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04 行动的意义做人:王阳明心学的真正传习 作者:费勇 |
||||
知行合一,在王阳明的表述里,就是“知”与“行”原本就是一件事。王阳明用知行合一这个概念,推崇的是强烈的行动性,也可以说是强烈的实用性。不管什么学说,学习之后必须学以致用,否则,再好的学说也毫无意义。 这就是王阳明心学关于做人的第四个法则:行动法则。 王阳明心学,如果以学术的角度看,有很多地方不合学理,也有一些地方自相矛盾,但为什么那么多年来,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精神,甚至在日本明治维新时代,影响过日本人的精神? 原因也许在于,王阳明心学推崇知行合一,推崇行动性。虽然一些说法并不严谨,但是非常实用,而且打动人心,所以能够一直鼓舞激励人的精神。 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王阳明和其他理学家都不一样。他不仅有学说,有讲学,还有事功,有具体的政治业绩。也就是说,王阳明本身做到了他所说的“知行合一”。所以,他的心学,以及他所提倡的“知行合一”,就具有了鲜活的生命色彩,虽然不严谨,但很真切,有活的气息,才能成为中国人永不磨灭的精神源流。 1516年,王阳明45岁,当时主管兵部的大臣王琼推荐王阳明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南(安)、赣(州)、汀(州)、漳(州)等地。这一任命改变了王阳明的一生。如果说此前王阳明担任的职务要么是小官,要么是职位高但是没有实权的闲职,那么,这次的职位,是真正具有军政实权的统管一方的地方大员。 但王阳明获得这个任命,并非美差,而是临危受命,是要去赣南一带剿匪。明代的匪患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是政治制度带来的痼疾。南赣一带的匪患,官兵几次镇压,都没有根治。官兵一走,匪患又卷土重来。王阳明不过一个书生,从未有过实际的军事经验,却要去完成这样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是一个重大考验。那些对他的心学不以为然的人,也以看戏的姿态等着看王阳明会如何去完成这样一个艰巨的任务。 这一次的剿匪,被认为是王阳明心学的实践。事实上,也确实如此。1517年正月,王阳明到达赣州,首先发布《巡抚南赣钦奉敕谕通行各属》,要求各府各县各级官吏详细报告地形、武备、物资、贼情等,同时也征求解决方案。在广泛了解情况后,王阳明认为南赣剿匪有两个关键难点:一是官兵里,以及老百姓里,不少和山贼有父兄子弟的错综关系,所以,山贼很快就能得到官兵的消息;二是以前官兵数量有限,依靠狼兵(广西壮族的地方武装)和土兵(湘西土家族地方武装)平叛,引发更大的问题。这些地方武装战斗力虽然比官兵还强,但纪律性很差,对百姓的骚扰甚至比山贼还要厉害。 因此,王阳明确定了两个核心措施: 第一,建立民兵,拥有自己的精悍部队,不再依靠以前的狼兵和土兵。《选拣民兵》这篇公文,记录了选拔和操练的流程,显示了王阳明在建立部队上的才华。有学者认为,王阳明是中国“团练”的始祖,“民兵”的创始人。后来曾国藩建立湘军,应该受到了王阳明的启发。 第二,建立十家牌法,相当于保甲制度,也有一点点类似于现在的居委会制度。通过十户居民编为一组,建立一种连带责任的管理体制,把每一户的信息详细登记,每一户每一天的活动详细报告,一旦发现私通土匪,同一组的居民要负连带责任。 在这两个核心措施之外,王阳明还通过疏通盐法,解决了兵饷问题。经过一番周密的筹备,进行了三次具体的布战。 第一次布战漳南。出于必须先打一次胜仗的考虑,王阳明选择了最弱的漳南。据《明史》记载,正德十二年(1517年)正月,王阳明亲自率领精锐在上杭屯兵,先散布消息,说官兵要撤出漳南,然后,出其不意进攻,连破四十余寨,斩杀、俘获七千多土匪。 第二次布战横水、桶冈。初战告捷后,他向朝廷上疏称,权力太小,无法命令将士。当时王琼上奏,给了王阳明旗牌,可以自己决策。1517年七月,进兵大庾,十月,攻克左溪、横水,破匪巢八十四,斩杀、俘获六千多土匪。 第三次布战三浰。横水、桶冈的土匪剿灭后,只剩下盘踞在三浰的土匪,也是最强的一支土匪。王阳明利用他们内部分裂,用诱降的方法在1518年正月初三全部歼灭了他们。 |
||||
上一章:03 | 下一章:05 |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