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7中国历史极简本 作者:陈舜臣 |
||||
信陵君拿到虎符之后,再次来到夷门拜访侯爷,告诉他计划成功了。 然而,拿到虎符仅仅是获得了调兵的名分而已,并不意味着所有问题都已解决。在前线带兵的统帅,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做出有利于国家的判断,甚至违抗君命,擅自采取行动。 “如果晋鄙将军肯听,那自然最好不过。但如果他不肯听的话,只能将他当场击毙。为防万一,请带上我的好友屠夫朱亥。他力大过人,是举世无双的力士。”侯爷话音未落,就听见信陵君发出了呜咽的啜泣声。 “公子为何哭泣?莫非是怕死吗?”侯爷问道。 信陵君一边擦泪,一边回答道:“您觉得我会贪生怕死吗?晋鄙是一位刚正不阿的老将军,即便看见虎符相合,恐怕也会拒绝发兵。一想到不得不杀掉他,我就感到悲伤不已。” 侯爷见信陵君如此惜才,不禁眼中噙泪,说道:“这确实令人悲伤。但我不会让您独自一人承受这份悲伤的。晋鄙将军在去往冥府的途中,一定会有相匹配的人物与他结伴同行,还请公子放心。” 这话在当时看来,似乎有些莫名其妙。 前文提到,朱亥曾多次拒绝信陵君的邀请。但这次,朱亥却深深地鞠了一躬,说道:“我只不过是一介屠夫,居于市井之中。承蒙公子赏识,多次来访。此前我之所以从不答谢,是因为我觉得那些烦琐的礼节没什么用。其实,我心里一直期待着,能在公子危难之时舍命相助。现在,这个机会总算来了。” 抵达邺城后,信陵君带着朱亥直奔军营。他拿出虎符,与晋鄙的那一半完全吻合,便宣布说:“魏王下旨更换援军统帅。从现在起,由我指挥全军。” 果然,晋鄙将军不肯从命。他举起手,声色俱厉地摇头说道:“我拥兵十万,驻扎于国境线上,这是国家托付于我的重任。现在,你不过驾着一辆马车过来,就说要取代我的职务。这怎么可能呢?” 既然遭到拒绝,就只能当机立断了。 无须任何暗示,作为随从立于一旁的朱亥取出藏于袖中的四十斤铁锤,突然抡起,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砸向晋鄙——信陵君没有使眼色,也是怕被老练的晋鄙察觉出来。不出意外,晋鄙顿时脑袋开花,一声没哼就倒在信陵君脚边。一向惜才的信陵君,此时却没有哭泣,因为他早已为这位不幸的晋鄙将军流泪哀悼过了。 战国时期的“斤”,大约相当于现在的二百五十克[战国时期度量衡还未统一。各国的计量单位都不尽相同。根据吴承洛的《中国度量衡史》(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所载,当时,楚、赵一斤相当于二百五十克,魏一镒为十釿,相当于三百一十五克,秦一斤相当于二百五十三克。书中并未明说计量单位采用哪一国家标准。]。这么算来,所谓的“四十斤铁锤”也不过只有十公斤左右而已。但若要将铁锤藏于袖中而不被人发现,这个重量大概算是极限了吧。 朱亥身为屠夫,一击毙命的技术自然不在话下。然而,比起技术来,胆量更为重要:暗藏凶器进入拥兵十万的将军营中,需要非凡的勇气。若非抱定必死之决心,是无法做到镇定自若的。而且,此时不容许出丝毫差错,以免白白送命,这任务比死更难。 在过去三年中,侯爷一边和朱亥下棋,一边观察他。最终断定:朱亥能在这种关键时刻派上用场。而朱亥果然也没有辜负侯爷的期待,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晋鄙将军既死,唯一的阻碍也没有了。信陵君手举虎符,下令说:“父子都在军队里的,父亲回去;两兄弟都在军队里的,哥哥回去;身为独生子的,回国赡养双亲。”十万将士中,符合回国条件的有两万人。 信陵君率领剩余的八万将士奔赴赵都邯郸,击退了由王龁率领的秦国大军。 当时,“战国四公子”之一的楚国春申君也率兵参战,援助赵国。 关于这次战役,《史记?秦本纪》中仅有不足十字的记载: 龁攻邯郸,不拔,去。 然而,在这寥寥数字的背后,却有这样一段为人称颂的侠士传奇。 邯郸解围后,平原君背着箭筒在前面为信陵君带路。在赵国的宫廷里,赵王连连向信陵君拜谢。这些自然不在话下。 而信陵君先让如姬盗取虎符,后又假传魏王之令进兵,当然也无法再回魏国了。他让八万将士返乡,自己则独自留在了赵国。从前的门客见状,陆续来到赵国投奔他。 其中,就在邯郸解围后不久,第一位来自魏国的门客见到他时,说道:“我有个悲痛的消息要告诉您。” “夷门的侯爷去世了,是吗?”信陵君问道。 “是的……”那门客一脸诧异,猜不透信陵君是怎么知道的。 “他是什么时候、怎么走的呢?” “十二月一日那天,刎颈自尽。” “噢,正是我抵达邺城的当天啊!”信陵君长叹一口气。 身旁的朱亥听后号啕大哭,说出了实情:“侯爷说过,他会数着日程,等公子到达晋鄙军营那天,就向北自刎。” 这时,信陵君回想起侯爷曾说:“晋鄙将军在去往冥府的途中,一定会有相匹配的人物与他结伴同行。”顿时恍然大悟。 |
||||
上一章:6 | 下一章:8 |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