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中国历史极简本  作者:陈舜臣

怛逻斯之战的胜负似乎并不影响大局。

这里所谓的“大局”,是从当时的政治、外交方面来看。然而在文化方面,却产生了不可估量的重大影响。

前文提到过,探险家斯坦因曾为坦驹岭上没有高仙芝的纪念碑而深感遗憾。他大概认为,应该建造纪念碑来颂扬这位踏破艰辛征途、激发全军士气的高仙芝将军的功绩。然而我却认为,倘若真的要为高仙芝建造纪念碑的话,或许建在怛逻斯战场遗址上会更加合适——虽然在这里,他抛弃部下,仓皇而逃。

据说,在这些部下里头,有几名制纸工人。唐军战败后,他们作为俘虏被带到撒马尔罕、巴格达等地,把造纸术传到了阿拉伯地区。在那之前,西方没有纸张,只能在羊皮等昂贵的材料上写字,文化传播难度很大。造纸术传过来后,进一步促进了撒拉逊[撒拉逊:这里是指中古时代所有的阿拉伯人。]文化的发展。

正如俗话所说:“曙光从东方升起。”文明从阿拉伯传入了欧洲。在这文化传播的过程中,纸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那么,作为怛逻斯之役的副产品,我们把高仙芝的纪念碑立在这一片战败之地上不也挺合适的吗?

天宝十四载(755年),高仙芝被封为密云郡公。同一年,安禄山起兵反叛。

当时,唐玄宗疏于国政,专宠杨贵妃。听说安禄山造反之后,他便任命荣王李琬为元帅,高仙芝为副帅,率军东征。荣王李琬是皇族,给予他主帅之位更多是出于名誉上的考虑,所以这支军队实际上的统帅就是高仙芝。

此次东征据说有十一万人的兵力,但大多是临时招募而来、没受过专门军事训练的市井之徒,无异于乌合之众。而前线的指挥官则是那位相貌丑陋的封常清。怛逻斯一役后,封常清成为安西节度使[怛逻斯之战后,高仙芝被解除安西节度使之职,而由王正见担任。第二年王正见就去世了,封常清接任节度使之职。]。他进京谒见时,正赶上安禄山造反,因为久经沙场经验丰富而受到器重,被授予范阳节度使一职,出兵讨伐安禄山。

封常清率兵来到洛阳,打算阻击安禄山的叛军。无奈他麾下的将士大多是从未受过训练的洛阳城中的子弟兵,与从前那些驰骋西域的精锐之师相差甚远,一碰上安禄山的虎狼之师,顿时溃不成军,一路向西败退。

高仙芝来到陕州后,听取封常清报告的溃败情形,才意识到和叛军在平地交战是不利的。于是决定向西撤退,据潼关之险进行防守。撤离陕州前,高仙芝下令打开官库,将其中储藏的钱财、粮食、绸布等细软赏给部下,剩下的全部烧掉。坚壁清野的目的,是防止安禄山的叛军得到这些财物。

然而,这一举措却激怒了身在长安的唐玄宗——守军从陕州退往潼关,不就意味着可恨的安禄山又向长安逼近一步了吗?!

唐玄宗打算罢免高仙芝和封常清,派名将哥舒翰顶替他们。

这世上,总是不乏媚上之人。

这次,随东征军出行的皇帝直属的监军,恰巧又是从前翻越帕米尔高原、征讨小勃律国时的那位中使——边令诚。在与朝廷的频繁联系中,他觉察出了唐玄宗的意向。为了迎合皇帝,他上疏弹劾道:“封常清和高仙芝擅自撤退,侵吞军粮,并打开国家储备多年的官库,占为己有。”

唐玄宗批示:“将这两人问斩!”

临刑之前,高仙芝大声叫嚷道:“退兵是我的过错,虽死不辞!但若说我侵吞军粮、将官库占为己有,我却不能接受!天地明鉴,我无愧于心!各位弟兄们,这难道不是污蔑吗?!”

全军将士纷纷齐声叫道:“冤枉!冤枉!”

听着这喧闹的叫声,边令诚闭上了眼睛。

他脑海里浮现出当年高仙芝让他留守连云堡时的笑容——他到现在都不知道,那到底是善意的微笑,还是轻蔑的嘲笑。

片刻之后,边令诚睁开眼睛,看着高仙芝。高仙芝也看着他。

高仙芝笑着说道:“你这个没脸见祖宗的畜生!”此时他的脸上,显然流露出了轻蔑的笑容。

皇帝直属的监军之职,一般由宦官担任,即被阉割过、无法繁衍后代、祭拜祖先的人。边令诚就是这样一个没脸见祖宗的宦官。

高仙芝脸上的笑容消失了。他生平第一次用这种歧视用语来骂人。

边令诚又闭上了眼睛,喝令道:“斩!”

上一章:7 下一章:落日孤云
网站所有作品均由网友搜集共同更新,仅供读者预览,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立即予以处理。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