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如何从抑郁中走出来?
坚持“昼夜颠倒”

抑郁的力量  作者:泉谷闲示

在陷入抑郁状态后,早晨起床会逐渐变得困难,因此患者很容易出现迟到、缺勤等情况。

逐渐过上了傍晚起床、清晨睡觉的生活

在3个月前,S先生因患抑郁症而开始在家休假。因为妻子需要上班,所以在工作日的白天S先生都是独自在家。

起初,S先生计划早晨由妻子叫自己起床,然后和妻子一起吃早饭。为了不在白天睡觉,他还决定在饭后去小区附近散步,并在回家后完成扫地、洗碗等家务。

公司的产业医生和医院的主治医生都告诉S先生,在家疗养时要尽量过规律的生活。S先生也认为,如果生活节奏被打乱,他就无法在未来顺利复职,于是给自己制订了以上生活计划。

在前1个月,S先生尚能按照自己制订的计划生活。随后,他却逐渐无力坚持,早晨就算妻子叫他,他也难以起床。他在白天越来越困倦、疲惫,睡一整天的日子越来越多。此外,或许是因为白天睡得太多,S先生就算吃了医生开的安眠药,晚上也难以入睡。

于是,S先生向主治医生讲述了自己的情况,请主治医生开出更加强效的安眠药。可是,他吃了药之后,只是变得腿脚无力,头脑却依然清醒,无法顺利入睡。

S先生本来就对自己非常严格,因此当无法按照自己制订的计划过规律的疗养生活时,他觉得自己无用至极,自我厌恶的情绪越来越强烈,他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抑郁症可能治不好了。

昼夜颠倒的症状蕴含着什么信息?

在进行疗养时,像S先生一样日夜颠倒的患者并不罕见,甚至可以说没有出现这种症状的患者反而少见。

专家认为,提醒抑郁症患者在疗养时过规律的生活是很重要的,我以前也非常认同这个观点。可是,随着临床经验的增加,我逐渐意识到抑郁症患者或许没有必要坚持过规律的生活,他们出现的昼夜颠倒的症状可能蕴含着某些信息。

在西方医学的逻辑中,疾病的症状通常被当成应该消灭的“坏人”。按照这种思路对患者进行治疗,医生只会一味地增加药物的剂量,反而可能无法顺利地实现目标。于是,我开始思考传统的治疗方法是不是漏掉了什么。

尝试接受昼夜颠倒的生活

如果想消除抑郁症患者昼夜颠倒的症状,让像S先生这样的患者在失眠的晚上入睡,必然要增加安眠药的剂量。

然而,实际情况是就算略微增加安眠药的剂量,也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在服药后,患者有时能顺利入睡,有时则会一夜无眠,直到清晨才逐渐入睡。如果想让患者每天晚上都能顺利入睡,医生只能开出大量的强效安眠药。

那么,抑郁症患者能否尝试接受昼夜颠倒的生活呢?实际上,患者在白天不需要服用安眠药就能自然而然地产生睡意,就算需要服药,也只需要服用最小剂量的安眠药。当然,像S先生这样与家属同居的患者需要家属的协助,尝试在不产生负罪感的情况下,过昼夜颠倒的生活。

我发现抑郁症患者在经历一段昼夜颠倒的生活后,会自然而然地恢复正常的生活。不仅如此,他们的抑郁过度、热情减退、陷入悲观等抑郁症的症状也会非常顺利地发生好转。

昼夜颠倒的症状具有重要的意义

由此可知,昼夜颠倒绝非无法解释、随机出现的症状。在和各式各样的抑郁症患者交流的过程中,我逐渐发现昼夜颠倒的症状其实具有重要的意义。

白天是整个社会的活跃时期,人们都要出门上学、上班,进行有意义的活动。在这个时期,抑郁症患者只能独自在家疗养,无所事事。他们本来就因为患有抑郁症而产生了无力感和自我否定的倾向,因此在早晨起床后很容易觉得自己被社会抛弃了,觉得自己是没有价值的。

在晚上,人们的社会活动基本结束,因此抑郁症患者很容易度过夜晚。其间,他们的精神反而不会过于萎靡。

这样看来,抑郁症患者会不会是试图通过在白天睡觉来逃避社会对自己的刺激呢?对他们来说,这样是不是更加容易进行内心的疗养呢?也就是说,昼夜颠倒或许相当于外伤结痂,是为了保护脆弱的“伤口”免受“外部刺激”和“感染”的侵害。

规律地生活就是正确的吗?

在健康的时候,人们是适应社会的,很难注意到自己的状态会随着季节、天气等发生改变。机械地迫使人体节律变得“规律”,在多大程度上违反了生物的自然规律?或许人们有必要认真思考这个问题。

我们必须摆脱现代社会主流的价值观,暂时停下脚步、改变视角,想一想抑郁症及其症状对我们来说具有什么样的重要意义。

上一章:心灵小... 下一章:坚持“虎...
网站所有作品均由网友搜集共同更新,仅供读者预览,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立即予以处理。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