:什么是呼吸感? 王宁:所谓呼吸感,是指IP跟人可以有一些互动。比如这个柜子什么用都没有,就是摆些IP装饰,让大家可以拍照合影。比如整个店里边会有些空间,供大家坐下来休息。我会发现就像做实验一样,有些时候有呼吸感挺好,有些时候太有呼吸感,魂就散了。所以这也是要一点一点尝试。包括我们内部的一些思考,门店多大最合适,IP陈列怎样最合适……都是在不断尝试。也许今天我们认为这是个好方案,可能明天还需要改,因为我们自己也一直在变。 李翔:你到不同的城市,有没有哪些品牌的店是你一定会去逛的?比如很多逛店的人一定会去逛当地的苹果零售店。 王宁:没有哪个城市、哪个店我一定会去逛,但是我一般会逛商场。一圈下来,其实很多店都能看到,都会扫一眼。 |
||||
| 上一章:跟《鞋... | 下一章:做减法... | |||
|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