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中庸  作者:子思

这一章承接“居上不骄”的意思而发挥。“三重”指统一的制度,统一的礼节仪式,统一的书写文字。王者重此,就会使“国不异政,家不殊俗”,便会减少过失。

“上焉者”朱熹认为是指“时王”以前的夏商之礼,虽然很好,但不可考证;“下焉者”指在下位的圣人如孔子,虽然有美德,但不居尊位,无法做到议礼、制度、考文,而能王天下的人所持之道,必须要本诸自身道德,身体力行,取信于民,还要经得起历史考验,不悖于自然规律,使造化也无疑问,即使圣人再起,也改变不了,做到既知自然规律,又要知社会人生,这样言动都可成为天下的道理、法度、准则,远近都是众望所归,而获得天下人的普遍赞誉。

这使人想起《易·乾卦·文言》:“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二者有相同处,都说明具有高尚品德的王者与天道合一。


王天下有三重焉 (1) ,其寡过矣乎!上焉者 (2) ,虽善无征,无征不信,不信民弗从。下焉者 (3) ,虽善不尊 (4) ,不尊不信,不信民弗从。

【注释】

(1) 王(wànɡ)天下:做天下之王,统治天下。王,作动词用,称王。三重:指上一章所说的三件事:仪礼、制度、考文。

(2) 上焉者:指夏、商时代的礼制。

(3) 下焉者:指在下位的人,如孔子。

(4) 不尊:没有尊位。

【译文】

治理天下能够做好议订礼仪、制订法度、考订文字这三件重大的事,那就很少有过失了吧!夏商的制度虽好,但没有验证,如果没有验证的话,就不能使人信服,不能使人信服,老百姓就不会遵从。像孔子这样身在下位的人,虽然有美德,但没尊贵的地位,没尊贵的地位,也不能使人信服,不能信服,老百姓就不会听从。

故君子之道,本诸身 (1) ,征诸庶民 (2) ,考诸三王而不缪 (3) ,建诸天地而不悖 (4) ,质诸鬼神而无疑 (5) ,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 (6) 。质诸鬼神而无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 (7) ,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远之则有望 (8) ,近之则不厌。

【注释】

(1) 本诸身:本源于自身。

(2) 征:验证。

(3) 三王:指夏、商、周三代君王。缪(miù):通“谬”,谬误。

(4) 建:立。悖:违背。

(5) 质:质询,询问。

(6) 俟(sì):待。

(7) 道:同“导”,先导。

(8) 望:威望。

【译文】

所以君子治理天下应该以自身的德行为根本,并从老百姓那里得到验证。考查夏、商、周三代先王的制度而没有违背的地方,立于天地之间而不悖逆自然,质证于鬼神而没有疑问,等到百世以后圣人出现也不会产生疑惑。质证于鬼神而没有疑问,这是因为知道天理;等到百世以后圣人出现也不会产生疑惑,这是因为知道人情。因此君子的举动能世世代代为天下的先导,行为能世世代代成为天下的法度,语言能世世代代成为天下的准则。距离君子远的人常有仰望之情,距离君子近的人也没有厌倦之意。

《诗》曰 (1) :“在彼无恶,在此无射 (2) 。庶几夙夜 (3) ,以永终誉 (4) 。”君子未有不如此而蚤有誉于天下者也 (5) 。

【注释】

(1) 《诗》云:此诗引自《诗经·周颂·振鹭》。

(2) 射(yì):《诗经》本作“ ”,厌弃的意思。

(3) 庶几(jī):几乎。夙(sù)夜:早晚。

(4) 永:永远。终:通“众”。誉:赞誉。

(5) 蚤:即“早”。

【译文】

《诗经·周颂·振鹭》说:“在那里没有人憎恶,在这里没有人厌烦。希望日夜操劳啊,使众人永远赞誉。”君子没有不这样做而能够早早在天下获得名望的。

上一章:第二十八章 下一章:第三十章
网站所有作品均由网友搜集共同更新,仅供读者预览,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立即予以处理。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