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中学讲课

在自己的树下  作者:大江健三郎

1

为了给大家讲这次课,我做了一些准备。首先我请读过我的《孩子为什么要上学》的人写一篇感想。这篇文章是我今年第一次到柏林自由大学工作时,给日本孩子们(有些孩子的父母,一方是德国人)讲过的内容。这篇文章要刊登在德国报纸上,为了易于翻译,我把日语原文改写了一遍。

我这样介绍来龙去脉是想说明,在国外想让外国人理解自己的想法很难,却很有意思。如果我会说德语,我就可以把自己想说的话用德语直接讲给德国人听。可我不会德语,所以在柏林自由大学讲学时用的是英语。

把自己的想法转换成外语讲出来,或者事先翻译成书面文章,使我从中获得了某种新的体验。我感觉用外语思考表达时,比起用日语来,对自己的观察更客观一些。而且,遇到用外语怎么也表达不了、只能用日语才能表达的内容时,我才恍然意识到,原来自己讲的是只有在日本人之间才能沟通的东西啊。

我发自内心地建议现在还在学校学习的同学们,你们要学好一门外语,达到能实际运用的程度。

2

我复印了这篇文章发给大家,并请大家写了感想。我是个作家,每天的生活就是写文章或修改文章。这是我作为作家的“人生习惯”。

说到习惯,有好的习惯,也有不好的习惯。比如吸烟就是不好的习惯。医务工作者通过调查研究,得出吸烟是肺癌的致病原因之一的结论。因此,大家长大后最好不要学吸烟。如果你的父亲吸烟,可能的话,也要劝他改掉这种坏习惯。

当然也有好的习惯,比如认真刷牙的习惯。我的童年正处战争时期,你们听了大概会吃惊,就连牙刷和牙粉都很难弄到,像现在这样的牙膏,我更是见都没见过。老师教我们用手指蘸上盐来清洁牙齿。我母亲虽说对孩子的读书学习很重视,可刷不刷牙就管得不那么严了。其结果,我没有养成认真刷牙的好习惯,多年来我一想起来就后悔不已。

写文章时,特别要注意反复进行修改这个环节,这也是好习惯。我写完小说后,会反复地修改。如果没有这个好习惯,今天我早就不会作为一个作家而存在了。

那么,修改文章究竟有什么效果呢?

首先对于读者来说,会使文章更易于理解;其次对自己来说,会使文章的质量有所提高。这两者是相互关联的。大家今后可以实际做做看。

正如体育运动可以锻炼身体一样,修改自己的文章也可以训练我们的精神。希望能把我这个重要经验传授给你们。

3

我还想给大家讲一个问题,就是关于小孩子该怎样使自己的知识得到增长和拓展,以及成人以后,该怎样使自己的所学与所从事的工作联结起来。今天你们的爸爸妈妈也来了,我想把自己的学习过程也讲给家长们听一下。

我是作家,不是专门搞教育的。尽管大学时代,我在大教室听过教育概论和教育心理学两个讲座,还参加过教育实习。但我没有当过初中、高中老师。我虽然在墨西哥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以及普林斯顿大学和柏林自由大学讲过学,但对象是选修日本文学的大学生,和一般的教育是两码事。

所以说,我并不是从教育人的角度,而是从受教育的角度,给大家讲一下我自己是怎样学习的。你们事先读过我的文章,里面写了一些我小时候的学校的情况。由于刚刚战败,在我们森林环绕的四国,从小学高年级到新制中学——也就是大家现在这个年龄段的老师中,几乎没有在师范学校或大学学习过教育的。年纪大的老师虽然毕业于师范学校,但一直是生活在村子里的。他们在战后“若无其事地”对我们进行的教育,与在战争中完全相反。学生们,特别是我,对那些老师不怎么信任,当然这也不太好。

于是,我自以为是地做了一个决定——这确实不太好——自己学习。我想到的学习方法是,不论是教科书还是一般书籍,在里面发现了有意义的句子,或是我认为正确的句子,就把它抄在笔记本上并背下来。

我还把书里出现的外来语、人名记下来,到其他书中去查阅。后来,我升入了高中和大学,就更无拘无束地积极地这样去学习了。用这种方法看书,能够不断地发现自己想要读的书,并将它们串联起来。这就是我的学习方法,直到今天我还在使用。

