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中国历史极简本 作者:陈舜臣 |
||||
班固喜欢家中凝固不动的氛围,他向来讨厌那些喧嚣、浮华的东西。在其名篇《两都赋》中,即可窥见这种审美倾向。赋,是一种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文学体裁。所谓“两都”,是指西汉都城长安和东汉都城洛阳。这篇赋对两座都城进行了比较,并提出作者的观点:洛阳优于长安。 虽然已是东汉时期,长安仍然充满了西汉时作为都城的那种极其乐观、开朗的风气(汉武帝就是典型),是一个热闹繁华的国际大都市:街市上,来自异国的人牵着骆驼行走,侠客们招摇过市;所到之处,都能听到管弦之乐、歌女之声;此外,长安还是以赌博闻名的娱乐之城。而洛阳则相对低调、安静,不像长安那么繁华,人们在这里安逸地生活。因此,班固十分喜爱洛阳这座城市。 与兄长不同,班超觉得洛阳实在太无趣了,就如同家里的风气一样。他一直期待着更加富有激情的生活。 母亲去世时,班超已经四十岁了。 等待的时间越长,蓄势待发的力量就越强烈。班超的激情犹如火山一般爆发了。在漫长的等待之后,他终于可以践行自己的壮士之志——投笔从戎了。 他要把岩浆当作颜料,在沙漠上涂抹出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 年过四十才弃文从武,这一点不同寻常。如果是在动乱年代,倒可以另当别论;只是东汉王朝在光武开国后,经明、章二帝的发展,社会平稳安定,人心思安,班超的行为可谓是有悖于常理。何况,如果是一个只懂舞刀弄枪的武夫也就罢了,可班超是当世第一等的文学家。所以,这样的举动在外人来看显然很不明智。 最能理解班超的,就是妹妹班昭。她微笑着表示祝福:“哥哥,祝贺你,终于等到了这一天。” 而哥哥班固就难以理解,他甚至破口大骂道:“你这个笨蛋!” 班固认为,写文章才是世上最崇高的事业。因此,对于班超突然从军之事,他实在无法接受。他苦口婆心地劝说,甚至一反常态地大声训斥,想让班超打消从军的念头。然而,班超根本就不听哥哥的话。 于是,班固只得求助于妹妹班昭:“我想请求陛下阻止班超从军。需要你从中帮忙……”班昭的丈夫曹寿英年早逝后,她便奉召入宫,担任皇族女眷以及女官们的教师,故而时常侍奉在皇后左右。班固正是想利用这一层关系,让妹妹通过皇后向皇帝进言,来阻止弟弟的行动。 “这事我可办不到。”班昭断然拒绝。 “哦……”班固非常失望,“唉,确实应该公私分明才对……”他以为妹妹是因为不想把公事和私事混为一谈才拒绝帮忙的;其实,班昭这句“我可办不到”意思是说:我不能对二哥做出如此残忍的事情。 就这样,班超离开了沉闷的家庭。 而后,他又离开了同样沉闷的洛阳城。 接下来,他要去《两都赋》中作为陪衬的都城长安吗? 不!他要去的地方,比长安更遥远,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更加繁华和粗犷。 那就是西域。 班超早已暗中研究西域多年。 长期以来,班超一直向往着金戈铁马的生活。当时,国内一派太平景象,周边的地区却连年征战不休。对他来说,那朔风凛凛的塞外西域,不正是最好的去处吗? 西汉时期,西域各国曾经臣服于汉王朝的统治;然而,自从王莽篡权之后,中央朝廷的威信就每况愈下了。 王莽有圣人情结,认为“中华”和“夷狄”有明确的高下之分。而且,他还是一个无可救药的形式主义者:西汉时,朝廷本来承认西域各国的统治者为“王”;而王莽却认为不应该给“夷狄”这样的地位,便贸然将这些属国统治者由“王”降格为“侯”。 这绝对是一出昏着儿。 在西域各国的后方,有一股强大的势力——匈奴。人们常说“西域三十六国”,所谓“国”,其实大都是一些散布在沙漠之中的绿洲城市,力量十分弱小,必须依靠大国保护才能生存下去。这些国家被夹在两大势力之间——东边是汉王朝,西北边是匈奴,自然会左右逢源,以求生存和发展。王莽不顾反对,将西域各国的君主降格为诸侯,这些国家的君主勃然大怒,纷纷转而投靠了匈奴。 王莽政权覆灭后,东汉王朝建立。光武帝为稳定国内局势,忙于处理内政,无暇顾及西域。匈奴趁机将军队推进到敦煌附近——自汉武帝时期以来,敦煌一直是汉朝的边郡。所以,即使是对外采取消极政策的光武帝也坐不住了。随着国内局势的逐渐稳定,要求在外交上积极应对的呼声不断高涨。 抗击匈奴! 光武帝[原文如此。历史上应为汉明帝,下同。]起用窦固为统帅。 说是“起用”,其实不太准确。窦固虽然是光武帝的女婿,但因亲戚犯罪而受到牵连,被罢免了官职。光武帝此次任命,是希望窦固能够将功赎罪。 班超作为麾下部将也加入了窦固的远征军,官位只是“假司马”。 统帅之下设“部校尉”,相当于军团长;其下设“军司马”,相当于团长;而“假司马”即为“军司马”之副职,顶多也就相当于少校军衔吧。 |
||||
上一章:1 | 下一章:3 |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