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识第七

人物志  作者:刘劭

接识就是通过与别人接触交往识别人才。在这个过程中,也容易发生种种偏颇。有的人只能以自己的观点和标准去观察和衡量别人,所以只能认识和自己同类人才,认识不到与自己不同类人才的长处。要想广泛地认识人才,第一要摒弃自己固有的观点和标准,尽可能多地发现与自己不同类人才的长处。第二要经过长时间的观察。第三要避免偏才之人在与人接触时所容易犯的种种过失。


夫人初甚难知,而士无众寡皆自以为知人。故以己观人,则以为可知也。观人之察人,则以为不识也。夫何哉?是故能识同体之善 (1) ,而或失异量之美 (2) 。何以论其然 (3) ?夫清节之人以正直为度,故其历众材也 (4) ,能识性行之常 (5) ,而或疑法术之诡。法制之人以分数为度 (6) ,故能识较方直之量 (7) ,而不贵变化之术。术谋之人以思谟为度 (8) ,故能成策略之奇,而不识遵法之良。器能之人以辨护为度,故能识方略之规,而不知制度之原 (9) 。智意之人以原意为度 (10) ,故能识韬谞之权,而不贵法教之常。伎俩之人以邀功为度 (11) ,故能识进趣之功 (12) ,而不通道德之化。臧否之人以伺察为度 (13) ,故能识诃砭之明,而不畅倜傥之异 (14) 。言语之人以辨析为度,故能识捷给之惠 (15) ,而不知含章之美 (16) 。

【注释】

(1) 能识同体之善:能够认识同类人才的长处。刘昺在解释这句话时说:“性长思谋,则善策略之士。”

(2) 或失异量之美:有时认识不到不同类人才的长处。刘昺在解释这句话时说:“遵法者虽美,乃思谋之所不取。”或,有时。

(3) 然:这样,如此。

(4) 历:经历,阅历。此引申为观察、审视之意。

(5) 性行之常:性情行为恒常不变。刘昺在解释这句话时说:“度在正直,故悦有恒之人。”

(6) 分数:法度,规范。《三国志·魏书·刘劭传》:“文学之士嘉其推步详密,法理之士明其分数精比。”刘昺在解释这句话时说:“度在法分。”意思说,各种尺度是由法律划分的。

(7) 识较方直之量:认识比较出方直之人的才能。量,才能。《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

(8) 谟(mó):谋略,计谋。

(9) 原:本源,根本。

(10) 原意:探究别人的本意。原,推究,考究,研究。《荀子·儒效》:“俄而原仁义,分是非,图回天下于掌上而辨白黑,岂不愚而知矣哉!”

(11) 邀功:求取功劳。

(12) 进趣:追求,求取。《后汉书·韦彪传》:“安贫乐道,恬于进趣,三辅诸儒莫不慕仰之。”

(13) 伺察:侦查,观察。

(14) 畅:长。《诗经·秦风·小戎》:“文茵畅毂,驾我骐馵。”毛传:“畅毂,长毂也。”孔颖达疏:“畅训为长,言长于大车之毂也。”此指“以……为长”。

(15) 捷给之惠:言辞敏捷反应迅速的聪慧表现。惠,通“慧”,聪慧。《晏子春秋·外篇上十五》:“夫智与惠,君子之事,臣奚足以知之乎?”

(16) 含章:包含美质。《周易·坤》:“六三,含章可贞。”孔颖达疏:“章,美也。”

【译文】

人的性情的深处是很难知晓的,而读书人不论自己知识多少都认为自己有知人之明。所以看自己对人才的观察,则认为自己能够识别人才。看别人对人才的观察,则认为他不能够识别人才。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人能够认识同类人才的长处,有时却认识不到不同类人才的长处。为什么这样说呢?清节之人用清正方直作为衡量他人的标准,所以当他审视众多的人才时,能够认识性情行为恒常不变的长处,而有时却对方略计谋的欺诈产生疑惑。法制之人以法律规范作为衡量他人的标准,所以他能够认识比较出方正耿直之人的才能,而不看重变化多端的谋略之术。术谋之人以深思熟虑谋划计略为衡量他人的标准,所以他能够评定计策方略的奇妙,而不能认识遵守法度的好处。器能之人以用智谋权术治理政事为标准,所以能够认识方略的规定,而不知道制度的根本作用。智意之人以探究符合别人的本意为衡量他人的标准,所以能认识隐藏机谋的权术,而不看重常规的法制教化。伎俩之人以求取功劳作为衡量他人的标准,所以能认识追求进取的作用,却不通晓道德的教化作用。臧否之人以观察别人的短处为衡量他人的标准,所以能够认识指责批评的好处,却不以卓异突出不同寻常为长处。言语之人以辨别分析为衡量他人的标准,所以能认识言辞敏捷反应迅速的聪慧表现,而不知道美质在内的好处。

是以互相非驳 (1) ,莫肯相是 (2) 。取同体也,则接论而相得 (3) 。取异体也,虽历久而不知。凡此之类,皆谓一流之材也 (4) 。若二至已上 (5) ,亦随其所兼,以及异数 (6) 。故一流之人,能识一流之善。二流之人,能识二流之美。尽有诸流,则亦能兼达众材。故兼材之人与国体同。

【注释】

(1) 是以:所以。非驳:非难反驳。

(2) 是:肯定。

(3) 相得:彼此投合。

(4) 一流之材:同一类的人才。刘昺在解释这句话时说:“故同体则亲,异体则疏。”

