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中国历史极简本  作者:陈舜臣

天宝九载(750年),石国[石国:西域古国,昭武九国之一,位于现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的塔什干市。]叛变。高仙芝主动请缨,奉命征讨。

他再次率领大军穿越沙漠,来到锡尔河上游地区,剑指石国。

关于此次战役,高仙芝时常遭人诟病。

名义上,出兵理由是因为石国叛变。但所谓叛变,只是“未尽属国之礼”这种抽象的说法。而且,高仙芝还欺骗石国国王道:“若谢罪则可赦免。”石国国王轻信了他的话,选择投降,与他一同到长安谢罪,却在随后被斩首了。消息传回国内,举国震怒,自是不在话下。

不仅如此,高仙芝还从石国缴获了大量的财物。其中包括:大块的瑟瑟[瑟瑟:一种绿色的宝石。]宝石十余石(一说十余斛),足足需要五六匹骆驼驮运的黄金,以及骏马、宝石等大量西域特产。史书中对此的评价是:“仙芝为人贪。”

有意思的是,就在同一史籍的几乎同一地方,又记载着自相矛盾的内容:《旧唐书》中写着高仙芝“家财钜万,颇能散施”;《新唐书》更为具体,说他对于财物是“不甚爱惜,人有求辄与,不问几何”。

一个人在史料中的形象既贪婪又慷慨,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其实也不难理解。或许可以解释为:他是为了收买人心才大肆敛财的。

在父亲的教导下,高仙芝知道金钱具有无穷的力量。所以,为了收买部下的人心、为了讨好上司,他很可能会毫不吝惜地用金钱打点关系。既然需要钱的地方那么多,自己的收入也不足以填补窟窿,那就必须从别处搜刮。出兵攻打石国,也许正是出于敛财之目的吧。

且说石国王子惨遭杀父、夺宝的横祸之后,心怀刻骨的仇恨,前往西域各国游说,痛陈高仙芝的暴行,鼓动各国起来造反。只是,西域各国力量弱小,无非一些沙漠间的绿洲城市或部落而已,即使联合起来,也不是唐朝的对手。于是,他们就向强大的阿拉伯国家阿拔斯王朝请求援助。

《旧唐书》里将阿拔斯王朝称作“黑衣大食”。而被阿拔斯王朝灭掉的倭马亚王朝,则被称为“白衣大食”,此外还有“绿衣大食”。所谓“大食”,据传起源于萨珊王朝时伊朗人对阿拉伯某一部族的称谓。也有另一种说法,认为“大食”来源于波斯语中“Tazi”的音译,泛指整个阿拉伯民族。中国古代史籍中,按其民族服装颜色,将其划分为黑衣、白衣和绿衣三种。

且说当时阿拔斯王朝刚成立不久,正处于朝气蓬勃的时期。统帅艾布?穆斯林派出了部将援助石国。

另一边,高仙芝也率领三万将士深入大食,来到怛逻斯河畔的怛逻斯城。这次远征军中,除了汉族将士之外,还有其他民族、国家的军队,比如:来自突厥,后来叛变成为阿拔斯王朝内应的葛逻禄族军队。

怛逻斯战役以高仙芝率领的唐军大败而告终。

高仙芝本打算重整旗鼓,再打一仗,因为他觉得此役定能扭转战局。但部下表示反对,提议撤兵的正是从前那位陌刀将李嗣业。

据阿拉伯史书(伊本?阿西尔编撰的《历史大全》)记载,唐朝军队约有五万士兵被杀,两万士兵被俘虏。然而,据考证,高仙芝率领的军队总共只有三万人,所以阿拉伯方面的记载有虚报的嫌疑,足足多记了一倍以上。[关于怛罗斯战役,中国方面对唐朝的参战人数,大致有两个不同的记载:一为六至七万(唐人杜佑的《通典》),一为二至三万(《新唐书》《旧唐书》《资治通鉴》等)。阿拉伯方面也有两种记载,一是唐军十万,但并未达成共识,另一为十万以下。外国史学界多支持唐朝二至三万的说法。]

中国方面的史料,对这场败仗大都一笔带过,寥寥数行,远不及之前攻打吐蕃及小勃律国生动——报喜不报忧,这原本也是人之常情。何况怛逻斯之战远在域外,未涉及本国一寸领土,对大唐影响也极其微弱。此外,就在怛逻斯战役的第二年(752年),西域诸国便纷纷派遣使节前往长安进贡;甚至连“黑衣大食”也向唐朝派遣了使节,建立并保持着互相邦交的关系。或许就是因为这些原因,这场战役才被中国忽略的吧!

至于高仙芝,他也并没因为此次败仗而受到责罚。回到长安后,他成为右金吾大将军,并被封为密云郡公。

上一章:6 下一章:8
网站所有作品均由网友搜集共同更新,仅供读者预览,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立即予以处理。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