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意

庄子  作者:庄子

这是一篇论述养神之道的短文。“刻意”,即磨砺心志,使之行为高尚的意思。本篇取篇首二字为题。作者认为,那些处处表现自己清高的、以教诲世人为己任的、致力于建功立业的、隐居山林而终日闲散无聊的,以及为了追求长寿而导引练气的,都有损于自然本性,只有“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惔而无为,动而以天行”才是真正的养神之道。反映了道家养生思想的精华。其中揭示的“形劳而不休则弊,精用而不已则劳,劳则竭”,以及用水性喻人性的“水之性不杂则清,莫动则平;郁闭而不流,亦不能清”等有关人的身心健康的观点,至今仍有宝贵的参考价值。我们就本篇的核心段落加以介绍。


故曰,夫恬惔寂漠 (1) ,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 (2) 。故曰,圣人休焉,休则平易矣 (3) ,平易则恬惔矣。平易恬惔,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故其德全而神不亏 (4) 。

故曰,圣人之生也天行 (5) ,其死也物化 (6) 。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 (7) 。不为福先,不为祸始 (8) 。感而后应,迫而后动,不得已而后起。去知与故 (9) ,循天之理。故无天灾,无物累,无人非,无鬼责。不思虑,不豫谋 (10) 。光矣而不耀,信矣而不期 (11) 。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生若浮,其死若休 (12) 。其神纯粹,其魂不罢 (13) 。虚无恬惔,乃合天德 (14) 。

故曰,悲乐者,德之邪也;喜怒者,道之过也;好恶者,德之失也。故心不忧乐,德之至也;一而不变,静之至也;无所于忤,虚之至也;不与物交,惔之至也;无所于逆,粹之至也。

故曰,形劳而不休则弊,精用而不已则劳,劳则竭。水之性不杂则清,莫动则平;郁闭而不流,亦不能清,天德之象也。

故曰,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惔而无为,动而以天行,此养神之道也。

【注释】

(1) 惔(dàn):平静。

(2) 平:准则。质:根本。

(3) 圣人休焉,休则平易矣:通行本作“圣人休休焉则平易矣”,“焉休”二字误倒,今据陈碧虚《庄子阙误》引张君房本乙正。

(4) 德:天性,本性。

(5) 天行:随自然而运动。

(6) 物化:随万物而变化。

(7) 同波:合流,同运动。

(8) “不为”二句:福先,指行善,行善是得福的先兆。祸始,指作恶,作恶是遭祸的开始。

(9) 知:同“智”,智慧。故:巧,伪诈。

(10) 豫:预先。

(11) 期:约。

(12) “其生”二句:原在“无鬼责”句下,据严灵峰说移正。

(13) 魂:神,精神。罢:同“疲”。

(14) 天德:自然本性。

【译文】

所以说,恬淡、寂漠、虚无、无为,这是天地的准则和道德的根本,所以说圣人息心于此。息心宽容便与外界无争,因而也就心平气和了。心平气和也就恬淡愉悦了。心平气和、恬淡愉悦,那么忧患就不会入心,邪气就不会袭身,于是他的自然天性完美而精神充实不亏。

所以说,圣人在生存时就会随着自然变化而行动,他在死亡后就会随着万物的变化而转化。他静时与地阴同默守,动时与天阳共流动。行善是福的先声,所以不求福报也不行善;作恶是祸的根源,所以不受祸害也不作恶。凡事有所感动而后才去应和,有所迫近而后才去行动,万不得已而后兴起。抛弃智巧伪诈,一切顺应自然的常理。所以没有天灾,没有事务的牵累,不会遭到别人的非议,不会受到鬼神的谴责。不须思虑,不必预谋。光照天下而不炫耀,坚守信用而不固守约定。他入睡不做梦,醒时无忧愁。他把生存视为浮云,把死亡视为休息。心神纯粹,不夹杂念;精神充沛,终不疲倦。虚无恬淡,契合自然的本性。

所以说,悲哀和欢乐,它是自然本性的扭曲;喜爱和愤怒,它是自然本性的失衡;偏好和厌恶,它是自然本性的缺失。所以内心没有忧虑和欢乐,乃是自然本性的极致;专守大道而不随外物变化,乃是清静的极致;顺应群生而无所抵触,乃是虚寂的极致;不与身外之物交往,乃是恬淡的极致;混同万物而无所违逆,乃是纯粹德性的极致。

所以说,形体过分劳累而得不到休息就会疲困,精力过分消耗而不止就会疲劳,过分疲劳就会枯竭。水的本性是,不混杂就清澈,不搅动就平静;倘若闭塞而不流动,也不能澄清,这就是自然本性的体现。

所以说,纯粹素朴而不混杂邪念,清静专一而不改变心志,恬淡无为,遵循自然运行的规律而行动,这就是养神的道理。

上一章:天运 下一章:缮性
网站所有作品均由网友搜集共同更新,仅供读者预览,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立即予以处理。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