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中西十年
“中国地”的中西

一百年,许多人,许多事  作者:杨苡

我是八岁上学的,进的是中西女校,我们都称中西。当时天津的教会女校有两所,中西是一所,还有一所叫“耀华”。那之前我在家里已经开始认字了——家里请了个老先生教。主要是教我哥,因家里不放他出去上学。我跟那儿是捣乱去的,就坐旁边,他们总是让我老实点。写毛笔字,我姐好好地练,描红,我不好好描,把一格一格的都画上小人了,母亲从那时起就一直说我读书不用功。

上中西是我母亲奋斗来的。原先家里不让上,关在家里念书。你想啊,我哥都不让上学,还用说我?后来哥哥让上学了,我姐和我还要再去争,重男轻女嘛。我娘生的两个女儿都没上过学:大女儿上过一阵,不想上,就不上了,小女儿根本就没进过学堂。我们是庶出,有她们比着,照理更没机会。可母亲认定了我们非念书不可,我们得给她争气,得有出息,有出息就得念书,而且要念就要一直念到头,上完小学上中学,上完中学上大学,我哥哥当然还得留学。她一辈子就这么想的,她自己只上过小学,没念过中学,特别看重念书,也不知道什么就算念到了头,起初以为念完大学就算“到头”了,后来知道往上还可以念,就让我姐燕京大学毕业了以后再考研究生。我是大学本科毕业,家里学历最低的了。

中西女校,全称“天津中西女子中学”,是美国的一个基督教教会——美以美会办的。美以美会是个比较开明的教会,宋庆龄就是从美以美会办的学校出来的。美以美会在中国办了不少学校,燕京大学、金陵大学,还有金女大(金陵女子大学),都是。中学就更多了,校名则只有男校、女校的区别,男校都叫“汇文”,女校就叫“中西”。我从上小学起就在中西,小学部是附属于中学的。

从家里到中西路挺远的,我们住在租界,中西在“中国地”——也不知怎么叫起来的,反正天津人把出了租界的地方叫“中国地”(日本租界叫“日本地”)。有一阵电视里放一部连续剧叫《中国地》,我和姐姐在电话里说起来都笑,因马上想起小时候学校在的那地方。中西一九〇五年就有了,原来在租界,后来地方不够用,就在南关下头建新校区。有租界的城市,像上海、天津,教会学校一般都在租界里,中西这样原来在租界又迁出去的,绝无仅有。

美国教会办的学校,怎么不在租界,在“中国地”呢?因为其他列强都有租界,美国人是没租界的,当然没租界可以在别国的租界里办学,上海的中西女校就在公共租界。问题是天津后来租界也没地了,教会就在“中国地”买地建学校。当然,“中国地”的地价比租界便宜得多。教会也做慈善,他们还在“中国地”办过一所“慈佑”学校,不收学费,上学的是周围穷人家的孩子。但中西不是慈善性质的。

刚上中西时,我们家还住在花园街。花园街在日租界,我和姐姐上学,都是坐黄包车去,到中西差不多要穿过整个日租界,至少要二十分钟。后来家搬得越来越远,先是法租界的兆丰路兆丰里,后是英租界伦敦路的昭明里,再到耀华里,路上的时间就更长。一路上过去,可以明显感到租界之间、租界和“中国地”的差别。不同的租界不一样:英租界、法租界治安很好,干净整洁,人也礼貌,到了日租界就有点紧张,日本人还会闹事,醉鬼常见,容易出事。母亲吩咐车夫,过日租界别东张西望,别大声说话,让我们也别坐在车上指指点点的。

“中国地”比日租界更脏乱,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陷脚,一路过去,破破烂烂的。也可以说中西就在贫民窟里。但是一进中西就不一样了。挨着中西还有一个妇幼医院,也是美以美会办的,外国人看病都在那里。中西和妇幼医院连成一片,和周围比起来反差太大了,都是洋派的建筑,环境很好,进到里面,就跟到外国似的,和周围反差非常大。

上一章:池太太 下一章:贵族学校
网站所有作品均由网友搜集共同更新,仅供读者预览,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立即予以处理。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