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养猪

总会过去 总会到来  作者:王潇

这是决意更换船板的重要时刻,甚至要更换的已经不是船板,是瞭望台和桅杆。

都说自驱力是成长最核心的部分,现在看来外力也是。尤其当渴望成长但又方向不明的时候,外力的作用尤甚。外力会向你展示别人的成绩、闪闪发光的前景,对比出你的不作为和不勤奋。在其他生活场景中,这个外力会来自父母亲戚和同侪。而对于创业者来说,这个外力首先来自投资人。

2016年年底,我自认为还在修炼当中,但是投资人坐不住了,专程从上海飞来,指出了我的一连串问题。

“其他创业者都是拿了融资赶快花钱搞事情,你竟然这么长时间了还没开始跑新项目。拿融资就是为了做两个动作,一个是拿钱在事上试,一直试反复试,一旦跑通了,就再拿钱放大,在放大的过程中继续调整。继续拿钱,继续放大。”

我心想他说得对,我这不就是一直在思考,应该聚焦到什么新项目上去试吗?

他继续说:“也不是说要你找完全新的项目,所谓新,是基于你擅长的和价值上的创新。趁早这么多读者,这么多读书会,你要思考大家来到趁早,一直寻求的价值是什么。然后思考怎么把这种价值产品化。你看最近这些知识付费,趁早怎么不做呢?我每天都看到非常多,你关注过吗?”投资人从兜里掏出手机打开屏幕开始翻找。

我心想果然,还是说到了知识付费,我猜投资人马上会展示给我类似“撒娇女人最好命”的界面了,一套威风凛凛的女性主义说辞已经在我心中冉冉升起。

不料他举起手机,向我展示了一个课程标题“让你月入两万的七天写作课”!这类标题我是见过的,看到的同时不假思索就会划过去,就好比看到“一个月增高5厘米”“10天轻10斤永不反弹”“20天流利说英语”之类的标题,都是新时代大力丸。卖假药的市场有一千种假药,但是跟我跟趁早又有什么关系呢?

我看看他,又看看这个标题,感到无从说起。按说这个投资人和这类标题之间绝无共同语言,他毕业于清华大学和斯坦福大学,这一路走来,别人也许不知道,他绝对不可能不知道学习的真谛。井得靠一尺一尺打,饭得靠一口一口吃;所谓学习,都是深度学习,不存在浅度学习和速成学习一说。他来自风险投资机构,可能是个投机主义者,但绝无可能在对学习的认知上是个速成主义者。

当然就对学习的理解而言,我并不是说自己学得有多好,毕竟清华大学和斯坦福大学,我一个也没上过。这样理解,是因为曾经想随随便便糊弄的事,在我身上没有一个成的。

他看出了我的不理解,补充说:“我不是说趁早要做这样的课程内容啊,我是给你看这个手段,是互联网视频和音频手段。当然这个课是个爆款,像这种兜售捷径的虽然你我都不信,但是肯定会卖特别多。所以,趁早还是要赶快解决价值产品化的问题,产品自然会找到用户,用户也会找到产品。你不做,用户就找不到你。至于你做什么课,在什么平台做,还是做一个什么东西让趁早的人都来到一个平台,这是创始人应该进一步具体思考的东西。你有思路,我作为投资人肯定会帮忙,帮忙不添乱。但我建议你加速这个思考和决策的过程。”

我内心不禁再次赞叹,不愧是来自清华和斯坦福的人,思路依然清晰务实,他说得都对。我也的确一直在思考他说的事:趁早给用户提供的是什么价值?这个价值的提供形式是课程吗?渠道是产品吗?用户来到的是平台吗?我在2016年里一直没有清晰的答案。

经由他的追问,我感觉到了惭愧。这是一种身为创始人却举棋不定的惭愧,我意识到自己既不勇敢也不坚定。创始人的战略懒惰会有很多原因,可能是信息不全,可能是时机未到,还可能是能力缺失,预感到征程太难,迟迟不愿意开始。

关于我能力的缺失项,这个投资人是清楚的,于是他继续说:“作为创始人,要能客观看待自己的弱项。也许就你这个人而言,它未必是个弱项,但是现在我们不是围绕具体的人讨论这个问题,是针对项目的实现和发展来讨论。缺人就要找人,把事办成,就要组队,你应该是需要找一个合伙人,补你的弱项,把趁早的价值用互联网手段产品化。而且一旦找人,就要开放,要慷慨,要信任。”

他说得都对,我虚心接受。但我还问了一个问题:“那应该是方向明确再找人,还是应该先找人,再一起找方向呢?”

