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人人心中都有一个圣人

做人:王阳明心学的真正传习  作者:费勇


做人:王阳明心学的真正传习

在虔州的时候,王阳明的学生陆九川和于中、谦之一起陪着王阳明。王阳明说:“各人的胸中都有一个圣人,只因自己信心不足,自己把圣人给埋没了。”先生接着对于中说:“你胸中原本有圣人。”于中连忙站起来说:“不敢当,不敢当。”王阳明说:“这是你自己所有的,为什么要推辞呢?”于中还是说:“不敢当,实在不敢当。”王阳明说:“每个人都有,更何况你呢?你为什么要谦让呢?这是谦让不得的。”

于中于是笑着接受了。

萧惠热衷于道家、佛家。王阳明警示他说:“我自幼笃信佛、老,自认很有收获,并觉得儒家不值得去学。后来,在贵州龙场这个边远的蛮夷之地住了三年,才领悟到圣人之学是如此的简易、广大,才后悔自己三十年的气力用错了地方。大体上,佛、老学问的精妙与圣人的差别只在毫厘之间。你如今所学的,只是佛、老的糟粕,你却如此自信地信奉,简直就像鸱鸮偷得了腐鼠。”

萧惠向王阳明请教佛、老之学的精妙之处。

王阳明回答:“我和你说圣人之学简易广大,你不肯问我所感悟的,却问我所后悔的。”

萧惠惭愧地道歉,向王阳明请教什么是圣人之学。王阳明说:“现在你只是做表面功夫,为敷衍了事而问,等你真有了一个为圣人的心之后,我再和你讲也为时不晚。”萧惠再三向王阳明请教。王阳明说:“我已经用一句话全部说尽了,而你还没有明白。”

王阳明讲的,一般人确实不太容易明白。有了一颗为圣人的心,人生的事就变得非常简单,就只成为一件事。这是王阳明自己亲身体验的,所以他觉得很简单,但对于一般人来说,好像很不合理。

在王阳明看来,人人都应该成为圣人,因为人人心中有一个圣人。圣人,是我们原本就具有的东西。

但是,人们往往不愿意成为圣人,而一定要去追求升官发财,因此,人生的路往往充满烦恼痛苦。因为这些东西不是我们内心具有的东西,不是我们能够掌控的。如果我们去成为我们应该成为的那一种人,比如,立志成为一个能够帮助别人的人,立志要具有圣人人格,做一个践行忠恕之道的人,或者,立志要做一个自由的人,这一些目标,是自己愿意就一定能够做到的。如果我们把时间和精力花费在我们自己愿意就能做到的事情上,而不是过多关注那些掌控不了的事情,我们就会拥有富足的人生。

王阳明也认为,其实人人都是天才,因为我们的内心有无穷的能量,但我们的私欲蒙蔽了心里的能量。所以那么多的天才,因为不愿意回到自己明亮的内心,反而变成了笨蛋。人人都是圣人,人人都是天才,不是能不能的问题,而是人们肯不肯的问题。这是一个奇怪的现象,明明可以做成的事,人们不肯去做。但做不成的事,却痴痴地纠缠不清。

一说到做圣人,人们都会说很难。经常听到的一句话是:我又不是圣人,我怎么能做得到这个?但实际上,你就是圣人,你应该可以做到,只是你不肯去做。

关于这个问题,我想分享一部奥斯卡获奖电影。2016年,梅尔·吉布森的《血战钢锯岭》,讲了一个普通人可以做到很神性的事情。可以说,这部电影不仅仅告诉了我们每一个人具有神性,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王阳明讲的“立志”是什么。(王阳明的立志其实是一种信仰和信念。)

一个名叫道斯的男人,因为童年时代的一次经历而信奉《圣经》里“不得杀人”的戒条,并立志终身不拿枪。道斯对于上帝的信仰,就这样凝聚在一个好像很小很小的细节上。不拿枪,不杀人,也就是不伤害别人,成为一个单纯的人,一个单纯的信奉上帝的人。

信仰不只是口号,不只是道理,不只是仪式,不只是一种时尚,而是内心坚定的信念,以及实实在在的生活方式。道斯的信仰,是不是基督教或天主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道斯显示了一个真正有信仰的人所具有的特质:一定要让自己成为自己应该成为的人。就像王阳明所倡导的,一个真正的人,不应该把目标定位在做什么官,而是要让自己成为圣人,每个人内心都有良知,只要激发自己内心的良知,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圣人。