4

上面说,直到今天我还在使用这个方法,我可以举一个最近的例子来证实,那是二〇〇〇年夏天的事情。决定讲这次课的时候,我想就教育问题,讲一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的内容,于是,我重新读了几本近几年读过的有关教育的书。

其中一本书我希望大家上大学后能想起来,读一读,所以将作者与书名告诉你们,那就是加拿大学者诺斯洛普·弗莱的著作,书名是《伟大的代码》。但是,对于他有关语言在人类文化中的作用不在这里做过多的介绍。

这本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在此我引用一下我翻译的译文。

所谓老师,其本来的定义是——至少从柏拉图[柏拉图(前427—前347),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的老师。在雅典创办了学园(阿卡德米)。他建立了以理念论为核心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著有《理想国》《法律篇》《巴门尼德篇》《会饮篇》《智者篇》《斐多篇》等。]的《枚农》[《柏拉图对话集》中的一篇。又译《美诺篇》。以对话形式记录了枚农与苏格拉底关于真理是否存在的讨论。]以来,并不是指能够给没有知识的人们灌输知识的人,而是能做到下面这些事的人。他要在学生心里再次制造出②问题①来,为做到这一点,他的战略③中最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认识到,尽管还不能用语言明确地表述出来,但实际上自己是知道的④。这包括要去除那些妨碍学生真正搞懂自己已知的东西,抑制⑤学生心智的种种阻力。这也就是为什么老师要经常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来回答的道理。

这段引述很不好懂吧?大家现在理解不了没有关系,我现在只是以它为具体的例子,来说明应该怎样自己学习,并希望大家能掌握学习的战略,即引文中标着③的地方——我在这段引述中的重要词句上都标了序数。

“战略”这个词的英语是strategy。大家玩攻防游戏的时候,要先确定主攻方向,即行动方针吧。以足球比赛为例,特鲁希埃[特鲁希埃,法国人。1999年起执教于日本国家足球队。在2002年,带领日本国家足球队打入了世界杯。]教练在比赛获胜后说:“我们是前半场打防守,后半场打反攻。”这说的即是制定的战略(strategy)。“在后半场将要射门的时候,中村多次传球给队友高原。”这是说具体的作战方法,即战术(tactics)。当你们想向父母提出一个特别希望他们答应的要求时,你们虽然并没有明确把它说出来,但内心里总是会有相当于上面引文中④的战略和战术,才这样做的吧?

而且,你们有时会觉得把某件事清楚地告诉父母不太好吧?于是,就把这件事憋在心里头,这叫作心理压抑。用英语说,就是repression,即引文中的⑤。

上面引文中标注了①的“问题”,其语源是英文的subject。一般你们的老师都把它译成主题吧?但我想要强调的是“现在思考的这一问题”,所以,翻译成了普通的“问题”这个词。

标注②的“再次制造出”这个词,即英语的re-create。re的后边有“-”,表明这是个复合词。其发音就像我刚才读的,是['ri:kriieit]。我的发音不太好,可能大家听不出区别来。如果没有“-”,那就和recreate拼写相同,发音就成了['rekrieit]。日语中的“レクリエイション”即是来源于这个动词。

我讲得这么细,是因为我小时候特别喜欢查字典。我总是将每一篇英文的意思一点不落地记在心里,直到自己能用日语说出来为止。所以在其他场合,我自己往往能判断出“啊,这和那篇文章里说的是一回事”。如果能像那些归国子女一样,准确无误地理解英语当然最好不过了。而我却是这样学习外语的,我成长的环境使我只能这么做。所以说,读英语书要花很多的时间,当然,认真读日语书也需要花时间,但毫无疑问这是非常有益处的。

有一位叫柳田国男[柳田国男(1875—1962),著名日本民俗学家,被尊称为日本民俗学之父。]的学者将学习分为三类:完全模仿老师教的内容,叫作“学”;能够将学到的东西运用自如,叫作“会”,如我们常说“会骑自行车”;不用人教也能自己进行判断,叫作“悟”。他决心要从“学”努力做到“会”,可能的话,还要进入“悟”的境界。

说到re-create这个词的意思,并不是第一次做什么,而是类似于从头开始做,即重新做一次,所以我将它翻译成“再次制造出来”了。

当优秀的音乐演奏家,在我们面前,像再度进行创作一样来和我们共同演奏某一作品(即便是肖邦的名曲)时,我认为这演奏就是re-create。

上一章:新加坡... 下一章:我的学...
网站所有作品均由网友搜集共同更新,仅供读者预览,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立即予以处理。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