他于是又重复了一遍:“要开放,要慷慨,要信任。”

他这样的回答也可能就是拐弯抹角地表示,我这个创始人在他眼里刚愎自用还抠呗。我可不承认。

我表示立马找人,希望他也帮我一起找到这个人。我期待这个合伙人的到来就像投资人的到来一样,能够让香港沙田马场的连锁反应再发生一次,这个人会循着层层推动的涟漪最终被推到我面前。

这可是忒修斯之船决意更换船板的重要时刻,甚至要更换的已经不是船板,是瞭望台和桅杆。

几个月后,确实有个人被推到了我的面前。

就趁早项目而言,在之后的一年中发生的挑战与试炼,看似是发生在项目上的,实则都是发生在我身上的,是对我这个人的挑战与试炼。五年以后的今天,当我第一次准备用文字复现2017年所有的至暗时刻时,我发现选错合伙人,就像选错人生伴侣一样,无论曾经产生了多少怨恨和指摘,你必须要意识到:这都是你自己做出的选择。

在每个人生阶段,被推到你面前的人都有很多。当一个人站在你面前,都会带着自己的优势和问题。你打量他,想让他的优势成为你的优势。但你忘了,他的问题也会成为你的问题。

其实每一个偶尔站在你面前的人,你本都有机会可以让他走开,成为陌生人,让他的问题继续,那是他自己的问题。但为什么你还是会打开门让他走进来呢?是因为那一刻,你对未来的贪婪覆盖了恐惧,是你自己准许了他的进入。

还有可能存在的一点,是你的谦虚或者不自信,让你认为自己也有问题,也有弱点。人当然会有自己的问题和弱点,但这并不能成为你让他进入的原因。你本就应该面对和解决自己的问题,这和让他人进入并不直接相关。

当未来没来,你也终于醒来的时候,才会对自己当初的糊涂感到不可思议。尤其不可思议的是,你会发现,每次怀疑对方的时候,你都能找到方法来说服自己。对,不是说服对方,而是说服自己。我的说服动作已经变得相当熟练,每次怀疑,我都对自己重复投资人和我说过的“合伙人九字真言”: “要开放,要慷慨,要信任。”后来在各种劝和不劝离的婚姻故事里,我也认出了这套自我说服逻辑,那就是,为了更好的未来,人应该包容、付出、妥协和姑息,大家都有问题,你自己也有问题。

其实第一次探讨趁早的未来价值应该体现在什么产品上时,我就应该警觉。很显然,这个做过在线教育产品的准合伙人认为,趁早应该立刻杀进知识付费领域。当然,这是个结论,我从来不反对知识付费,我只是重视什么样的知识应该付费,或者说,趁早要带着什么价值杀进知识付费领域,我关注的是这一点。

他给出的理由是:因为知识付费处在红利期,增长迅速,可迅速做大,展开下一轮融资。以及他可以立刻操盘产品和内容,让下一轮融资发生。那么当下一轮融资发生,当他描述的一切被他的执行论证,当趁早的收入和估值都升高,他的持股份额就可以匹配估值来安排,他就可以成为真正的合伙人。

“啥还没干,就要安排持股份额了?”我立刻察觉到了这个诉求,但马上使用九字真言说服自己:“要开放,要慷慨,要信任。”

在这里,我听到他描绘的第一个蓝图之后,先犯下了第一个错误。我认为他浸淫在在线教育里太久了,旋转在融资烧钱、疯狂拉用户卖课然后再融资的逻辑里出不来,我有必要对他进行关于趁早价值观的普及,从头介绍自己是谁,因何开始,趁早的用户是谁,他们为何而来。介绍趁早效率手册长踞中国原创文创产品销量的前排,是因为我们卖的不是本子,而是方法论和精神。

他听完以后连连称赞:“那太好了,多少在线教育都徒有皮毛,没有精神。有了精神,趁早一定会增长更快,估值更高,走得更远!”

我说:“用户感受到价值就会重复使用,就会传播,增长和估值就会是结果。而增长可以让更多的用户更多地去使用和传播。”

他说:“对,我们说的是一回事。我是从产品效率出发,你是从文化价值观出发,我们要做的是一回事,本来这两件事也会协同,随着公司发展,产品和文化会在中间相遇!”

