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自洽

总会过去 总会到来  作者:王潇

我预感将面临一场质疑和打击,于是开口前,在心里默念了一遍事先准备好安抚自己的句子:他人的评价都是妄断。

回忆起2017年下半年,我的融资生活的状态就像每天领着个一身坏毛病的糟心孩子,奔走在去幼儿园面试的路上。为了孩子能通过面试有个光辉的未来,我作为当妈的承受了很多。过程中最怕的就是,被火眼金睛的面试者看出来,我这个当妈的其实嫌弃自己的孩子。

融资是锦上添花,是扩大经营,是试错的粮草,对于还没能靠新项目跑通增长和盈利的公司,融资还能续命。一旦决定融资,除了准备BP(融资商业计划书),准备各种尽职调查材料,还要准备好心理建设。这个过程说好听些叫路演,其实也可以叫兜售。无论你多努力地兜售那点儿能力和才华,依然可能惨遭修剪。

但融资可以让你惊讶地发现,这个世界有这么多标准,这么多看待价值的维度,你竟然有机会这么高密度地回答各种意想不到的诘问。很多问题就像辩论赛的反方观点,一时间让人不知从何说起,如果真要说起,那还要围绕底层结构去拆解这个辩题。

像这样的提问包括:

“你知道我们一直不看好女性创业者,关键时刻情绪化,遇到挑战也不敢all in(全部押进)。”

“你是北京人啊?我之前投过一个,做到一半说没想到这么累,不玩了,说家里还有五套房没必要累成这样。这就是你们北京人。”

“文科生的思维结构会和理科生区别特别大,一般是早期文化搞得好,产品有情怀,但后期很难基于数据做更多有想象力的事,而且特别在乎保护情怀。文科生创业,成也情怀,败也情怀。”

“你的读者都是冲封面照片来的吧?你今年39?你觉得你的容貌还能保持几年?”

每次见完投资人回家的路上,我都觉得自己又老又疲惫。谈融资会让你的一个月像好几个月那样漫长,会让你嗓子干哑。如果你的自我认知本来就不坚定,还会让你在自负和自卑之间来来回回。

出来谋生久了,你得允许不了解你的人在刚开始的时候不信任你。但我意识到,我感到如此艰难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首轮融资太轻松了。工作和生活中最大的危险不是彻底的失败,而是成功了却全然不知成功的原因。

在香港沙田马场之后,经由几番人际关系,我见了一个也做个人投资的企业创始人。他听闻趁早有大量自发的社群,很想知道是怎么实现的。交流过程中,他了解到我的履历后,突然问我:“你播新闻在中央电视台,做活动就做到了巴菲特、比尔·盖茨,做媒体就当到主编,写书就获得中国作家榜金奖是吗?你都是怎么做到的?”我之前没从这个角度描述过自己,但听他这么归纳,忽然显得自己还挺厉害。

我尝试整理了一下:“应该是先研究擅长的领域,然后再沿着它训练能力,得有个长期重复训练的过程。等到遇见合适的事件和机会,重点能力已经训练好了。这里面也有运气问题,不过更多还是习惯问题。”

“比如说什么习惯?”

“做计划的习惯、深度专注的习惯、应对情绪的习惯这些吧。”

“要是把这些做成产品,你会做成什么?”

“我已经做了呀,趁早文创就是做这些的,里面有趁早效率手册,还有各种本子,每年有几十万人用呢。我还打算把这套东西挪到线上,让使用者也能到线上一起用、一起交流,就是还没想好怎么做。”

我看见这个创始人眼前一亮,他腾地站起来说:“你做吧,我投你,你需要多少钱?”

“我需要两千万吧。”

两个月后,他向趁早投出一千万,他的相关机构,也就是那位清华、斯坦福投资人所在的公司,投出了另外一千万。

以上,就是我的上轮融资过程。

而到了这一轮融资,我第一个星期三发三不中,第二个星期十发十不中,好在问题的质量高了起来,终于从我身上转移到了逻辑和模式身上。

其中有过一次非常典型的对话,直接挑战了我的创始人哲学自洽。

什么叫创始人哲学自洽呢?我把“创始人”和“哲学自洽”这两个词放在了一起,用来描述一个我主观认为的、创始人在创业过程中必须完成的认知结构建设。如果你是创始人,那么做事的方法,思考问题的策略,什么是对、什么是好的定义,什么做、什么不做的标准,这些最基本的东西都是由你给出的。观点稳定,逻辑清楚,团队才有认知的基础,这些基础是干活的依据。

像我对准合伙人的心里没底,就是对他许多模棱两可的观点的质疑。我果然是个文科生。

对话发生在我和一个知名机构的知名投资人之间。他戴着厚底眼镜,头发蓬乱,坐在一张大方桌后面。融资到这个时候,我已经能够根据一些外表特征来预测对方的问题了。开始之前,这个投资人在椅子上移动了一下,我看见他肩膀处的衬衫软塌缺乏支撑,而肚子上的衬衫又涨漫起来,纽扣周围遍布皱褶。但他应该对肚子的情况不以为意,表情依然倨傲,脸上像写着五个字:“来吧,说服我!”