(5) 二至已上:两个标准以上。至,准则,标准。已,同“以”。

(6) 异数:等次不同,程度不一。《左传·庄公十八年》:“王命诸侯,名位不同,礼亦异数。”

【译文】

所以互相非难反驳,没有人肯定对方。遇到与自己同类的人才,则讨论的时候观点彼此投合。遇到和自己不同类的人才,则尽管在很长的时间内也互不相知。凡是以上所说,都可以称作只与同一类人才相通。如果通两种人才以上,也就随着他所兼备的才能,达到不同的等级。所以只与同一类人才相通的人,只能认识一类人才的长处。与两类人才相通的人,就能认识两类人才的长处。与所有类别人才相通的人,就能够同时通晓众多人才的长处。所以兼才之人与国体之才是一样的。

欲观其一隅 (1) ,则终朝足以识之 (2) 。将究其详,则三日而后足。何谓三日而后足?夫国体之人兼有三材,故谈不三日不足以尽之 (3) 。一以论道德,二以论法制,三以论策术,然后乃能竭其所长,而举之不疑。

【注释】

(1) 隅:墙角。此指方面。

(2) 终朝:早晨。《诗经·小雅·采绿》:“终朝采绿,不盈一匊。”毛传:“自旦及食时为终朝。”

(3) 尽:全部。

【译文】

要观察他一个方面,那么一个早晨就足以知道了。如果要深究其详,那么要三天以后才可以完成。为什么说三天以后才能完成?国体之人同时具备三种人才的特点,所以不与他谈论三天就不足以完全了解他。三天时间里用一天与之谈论道德,第二天与之谈论法制,第三天与之谈论谋略之术,然后才能彻底地了解他的长处,从而在提拔任用他的时候没有任何疑虑。

然则何以知其兼偏 (1) ,而与之言乎?其为人也,务以流数杼人之所长而为之名目 (2) ,如是兼也。如陈以美欲人称之 (3) ,不欲知人之所有,如是者偏也。不欲知人,则言无不疑。是故以深说浅,益深益异 (4) 。异则相返 (5) ,反则相非。是故多陈处直 (6) ,则以为见美 (7) 。静听不言,则以为虚空。抗为高谈 (8) ,则以为不逊。逊让不尽 (9) ,则以为浅陋。言称一善,则以为不博。历发众奇 (10) ,则以为多端。先意而言,则以为分美 (11) 。因失难之,则以为不喻 (12) 。说以对反,则以为较己 (13) 。博以异杂,则以为无要 (14) 。论以同体,然后乃悦。于是乎有亲爱之情,称举之誉,此偏材之常失。

【注释】

(1) 兼偏:兼才和偏才。

(2) 流数:各类人才所怀有的才能。数,技艺,技巧。《孟子·告子上》:“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赵岐注:“数,技也。”此指才能。杼:通“抒”,抒发,申述。名目:称道,标榜。《三国志·魏书·王粲传论》:“同声相应,才士并出,惟粲等六人,最见名目。”

(3) 陈以美欲人称之:陈说自己的长处让别人称赞自己。刘昺在解释这句话时说:“己之有善,因事自说,又欲令人言常称己。”

(4) 益深益异:道理谈得越深分歧越大。益,越,更加。

(5) 相返:相反。

(6) 多陈处直:过多地陈说自己处事公正有理。直,公正,有理。

(7) 见美:表现自己的长处。见,“现”的古字。

(8) 抗:声音高亢。

(9) 逊让不尽:谦虚礼让不全部使出本领。尽,全部使出。《战国策·秦策一》:“然而甲兵顿,士民病……伯王之名不成,此无异故,谋臣皆不尽其忠也。”

(10) 历发众奇:普遍地揭示众家的奇特之处。历,遍。汉王褒《四子讲德论》:“于是相与结侣,携手俱游,求贤索友,历于西州。”

(11) 分美:掠美。此指掠己之美。

(12) 不喻:不高兴,不愉快。刘昺在解释这句话时说:“欲补其失,反不喻也。”喻,同“愉”,欢愉,愉快。《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陆德明《释文》引李颐云:“喻,快也。”

(13) 较:较量,比高低。

(14) 无要:没有要领。

【译文】

然而怎样才知道他是兼才还是偏才,而去和他交谈呢?如果他的为人,致力于根据各类人才所怀技能去申述他的长处,进行称赞标榜,这就是兼才。如果他陈说自己的长处让别人称赞自己,不想知道别人有什么长处,像这样的人就是偏才。不想知道别人的长处,就会对别人说的话处处怀疑。所以用深的道理说服肤浅的人,道理越深分歧越大。有分歧就会观点相反,观点相反就会互相非难。如果过多地陈说自己处事公正有理,就会被认为在表现自己的长处。如果静静倾听不说话,就会被认为内中空虚没有知识。如果声音高亢高谈阔论,就会被认为不懂得谦逊。如果谦虚礼让不拿出全部本领,就会被认为肤浅鄙陋。如果只称赞某一家的长处,就会被认为知识不广博。如果普遍地揭示众家的奇特之处,就会被认为头绪繁多。如果提前把自己所想的说出来,就会被认为要掠自己之美。如果要弥补别人观点的不足,就会被认为这样是要让自己不高兴。如果提出相反的观点,就会被认为他是在和自己比高低。如果论说博采各家不同的观点,就会被认为论说不得要领。只有在与自己同类的人谈话,才可以高兴愉悦。于是就产生了亲近关爱之情,称赞提拔之誉。这些都是偏才常有的过失。

上一章:利害第六 下一章:英雄第八
网站所有作品均由网友搜集共同更新,仅供读者预览,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立即予以处理。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