我想说,不,不对,产品和文化需要一起出发,它们应该一直都在一起!但是我竟然没说出口,因为我脑中又响起了“要开放,要慷慨,要信任”。我认为如果说出来,就再次加强了不开放,就是苛求准合伙人必须立刻理解文化。我想,用人可用之处,趁早精神这么好,他一定可以在工作中逐渐理解的。

古人云:“道不同,不相为谋。”古人全都说尽了。我们今天在这里发生的事,并没有什么新鲜的,而我们身在此山中时,依然执迷不悟。

如果以类比来形容,我和这个准合伙人是因为相亲在一起的。介绍人也就是那个投资人,是不是好人呢?是好人。介绍人是不是看到了双方的优点呢?也没错。介绍人还鼓励双方求同存异,过程中互相磨合,最终把日子过红火。那么我和相亲对象,最开始是不是都想一起建立新生活并且蒸蒸日上呢?不是的,他和我想建立的,根本就不是同一种新生活,从一开始就错了。

对我而言,趁早是个孩子,我要给她前半生的所有精华,也要让她做擅长的事情。对于孩子,不是知道厨师挣钱,我就会送她去当厨师。挣钱当然也重要,但她在成长中进化成本身要成为的那个人,挣到钱的概率更大。

对准合伙人而言,趁早是只猪,甚至不是他看着出生的猪。他半途来到猪栏边一看,指出这只猪太瘦了,完全可以用他熟悉的办法立刻催肥,催肥到一定程度就赶紧拿去卖了杀掉。而养肥也有他的一份功劳,他也要成为猪圈的主人,也要分多点卖猪钱。

如此三言两语就能描述的显著分歧,是今天的我总结的。但是2017年的我,竟然默许他开始养猪了。

他招聘了一个团队,开始做趁早app。在app原型探讨构思阶段,我又犯下了第二个错误。

我指出知识付费对用户来说最大的问题是,付费得来的不是知识,是拥有知识的错觉。先不论买到的知识是什么水平,用户就和“买了卡就等于练了”的健身房会员一样,买了就等于学了。那么应对这个问题,产品就要能够实现“监督学”和“奖励学”。只有让拥有知识的错觉转变成行动,行动持续,知识才是真的,趁早才为用户提供了正向的价值。

准合伙人说:“有几个人能持续行动?不要总是关注这一小撮人,服务这一小撮人,这样公司长不大。买卡不练又怎么了?先用希望吸引最广泛的人,让他们先拿上卡,实现卖卡收入最大化。”

我说:“买了卡学了两次不来,不就和全网到处买了知识付费课程却学不完一样吗?他们不就又对自己失望了一次吗?买一大堆书放在家并不能改变人,甚至读完都不能,只有行动才能改变人!”

准合伙人说:“你说的那叫行动付费,不是知识付费。”

我说:“趁早属于什么付费都可以,名称无所谓,如果能真的帮到用户,意味着必须要叫行动付费,那趁早就是行动付费。”

准合伙人说:“市面上做类似付费的都是工具类产品,工具类产品没有好故事,估值低,你说的这类,投资人也没见过有做成的。咱们要对标女性成长知识付费赛道,趁早机会特别大!真想做你说的这种行动付费也没问题,就等下一轮融资做完,用户体量更大的时候咱随时做,就是个新需求,两个星期代码就能写完。你没做过具体产品,现在都凭自己主观幻想,风险太大,这波不能论证,可就没机会了。”

说来说去,他总会绕回同一个逻辑。这也是当时创投界普遍认同的逻辑:先要公司值钱,再要公司赚钱。什么小而美,不存在的,规模效应先拉起来。从2016年到我此刻执笔的2022年,创投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切又都倒了过来,以至于后来常常会看到一个句式:当行业褪去浮躁,谁能把×××做好,谁就会成为×××。这个句式告诉我们,一直不浮躁,一直理性,一直做好,就行了。

今天看下来,都是明明白白的,人生道理就那么几条,难的是一放进事情和环境中,人就会怀疑,就会担心万一,就会心存侥幸。

我就是这样犯下了第二个错误。准合伙人给我画了一张饼:先按他的思路拿到钱,拿到钱再按我的需求做。而我不仅同意了先按照知识付费功能来安排产品,还同意了让成本前置,加速完成产品,寄希望于完成这轮融资。

然而做着做着,我感到整件事越来越愚蠢了。

因为我发现,我明明是想培养一个聚精会神的孩子,却同意别人来教她,先让她习惯涣散。如果我明知什么才是能加强孩子核心竞争力的事情,难道不应该继续矢志不移地做下去吗?但是我没有。

在产品推进的过程中,我从未感觉到快乐,就好比知道自己即将穿上庸俗的衣服,住进装修蹩脚的房间。因为我很清楚,为了达成增长和融资,我放弃了自己的标准。无论健身、美容、工作、写字,所有呈现结果的事,内在道理其实都一致,都在于你是否经过观察和体验,给自己设立了人生标准。这个标准在你内心,达不到就难受,就辗转反侧。过别人的关也很重要,但过自己这关最难。

趁早app于2017年春节后上线,我打开看了一眼就关上了,因为这孩子已经长得亲妈都不认识。

那些连自己都不相信的价值观啊,风一吹就破碎,太阳一出就化了。

上一章:蛤蟆的油 下一章:哲学自洽
网站所有作品均由网友搜集共同更新,仅供读者预览,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立即予以处理。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