我预感将面临一场质疑和打击,于是开口前,在心里默念了一遍事先准备好安抚自己的句子:“他人的评价都是妄断。”

听我讲完BP,他开始说话:“你要知道,自律相关的项目都长不大。只有满足懒和馋需求的项目,饮食男女的项目,才能广泛。这是人性决定的,人性几千年来都是这样。不要做逆人性的事情。你有这么好的人群基础,其实可以做更广泛的事情。”

我解释:“人性是复杂的,又想躺平,又想振奋,又羡慕不劳而获的人,看奥运会又热泪盈眶。人性分层,每层都有需求,对应每层需求都会有解决问题的公司。我的公司就是解决这层需求的。”

“你说的需求,是你这类人的需求。你要知道,你这类人在人群中的比例占多少?我看过你写的那些东西,我敢说男的看了你的东西,都不会转发给他们的女朋友或者老婆,你知道为什么吗?”

对话到这里,气氛已经不佳,按逻辑我应该反问“为什么”,但是我没有。

“他们的女朋友或者老婆看了我的东西以后,早都互相转发完了。因为满足同类需求的内容只会在有同类需求的人群中自发传播。”

他沉默了一下,并没有表态,继续说:“标榜观念是可以取得心理优越感,但是转来转去在一个圈子里取得共识,这不是有效的商业方式。在早期可以这么开始,但是想要到下一个阶段,应该争取最广大的市场。转换一下产品思路,在你的百万粉丝起点上,有很多事可以做。你知道最近有个课程很受欢迎,叫‘撒娇女人最好命’吗?”

我脑袋“嗡”的一声。

他的情绪明显比刚才高涨了些,继续说道:“什么内容是可以迅速起量的,就应该瞄准什么迅速做,把分享动作做到位,百万粉丝迅速就能裂变到五百万,一千万,五千万。这后面能做的事太多了,所有围绕女性需求的选品电商你就都可以做了!知识付费在我看只是敲门砖,前面先用内容吸引和筛选人群,你的调性好,差异化优势就明显,就可以吸引更优质的人群。其实不用等一千万人,这一百万人,你现在就可以用这种方式收割!”

我没听错。他说的是收割。

我刚要说话,一旁的准合伙人突然站了起来,表现出和这个投资人一样的高涨情绪,反复称赞这个思路如何睿智,令人茅塞顿开。准合伙人还说,他当晚就可以连夜修改BP,设计关键里程碑,推演数据。“就这么干!”他临走的时候摩拳擦掌地表示。

从投资人提到“撒娇女人最好命”开始,我意识到,他今天就是准备好劝我走上他指点的道路的。他甚至没有去研究那个泯然众人、面目模糊的app。

我在回程的车上反复翻动这个看上去和我毫无血缘关系的app,理解了准合伙人当初说的,如果是一个纯粹的好习惯养成产品,会更加难以融资,因为这个世界上想要养成好习惯的人,也许就是像我这样的少数人。可是我们这样的少数人,都没能按意愿给自己做出一个app来。

是万千人之中没有懂我的人,还是懂我的人依然不会在企业成败上赌我,还是懂我也愿意赌我的人就存在于万千人之中,而我只是还没有找到?

准合伙人真的连夜做出了新的BP,上面罗列的内容敲门砖足有一百个,个个都好似“撒娇女人最好命”一样触目惊心到让我想原地消失的标题;后面的增长推演有理有据,再后面的电商品类一脉相承,连“让他欲罢不能的10款内衣”看样子都会悉数上架,出现在趁早app之上。准合伙人迅速和投资人约好了,接下来就按这个全新的项目计划重新沟通。准合伙人此时充满干劲,决意以最快速度上线,因为前途一片光明。

趁早app再也不会是我的孩子了,它马上就要变成别人的猪,而我却正在花钱把这猪养在家里。

别人养猪卖猪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未来做喜欢的事吗?是为了养孩子吗?

而在这之前,我已经在做喜欢的事了啊,我已经在养孩子了啊。

怎么就搞成了我都不喜欢的一切了呢?

真正的痛苦来临之时,并不会有细致的、各种角度的慢镜头,也并没有悲伤的音乐响起,大多数时候也并没有下雨,或者树叶落下。看起来,就是那边有一个人,走在回家路上,突然揉了一下眼睛罢了。

上一章:合作养猪 下一章:死亡概率
网站所有作品均由网友搜集共同更新,仅供读者预览,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立即予以处理。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