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

最糟也最棒的书店  作者:松浦弥太郎

在被印第安人称为“多丘之岛”的纽约,我一个人度过了自己的二十岁生日。在百老汇七十三号,有一座六层公寓楼,我从一位在爵士俱乐部Bird Land工作的钢琴师那里,以四百美金的月租费,分租到一个小小的单间公寓。一架三角钢琴占去了房间的大半,在钢琴下铺上垫子睡觉,我不以为苦,反而觉得这很纽约,忍不住自我陶醉地微笑。那年夏初,收入微薄的钢琴师搬去哈莱姆的女朋友家住,我成为了纽约上西区的一位居民。

每天,一想到纽约令人兴奋的工作和生活以及可能发生的浪漫邂逅,我就会盼着早晨的到来。分租公寓的条件,是钢琴师需要在上课时使用房间,所以我已经习惯天一亮就出门,在街上闲逛。漫步曼哈顿,乐趣无穷。这里与世田谷几乎同等大小,我想踏遍它的每一个能够称得上街道的地方。

从上西区,我开始了自己的旅程。这一片街区曾经是西班牙移民的地盘,现在成为有学者风范的雅皮士们喜欢的街区。这里有巴诺书店,而名流云集的欧尼尔餐厅和哥伦布酒吧前,永远门庭若市。可是我想寻找的是桥梁与隧道时代的上西区那古老美妙的昔日面影。步履不停的我,口袋里总是装着一个H&H的贝果。

***

一八八四年达科塔公寓的修建,带动了整个上西区的发展。在此之前,这里位置偏僻,到处都是碎石遍地的空地。自一九〇四年地铁开通之后,上西区成为艺术家心目中不可动摇的宝地。

我喜欢抚摸达科塔公寓暗沉的石墙,回想它当年的辉煌。在我住的公寓前面,有号称纽约最美的高级公寓——安索尼亚酒店。贝比鲁斯和斯特拉文斯基过去曾经住在那里。每天早上我都会从它雕刻精美的窗棂边经过,到位于百老汇七十九号的Zabar's去吃早餐。Zabar's有刚泡好的咖啡和可口的甜甜圈,两美金就够了。我也喜欢跟别的客人拼桌,对坐在一张大桌子的两侧。

“还记得这里刚开业的时候……”一位老妇人在一旁娓娓道来,我侧耳倾听,“七十五年前了哦。这周围还什么都没有,Zabar's就像一盏灯,突然点亮了……”

“借过……”伴随着浓重的口音,一个黑人信差抱起桌上的《纽约时报》离开了。老妇人后面的话语淹没在清晨的各种嘈杂声中,渐渐模糊。

对我来说,这些夹杂着天气和时事的各种对话,虽然不长,但很宝贵。每天早上坐在Zabar's听听看看,已成为提高自己对这座城市的交流意识的重要手段。

出了店门,阳光耀眼,纽约散发着迷人的味道。

***

逛纽约的古董店,是我最擅长的一件事。

如今我已经年过三十五,生活在东京。纽约的生活已经是很久远以前的事情了,但是如今我依然会为了二手书籍,每年数次去纽约进货。在纽约,我最有信心为之背书的二手书店,是位于西村的一家名为Bonnie Slotnick的新店。这家书店几年前刚刚成立,专营烹饪图书。店主邦妮把它装饰得温馨可爱,让人有宾至如归的感觉。带着鲜艳插画的二手烹饪图书密密麻麻地摆在店内书架上,乍一看去,与其说是二手书店,不如说它更像是一家古董店,令人享受的氛围是它受欢迎的原因。数米之外,有一家新刊书店,名叫Three Lives Book Shop。邦妮曾在那里工作过,所以她具备足够的售书经验和技能。在有“街区良心书店”之称的Three Lives Book Shop工作过,是足以令人骄傲的经历。

在邦妮的桌前放着几只木制鞋盒。那里面装满了五十年来食品厂家的商品目录和企业介绍,以及菜谱卡片等物。“虽然也卖,但这些都是我的宝贝。”耳朵上夹了支笔的邦妮这样说道。一本一本由自己亲自挑选积攒起来的藏书,她都读过。“年轻的时候,曾经在教会做义工,烤制布朗尼,那段时期大家戏称我为布朗尼邦妮,可见我有多么喜欢烹饪。”很多客人都慕名前来,只为见一下邦妮,我也是其中之一。

***

我在上西区发现并最喜欢去的一个地方,是从七十二号一直延续到一百五十八号的哈德孙河边的河畔公园。河对岸的新泽西景色开阔。河畔公园里有一万三千株树木,郁郁葱葱,自然气息浓郁。沿河的步行路边安放着长凳,跑步者和带着狗儿散步的人络绎不绝。

吃过早饭,走在河畔公园的步行道上,我留意到水边有个小码头。那里泊着几只游艇。令我吃惊的是,一位身穿西装的男子从游艇中走了出来。

“请问您住在这里吗?”我问他。“是啊,这条船就是我的家呀!”他回答,接着便赶去上班了。以船为家?我正疑惑,发现小码头的大门处安放着邮箱。再仔细看看游艇,虽然是船,但是摆放着一些绿植,看起来真的就像住宅。其中有的就像一所大房子浮在水面上。浮在哈德孙河上的船就是自己的家,眼前情景让我羡慕不已。可是如果遇到风浪天气可就不好过了呢。我正想着,突然看到一条小狗摇着尾巴跑过栈桥。这次从船上出来的是一位女子。她身穿套装,应该也是去上班的吧。纽约的生活真是丰富多彩,我心中感叹着。跟在女子身后的小狗回头看着我,一直不停地叫着。

