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5中国历史极简本 作者:陈舜臣 |
||||
蒙古大汗窝阔台派使者从郑州前往汴京劝降。金国皇帝为了拯救汴京数百万百姓的性命,决定与蒙古议和。作为条件,金国同意派出皇室宗亲、文人官员、衍圣公等二十七家名门望族去蒙古当人质,并提供刺绣女工、驯鹰者等技术人员。 然而,攻城统帅速不台却没有停止备战。他认为:自己接到的任务是准备攻城,并没收到停止备战的命令。 蒙古铁骑把金军在城外各处设置的铁棱角、鹿角木等障碍物全部拔除,并在要冲之处搭起弩炮,逼迫俘虏填平护城河。汴京城里的百姓们将这一切都看在眼里,自然是恨得咬牙切齿。愤怒的金军将士请求出战,但将军完颜白撒不批准,理由是和谈还在进行中。 若蒙古军仅仅是备战,倒也罢了。他们竟然开始用弩炮向城内发射石块。不过,汴京城墙坚固无比,石块难以伤及毫发。于是,蒙古军就把攻击目标定于城墙四角的守兵角楼上。 金军动员百姓们收集城中的马粪和牛粪,和稻草掺在一起,涂在角楼墙壁上,并在四周围上用毛毡和牛皮缠绕而成的悬风板。以此减小飞石的冲击力。然而,蒙古军向其发射火箭[火箭:一种古代兵器。箭头绑附易燃物,点燃后用弓弩发射。],烧毁了悬风板。 万幸的是,城墙还是坚不可摧。于是,蒙古军又开始了一项大工程——挖城墙。无论什么城墙,都会有墙根,不可能一直深入地轴里。他们正是打算通过挖墙根来摧毁城墙。蒙古兵们身上披着几层不透箭矢的牛皮,从墙脚往下深挖。 对此,金军则用“震天雷”这一新式武器进行回应——用铁索拴住装着火药的大铁壶,悬吊到城墙脚下的洞穴上方引爆,将正在挖洞的蒙古兵炸得粉身碎骨。 激烈的攻防战不分昼夜地持续了十六天。据史书记载,两军战死者多达百万人。其中,包括了不计其数的平民百姓。除了“震天雷”之外,金军还使用了“飞火枪”这一强大的发射火器,导致蒙古军死伤大片。 于是,大汗窝阔台放弃了攻城,提出议和。蒙古军统帅速不台将全军撤退至黄河、洛水一带。 汴京城解围了。 好不容易躲过兵火之灾的汴京城,在同年五月发生了大瘟疫。根据史料记录,短短五十天内,从城门口运到城外去埋葬的尸体就多达九十多万具——这其中还不包括那些因穷困而无法埋葬的人。 在这期间,王勉一直默默地制作着小字抄本。哪怕“震天雷”的爆炸声如万马奔腾,响彻四方,王勉也不为所动,仍然着魔似的继续誊写着小字实录。 瘟疫渐渐平息了。 曾经反对制作实录抄本的那位监察御史上门拜访元好问,来给他说媒:“在这种时局里,孤零零地一个人生活总不太方便吧。不如考虑一下续弦如何?”他所介绍的对象姓毛,据说是出身名门的女人。 元好问若有所思地说道:“其实我也不是没有考虑过……” “现在这种时世,结亲也可以为自己多留条后路啊!”监察御史意味深长地微笑着。 “我不太明白您的意思。” “结亲就意味着会多一些亲戚。乱世之中,说不定什么时候、出于某种原因就需要向人求助呢。如果你认识有权有势的亲戚,肯定会觉得踏实许多吧。” “您说得有道理。” “这位毛家姑娘嘛……”监察御史压低嗓门儿说道,“是张柔的养女……从小在他家里长大。张柔就像慈父对待自己的亲闺女一样,对她的话百依百顺……” “张将军……”元好问小声嘀咕道。 张柔,字德刚,易州定兴人(今河北定兴河内村),曾经是金国广为传颂的名将。兴定二年(1218年),元好问二十九岁时,张柔投降了蒙军,并得到重用。因为他对金军的内部情况了如指掌,所以作为蒙古军将领参加了此次围城战,在汴京城西北安营布阵。对于金国来说,他无疑是个叛将。 元好问目不转睛地看着监察御史的脸庞——那两道粗眉下的一双小眼睛,总感觉不太匀称。这位曾经扬言“汴京绝不会失守”、异想天开地相信“金国不败”的人,此刻,却在大谈“处世之道”。 如果和投降蒙古的得力将军结为姻亲,如有不测,或许可以保住性命——曾经态度坚决地反对制作实录抄本的监察御史,此时,正向元好问暗示着这一点。 “请容我考虑一下。”元好问回答道。 “嗯,可以不用马上答复。不过,一旦这门亲事谈成的话,可别忘了我这个媒人。对于男女双方来说,媒人都是最亲密的亲戚哟。”说完,监察御史就回去了。 很显然,监察御史是想通过做媒攀上张柔将军这座靠山,以求自保。在庙堂之上,他慷慨激昂地宣称金国必胜——而今看来,那些话并不坦荡。作为一个诗人,元好问虽然喜欢委婉而优雅的句法,但对于监察御史这番阳奉阴违的暗示,他却打心眼里讨厌。 瘟疫过后,汴京城里恢复了些许生气。 这一年的牡丹花会、清明节和端午节因为蒙古军围城,都没能好好过。现在七夕到了,终于可以在城里看见一些小规模的庆祝活动了。 失去一百多万条性命的城市,不可能骤然恢复元气,但人们向往着生机盎然的气氛。汴京城中,没有一个人能逃脱失去亲人的厄运。三月间,元好问也失去了年仅十四岁的三女儿阿秀。当时,刚好在蒙古军围城之前。 过后,元好问甚至为女儿之死而感到欣慰——这样总比死于战火和瘟疫好多了……反正,体弱多病的阿秀也很难捱得过战争和瘟疫。 长子元拊(字叔仪)刚满三岁;长女阿真已经嫁到程家去了;二女儿阿岩总说要去当道姑,令父亲一筹莫展。 母亲去世后,照料幼弟的任务就落到了姐姐阿岩的头上。七夕这天,元拊早早就睡了。阿岩和王勉的妻子来到后院,一起对着月亮穿针——这是七夕的习俗之一。 看着眼前的景象,元好问心想:要照顾好家里,还是需要再娶一位妻子。不过,绝不能娶张柔的养女…… 人们战战兢兢地度过了七夕节,每个人都祈祷着从此能过上太平的日子,却没有人相信这个愿望能真正实现——因为,蒙古军是不守信用的。 有很多因全家惨遭杀害而只身从军的小伙子,希望尽可能多地杀死蒙古兵,报仇雪恨。所以,军队里到处充斥着反对议和的气氛。 七月,蒙古使节唐庆一行三十余人在前往汴京和谈的途中,遭到金兵袭击,被杀身亡。 和谈破裂了。 “要辛苦你再加快些速度了。拜托了。”一走进国史院,元好问就对正在抄写实录的王勉说道。 “我已经不分昼夜地在赶工了。”王勉头也不回地答道。 王勉脸颊瘦削、眼窝深陷,瘦小的身材似乎又瘦了一圈,只有一双小眼睛炯炯发亮。仿佛他全身心的精气神都渐渐被指尖那细小的笔端给吸走了。 “这样啊……那你自己也多注意些身体吧!” 本来是打算来催促的元好问,却情不自禁地说出这话来。王勉却连头也没点一下,仍旧自顾自地继续抄写着。 |
||||
上一章:4 | 下一章:6 |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