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做减法不是减亏钱的产品因为独特 作者:李翔 |
||||
|
李翔:我看之前相关报道提到,2016年,泡泡玛特的外采产品能占到超过80%的销售额,但现在可能只占百分之十几。这个转变的过程,应该是需要付出很多努力,并且也有一个学习过程吧? 王宁:我觉得大家没有必要把它想得这么教科书化,但这个过程肯定是艰难的,因为要选择砍掉一些东西。我见到的多数企业是不愿意做减法的,因为做减法是个很痛苦的过程。大一点的企业做减法就意味着要裁员,意味着某个部门可能就没了,那这个部门的人肯定不想被做减法。 而且,做减法并不是说减掉的都是那些亏钱的产品。对我们来讲,不可能说店里面80%的产品都是不挣钱的,然后把它们砍掉。你想想看,当年Sonny Angel占我们30%的销售额,那还有70%的销售额是其他品类贡献的。真正需要勇气的是把那些曾经还很赚钱的、扛着销量的品类砍掉。然后既然做了选择,就要坚定地执行。 当然这也是需要时间的,你不能立刻砍掉,毕竟还是个生意,也需要一个过程。 李翔:我的理解是,当时泡泡玛特还没有那么大,是不是这种痛苦会稍微轻一点?可能对大公司而言会更难、更痛。 王宁:我一直说我们的理念是尊重时间、尊重经营。我前两天跟刘冉,一个跟我工作很久的同事聊天,发现她的一个说法挺有意思。她认为泡泡玛特属于做决策快、做事慢的公司。比如,我们做乐园也好,做游戏也好,做电影也好,做决策是很快的。就像刚刚聊的砍品类、聚焦潮玩,这个决策我们也是很坚定、很快就做出来了。但我们做事慢,我们不属于那种马上很潦草地做完,或者没有想清楚怎么做就赶紧弄一个样品出来。这就是我们要避免的不尊重时间,一刀切地、急迫地执行。好,我今天决定做乐园,就要一口吃个胖子,搞个大乐园。我说我要做电影,然后不管怎样,立刻就得做出来。所谓做事慢就是,我们相信时间的力量,我们慢慢来、慢慢做,但是要做就要做好、做对。 李翔:会不会因为太慢,团队就会忘了这件事,忘了之前做的这个决定,也会考虑老板是不是在这个过程中改变了想法? 王宁:大事都不会被遗忘。虽然不能说我们吹过很多牛,但你确实能找出当年的报道:王宁讲5年以后泡泡玛特可能是国内一家像迪士尼的公司,会做迪士尼那样的IP周边产品。再比如更早的时候,我们就说我们在做潮玩。这些决策几年前我们都已经做了,我们早就布局了,就是想要做这些东西,但是我们会留足够长的时间,慢慢做。 李翔:就是目标其实一直很坚定,只不过过程可能稍微长了一点。 王宁:不会给大家太多的压力。比如电影部门和游戏部门也在大笔投资,但在每周的总监会上,他们有可能一两个月也不说一句话,我也不会催他们。他们不是必须给我讲一下最近的进展。 李翔:有些事情很难,确实不能每周都有进展。所以当时砍品类的过程也是比较慢的? 王宁:肯定需要一个过程。比如我们现在还有不到10%的外采,我们预计两年之内外采可能就没有了。也就是说,以后你见到的泡泡玛特门店里应该百分之百都是我们的东西,但是毕竟它还有几个亿的体量,所以需要慢慢来。 李翔:尊重时间,包括做决策快,但是做事慢,是不是跟你的性格有关系?你应该不是一个很急躁的人吧? 王宁:有可能,但我认为是因为我很早就过了那个阶段。早些年我们做的很多事情都是靠想法,我们认为自己很聪明,有一些天才的想法,然后就做成了一些事。比如我们聊过,大学时候拍纪录片或者开格子铺。你觉得自己比别人聪明,然后你有个想法,你就抢跑领先一步。现在我觉得,小成就没有问题,但是要做一个大企业,就会发现,想法已经不重要了,特别是现在这个社会信息已经可以快速传播,已经没有所谓的“信息不对称”了。可能早些年很多的商业成功都是靠信息不对称来实现的,但现在信息传播非常快速,解决掉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以后,其实大家比拼的就是对一件事情的投入,看谁专注、花时间去做事情。 你可能也发现了,改革开放刚开始的时候,那些企业家都是胆子大,只要你胆子大,可能做什么都很容易,但是现在很不一样。以前可能一个企业能招到一个大学生都很不容易,现在可能连送外卖的人都是大学生了,一群清华、北大的学生创业也不一定能行。做企业的难度比之前更大,相当于整个竞争的门槛和进入的壁垒都更高了。不是说只有老板一个人厉害就行,还需要有成体系的、非常牛的同事,做市场的、做营销的、做产品的、做技术的人才都得有。公司的每一项能力都要很优秀,在这么残酷的竞争下才能够有胜算。 当你明白这些的时候,你就会理解尊重时间和尊重经营的重要性,不是说什么都可以用钱购买,还是需要积累。当年我认为的那些不尊重时间的公司,就是相信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比如一年之内花多少钱把各个公司最牛的人都招过来,但是实际上人和人的熟悉是需要时间的,你要了解我是什么性格,我也要了解你是什么性格,才能知道咱俩怎么沟通,彼此怎么更好地取长补短,如何能够给对方建议,或者如何相互鼓励。哪怕我们这些最好的朋友,也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积累信任,也许要几年才能积累下来,何况是一个包括几千人、上万人的公司呢?你要筛选,这个人到底行不行,是不是可以跟你一起走下去,这些都是需要时间的。不管做任何业务,到最后,时间和经营也要回到人和人之间信任的积累,毕竟什么事都需要人来做。 李翔:“尊重时间,尊重经营”是什么时候提出来的? 王宁:很多年前,在2014年、2015年的时候。当时我们公司才100多人,走到现在几千人,基本上所有人都知道这句话,大家都对这句话有自己的思考。 李翔:对于“尊重时间”,会不会有人认为,这就是一句自我安慰的话?尤其是当你们的规模不是很大的时候,因为确实有注重速度的公司。 王宁:其实之所以提出这句话,是因为我们刚好在那个时候经历了最狂热的创业潮。大概从2010年开始,一直到2018年,是创业爆炸的阶段,而且多数创业者都是拿着PPT融资,业务本身有可能不怎么赚钱。大家都是看谁的估值高,看谁又融到了哪一轮。很多人,特别是互联网创业者,就是看有多少DAU[Daily Active User,日活跃用户,通常指一天之内使用某产品的独立用户数。],然后就可以融到多少钱。那个时候大家比拼的都是速度。那是疯狂砸钱的阶段。我觉得那个阶段给了创业者很多浮躁的东西。 |
||||
| 上一章:线下店... | 下一章:到恒隆开店 | |||
|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