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选投资项目的标准因为独特 作者:李翔 |
||||
|
李翔:我看到你后来也做了很多基金的出资人,包括上市之后,你们也开始投一些公司。以自己投资的视角再去看,你能理解当年那些投资机构的感受吗? 王宁:我做LP[有限合伙人(Limited Partner),一般理解为出资人,不参与公司管理。]有50%的原因是报恩。当年你的基金支持过我,你现在做新的基金,那我也应该支持你,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当然也是因为认同。基本上当年投过我们的基金,五六只吧,它们发新的基金,我们都会反过来再投它们。 李翔:它们也会主动来找你吧? 王宁:对。其实都一样,大家都是相互成就。 李翔:上市之后,无论是泡泡玛特,还是你,都开始做些投资,我指的不是投基金,而是投一些项目,你们选项目的标准是什么? 王宁:还是选择和我们相关,或者跟潮流相关的一些项目,有成功的,也有现在还需要观察的。跟大趋势也有关,我能够看到,现在创业其实比我们那时候难。 李翔:为什么更难?是环境变化,还是市场上已经有人在做大家做的事情了,而不是相对空白? 王宁:竞争会更激烈,市场也不好,最起码现在融资环境不好,融和投的钱都少。以前那种让你血脉偾张的新闻每天都有,谁融了多少钱、谁IPO了,充斥着每一天财经新闻的头条,现在这类新闻很少。以前有很多成功的故事,现在这种故事越来越少。 李翔:对,现在我们都讨论CPI(消费价格指数)涨了没有,PPI(生产价格指数)数据怎么样了,失业率数据是什么。 王宁:我很多年以前就有看国内财经新闻的习惯,我突然发现,我不知道市场有没有变化,所以我这两年点开国内财经新闻的频率非常低了。 李翔:为什么? 王宁:我总觉得新闻的含金量变得越来越低了。可能大家都不讲话了?也有可能是优秀的媒体人才正在流失。 李翔:我查了下你们投资的项目,其实你还很乐意投线下的,是吗?包括你投的球鞋店Solestage[三位中国年轻人于2012年创办的球鞋零售店铺,在洛杉矶、纽约、上海等城市设有线下门店。]、木木美术馆。按照投资逻辑来讲,线下的天花板确实很明显,增长速度也很慢,你为什么会选择这样的方向去投呢? 王宁:我觉得线下有一个很好的塑造品牌的能力。另外我们看的不是表面的线上、线下,也看人。比如Solestage,我们看中的是它对潮流的理解,那段时间年轻人很喜欢球鞋,我们也通过投资它去更深入地思考:大家为什么喜欢球鞋?喜欢什么样的球鞋?中国有没有可能诞生受欢迎的球鞋?球鞋到底是什么样的客单价?什么样的人群在买?他们会不会也买收藏类的玩具,买的话他们喜欢哪一类收藏类的玩具?我们要怎么样去跟这类潮流结合?这些都属于一个既投资又学习,并一起成长的过程。 李翔:Solestage和得物相比,我相信对基金而言,一定是更倾向于得物,而不是线下卖球鞋的门店,尤其是它的品类跟得物其实是重合的。 王宁:但是我们做过线下的人,会发现线下有线下的魅力。当年所有人认为买衣服在线上就可以全部覆盖,但为什么今天还有这么多人去线下买衣服呢?因为线下还是有它特别的点,比如线下的体验,线上就替代不了,最起码你看球鞋照片和你一双双试,看合不合脚、穿到脚上好不好看,还是有本质区别的。 李翔:试完之后人们大概率是在电商那儿下单吧? 王宁:这就是线下门店的挑战。其实你会发现有一个临界点,比如说图书,最开始线上电商都喜欢卖书,品类比较多,大家可以在网上打折买,那段时间把全球的书店都快打没了,后来发现过了一个临界点,书店又慢慢起来了。我现在也经常去线下买书,你明知道线上会便宜10块钱,但可能你不在乎那10块钱,因为你可以马上读到它,10块钱无所谓。所以会有一个临界点,可能是经济的发展,也可能是模式的变化,线下会再回来。 李翔:泡泡玛特的线下很特殊,因为它确实有独特的商品,这种商品不可能在网上通过很低的折扣价购买到。 王宁:之前有人说过:“弱者才谈竞争,强者只讲垄断。”这里的“垄断”不是监管反对的那种垄断,品牌也是一种垄断,IP也是一种垄断,因为“只有你有”。你需要思考怎么去塑造更强大的品牌力和产品力,我觉得这可能更重要一些。 |
||||
| 上一章:人比事... | 下一章:从新三... | |||
|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