***

今天一定要淘到一些好东西,我意气风发。

同我一起来纽约的朋友提到了古典音乐唱片的收集。主要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苏联钢琴家演奏曲。据说他和几个有着同样爱好的朋友正沉浸其中。曼哈顿的二手书店中,兼营旧唱片的不在少数。朋友听我这样说,马上提议:“那么,咱们一起去看看,将二手图书和旧唱片一网打尽。”

位于百老汇八十号的西区书店是一家历史悠久的二手书店。店面虽然不大,但是整面墙壁排满了书架。在这里,我因看中封面,而花十美金买下了Looking in Junk Shops(一九六一)。外面的一美金货架上,赫布·鲁巴林操刀设计的传奇杂志EROS就那么随意地摆放着。通常要卖五十美金的书在这里一美金就能买到,我着实吓了一跳。漫长的二手书店之旅变得愈发快乐起来。朋友还在跟唱片架搏斗,嘴里嘟囔着:“是不是因为在美国,所以到处都是伯恩斯坦?”他要找的是苏联国家唱片公司出品的维德尼科夫[维德尼科夫(Anatoly Ivanovich Vedernikov,1920—1993 ),俄罗斯钢琴大师,音乐教育者。]、里赫特[里赫特(Sviatoslav Teofilovich Richter,1915—1997 ),德裔乌克兰钢琴家,二十世纪最伟大的钢琴家之一。他的演奏范围极广,技巧纯熟,富有诗意。]、霍洛维茨[霍洛维茨(Vladimir Horowitz,1903—1989 ),美籍俄罗斯人,美国最负盛名的钢琴家之一,共获得过二十四个格莱美奖。]等人的钢琴演奏唱片。我想起中城南区的学院书店里有很多唱片。那里还有Skyline Books等店,相当于二手书店一条街。

到了学院书店,我们发现,店名已经变成了“学院唱片”。朋友开心极了,很快就找到好几张唱片夹在腋下。只要有目标就永远会给你意外的惊喜,这就是纽约。

***

如果说可以代表曼哈顿的书店,那当属中城南区的哥谭书市。这家老书店由弗朗西斯·斯特洛夫夫人创立于一九二〇年,经营一些独立出版作家的作品以及众多前卫文学著作,不仅卖书,其支持作家的态度也始终如一。亨利·米勒以“另一个家”来形容对这家书店的感情。

在纽约生活的时候,我最常去的书店就是哥谭书市。这家书店新颖的选书角度和自由精神,为我后来开设的COW BOOKS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曼哈顿的书店现在一天天在减少,但是哥谭书市却不会消失,因为它曾经给予住在周边的优秀作家以无偿的支持和守护。所以如果问到那个令人怀念的纽约在哪里,我想很多人都会想起哥谭书市。作为纽约市民心目中的地标,这里永远会让人觉得踏实,受到热爱。

我一直固执地认为,好的城市一定会有好的书店,但是最近的状况却让人感到不甚乐观。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是被称为书店全盛期的时代,那时,从第四大道直到阿斯特广场都被称作书店一条街,仅在这一区就有多达二十五家书店。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整个曼哈顿的书店已经增至二百五十家,而如今日渐减少,只剩下不到一百家。

我心中唱诵着“愿书保佑你”,希望book hunting一词在纽约一直存在下去。

***

“纽约是一座垂直的城市。”摄影家黛安·阿勃斯曾这样说过。一天,我与朋友在一家名为MAD的咖啡馆,一边喝着咖啡,一边品味着这样的曼哈顿景色,度过清晨时光。咖啡馆的角落里摆放着伍迪·艾伦《曼哈顿》的平装碟片。

“他从心里爱着纽约……”在电影《曼哈顿》的第一个镜头里,伍迪·艾伦就说出了这样一句台词。伍迪·艾伦现在是否还生活在纽约呢?不久之前看的那部《甜蜜与卑微》中,他虽然上了年纪,但是说话的语气一点都没变,那是我最后一次在大银幕上看到他了。现在回想,纽约之所以会成为我梦想中的城市,伍迪·艾伦的电影功不可没。在他的影片中,纽约是一座庄严而不失幽默的美丽城市。《汉娜姐妹》《安妮·霍尔》《曼哈顿》是我最喜欢的三部电影。

在一个晴朗的日子里,我散步到纽约东村。经过沃霍尔和巴斯奇亚曾经购物的商店Dean &Deluca,横穿《边缘日记》中吉姆买毒品的汤普金斯广场公园,进了一家名为“双靴先锋剧场”的小电影院。观众只有三名。电影散场之后,回住处的途中,我又想去找找伍迪·艾伦常去的那家餐馆Ellen's。

一路走,一路望着像纸戏剧一样变化的风景。买书、喝咖啡、在熟食店买午餐、逛公园、穿街走巷,就可以消磨一整天。明天仍然可以继续,因为这里是纽约。

上一章:伦敦 下一章:洛杉矶
网站所有作品均由网友搜集共同更新,仅供读者预览,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立即予以处理。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