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的每一天都要剪枝

因为独特  作者:李翔

李翔:你提到过很多次,泡泡玛特现在已经成为一个产品品牌,而不是一个渠道品牌。这是一个自然而然发生的过程,还是说你们在刻意朝这个方向努力?

王宁:当然是刻意努力。比如我们最近比较激进地暂停了外部采购,虽然外采商品的量已经比之前要少很多了,从最开始的100%降到了10%左右,但我们觉得10%也不能容忍,应该要在泡泡玛特的店铺里,只能买到泡泡玛特生产的东西。

李翔:随着销售的产品品类越来越多,之后会不会又向渠道品牌靠拢呢?

王宁:渠道品牌就好比我开了一家运动城,里边是各个品牌的运动服、运动鞋。产品品牌好比我自己就是耐克,哪怕开的是耐克旗舰店,一楼是鞋,二楼是衣服,三楼是运动装备,四楼是篮球,它也是一个产品品牌,不会因为品类的增加而改变。渠道品牌是卖别人的货,产品品牌是卖自己的货。

李翔:公司上市之后,从你的角度来看,你会觉得你们做得比较关键的决定是什么?

王宁:其实上市前我们的招股书就写得很清楚,就是两件事情:全球化和以IP为核心的集团化。坦白讲,到现在别人问我,我依旧认为我们就在做这两件事情,只不过会根据不同时间出现的机会,来看资源的投入节奏。

李翔:相当于最重要的决定在上市之前都已经做好了,是吧?

王宁:对。上市不会对一家公司有很大的改变,上市相当于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弹药。其实一家企业就像一棵树,上市给它提供了很多水和肥料,但并不是说一家企业做了一个决定,公司的发展就一劳永逸了,中间只管浇水和施肥,它自己长大就行。每年还是要去剪枝的,剪枝属于每一年,甚至每一天都需要做的动作。

因为独特
图3-10 2020年,泡泡玛特在港交所上市

李翔:如果你今天回头去看,会认为有些事情可能应该更快去做,或者更激进去做吗?比如全球化或者增加更多品类?

王宁:有些时候我们认为具体的执行动作可以更快一些。比如我们现在想,店铺里是不是可以有相对丰富的品类。其实这件事情我们已经做了,如果去城市乐园店逛,会发现品类已经很丰富了,完全可以把这些能力拿出来。公司内部这种管理的平衡、资源的倾斜和问题的解决,或者就像我说的剪枝、抓虫,是每一天都需要大家一起讨论的事。

李翔:我这么问是因为大家确实能观察到,2023年至少在二级市场上表现比较好的公司,很多都是因为全球化做得好,所以我想如果泡泡玛特更早、更激进地进行全球化布局,可能今天公司的状态也不一样。

王宁:我从另一个角度回答你的问题,我跟很多人分享我这次去越南的感受,会说它比我想象的好,但又没有那么好。比我想象的好是因为,它已经不是大家固有印象中落后的样子,这几年有它的历史机遇,一直在发展,能看得出来整个国家和城市的活力。但是也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好,新冠疫情期间,国内很多人天天羡慕越南,好像我们的制造业都往那儿转移,那边一片生机勃勃,越南马上要成为亚洲之光和未来的希望。去了以后我发现,越南当然是一个很有活力、蒸蒸日上的国家,但是回程的时候,从越南飞到深圳的过程中看到城市的变化,还是会感慨,我们这几十年也是不白干的,整个国家的综合实力仍然很强。

所以你会发现这里面有一个情绪问题,大家对它的评判很难站在一个完全客观的角度,就像股价对一家公司的评判也很难站在一个完全客观的角度一样。很多事情会加速情绪的变化,产生叠加效应。比如对未来经济状况的预期,大家认为消费会降级,人们会没钱,很多中产会消失,经济会遇到挑战,大家都会回到省吃俭用的状态。随之而来的,就是人们需要便宜货。这种情绪会叠加,会让投资者觉得如果你是做便宜货的、是做性价比的,就更愿意给你更好的估值。但是我自己觉得企业不是只看两三年,还是要看长期的核心价值。你得到的也会让你失去,性价比做得越好,也越会牺牲掉一些东西。

李翔:我听你们的年终复盘会,大家比较频繁地提到中台,所以你们其实是有中台的?

王宁:有。你还没听到中台部门的会,比如商品管理部门,IP开发能开一整天的会,分很多组,每个组负责不同的艺术家IP,讨论一年的产品规划。再比如我刚刚听完整个供应链的会议,也差不多一整天,有工艺组、成本组、物流组,以及工厂怎么管理,事情挺多的。

李翔:我还挺想听一下你对中台的看法。最早应该是阿里巴巴开始提“大中台、小前台”这个理念,再到后来这个理念也变得比较有争议,比如又开始提“拆中台”。

王宁:中台就是支持部门。我今天现场也拆了一个部门,我觉得这个做会员管理的中台部门,可能有点飘在外边了,它应该落地到具体执行层里。对于中台部门,有些可能我们是在加强,有些可能还要成立,有些可能会取消。

李翔:所以它其实也是动态调整的。比如对会员部门,你对他们提的那些意见,甚至建议拆掉这个部门,是你已经酝酿了一段时间,还是临场发挥的?

王宁:就是在现场一秒钟想到的。我平常不参加他们的会,他们基本上半年才做一次汇报,有时候可能到年底复盘的时候才发现有问题。听完以后我就觉得这个部门要拆掉。

李翔:你的风格就是会当场讲,不是再跟他们的上级,也就是中国区负责人去做私下沟通?

王宁:不会,太慢了。我也反思过这个问题,好像显得情商不太高,但是没办法,事太多了,信息量也太大了,再去转达,我不知道会转达成什么样子。

李翔:比如会员部门通过一对一电话召回了4万个老用户,但是你认为这件事情是伤害品牌的。你们内部会讨论吗?有没有一个原则清单,标明哪些事情是伤害品牌的,哪些事情是会加强品牌?还是说就是判例法?

王宁:坦白讲,如果今天我不参加这个会,我也不知道他们是给100万人打电话,召回4万人,才赚了600多万。部门觉得是成绩,但是听完以后对我来讲是负担。其实我真的管不了那么细,我也不是全能的,只能让核心高管在过程当中看到问题,然后有问题的枝叶就勤剪。

不同的部门遇到的问题不一样。先做到管理层目标一致、相对稳定,然后就是判例法,大家知道原来发生过的这种事被否了,时间久了,再做一些事情的时候是不是可以举一反三?当然,高管应该有举一反三的能力,没有的话,就不适合做高管。

我的风格比较直接一点,对就对,错就错。做得好,比如抖音部门,我会为你鼓掌,但错的就是错的,我会直接说出来。你今天听了我们不到十分之一的复盘会头都已经要“炸”了,我们还得快速做出一些决策,因为它涉及接下来一年的工作方向。而且这还只是单一部门,部门跟部门之间还会出现需要协调的复杂问题。而且,他们只是低头走路,还有很多抬头看路的事情:到底市场是什么样子的,竞争格局什么样,经济什么情况,都是很复杂的问题,所以我没有太多的时间照顾大家的情绪。

上一章:新IP的... 下一章:解决方...
网站所有作品均由网友搜集共同更新,仅供读者预览,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立即予以处理。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