信仰不是对于别人的要求,而是对于自己的要求。一个有信仰的人,不管社会怎么样,不管别人怎么对待自己,他都坚定地按照自己的信仰去生活。说得通俗点,就是一根筋。电影里,道斯的战友,甚至他的女朋友,都觉得他是一个疯子。他做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不拿枪,就上了前线,最终救了75个伤兵,恍如一个奇迹。一般人很难相信,但世界上真的有这样的人。

但事实上,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血战钢锯岭》最后出现的真实人物的照片、旁白,非常震撼。这不是一个编造的故事,而是一个事实的呈现。用一位评论家的话说,几乎完全想象不出这样一个故事。电影用了很长的时间,讲述了道斯如何坚持做一个不拿枪的士兵。在别人看来,这完全没有必要。他的女朋友也劝他:不就是认一个错吗?认个错就可以回家了。当然,在他的战友看来,你都已经决定上战场了,还为什么那么矫情地坚持不拿枪?

正是前面的铺垫,后半段战争的残酷,以及道斯的救人,才显得如此震撼,唤醒了我们深刻的思考。有人说,梅尔·吉布森表现了一位圣人,但这位圣人恰恰是现实里真实的人物。这真是一件耐人寻味的事。

道斯的行为显示了,真正的立志意味着相信在人之外有更高的存在,相信人能够凭着信心和坚持不懈得到救赎。真正的信仰意味着不要求别人的什么善意,只要求自己把自己的善意融入世界,不要求别人要遵循什么,只要求自己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一定要遵循本心的指引。

真正有信仰的人,把一生都当作了自我完善的修行。

我们在现实生活里经常会感受到个人的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冲突,个人的茫然和无助、感伤。个人往往会游离于现实之外。在梅尔·吉布森的电影里,信仰和现实有着巨大的矛盾,但道斯没有茫然,也没有感伤,他在孤独里更坚定地按照自己的信仰去生活。当我们和现实产生矛盾的时候,大多数人学会的是妥协,一部分人学会的是直接的反抗,一部分人学会的是犹豫、观望,只有极少数的人,既不是反抗现实,也不是和现实妥协,而是带着自己的信仰融入现实,完成自己的生命,也改变这个世界。在很多普通人的眼里,这些少数人是圣者,是怪人,是疯子。如果,道斯没有遇到战争,没有救出70多个战友,他的一生,多半被认为是“怪人”的一生。

如何处理个人信仰和现实社会之间的矛盾?道斯提供了一个富有建设性的个案。佛教历史上,也有一些个案,值得参考。原始佛教经典里,记载过不少佛教徒如何面对战争的故事。比如,有一个故事是这样的:某一个国家受到另一个国家的侵略,国王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他不愿意人民为他去打仗,也不愿意敌国的人民受到杀戮。于是,他就立即打开城门投降了,并对侵略者说,“我潜到水底去,你们让我的人民自行离开,直到我冒出水面。”等了很久,老百姓都已经离开了城市,国王还没有浮出水面。下去一看,他把自己绑在了一块石头上。这些故事传达的理念,是佛教徒宁愿牺牲自己,也不愿意牺牲别人。

但在现实生活里,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有时候,我们的慈悲,我们的自我牺牲,很可能是助纣为虐。在这一点上,抗日战争期间,太虚、印光等高僧有很智慧的表现,他们不会以“不起分别心”去否认战争的人间是非性质,也不会以慈悲心放弃对侵略的抵抗。当时,中国一些僧人,采用的就是道斯的方法,不拿武器,但上前线当救护兵。在残酷的杀戮战场,一心救人。

王阳明的一生,恪守并践行了儒家的信念,成就了圣人人格。

而这部美国电影,给了王阳明的“心灵原则”另一个完美佐证。

应该做的事,如果你坚定地去做,就一定能够做到。小到日常生活里,早起早睡的习惯,清淡的饮食习惯,大到信仰层面的事情,如果我们不为自己找借口,总是可以做到的。

上一章:04 下一章:06
网站所有作品均由网友搜集共同更新,仅供读者预览,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立即予以处理。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